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大選2024 :揭密台灣政治背後的海外「台美人」,難以忽視的「草根外交」團體

Taiwanese supporter wave flags, sing, and yell as they wait for Taiwan President Tsai Ing-Wen to arrive at The Westin Bonaventure Hotel on Tuesday, April 4, 2023, in Los Angeles, CA.

Getty Images

「她(蕭美琴)在美國三年一事無成。一點作為都沒有!從進口食品,還有疫苗及武器採購,她可以說對美國的商業或政界唯命是從,根本沒有以台灣的立場跟美方bargain(斡旋),一點成績都沒有。」

這是來自美國北美台灣移民非政府組織 (NGO)「北美台灣同鄉聯誼會」(TBAA 聯誼會)的王維的說法。住在北加州的王先生1980年代在台灣大學畢業便赴美留學,隨即在美國從商,家人也都移民美國。雖然人在海外,但他與聯誼會對台灣政治一直都很關注,他也曾擔任台灣行政院「僑委會」的僑務委員,目前還是該會2012年成立的另一非營利組織「草根外交委員會」(Grassroots Diplomacy Council )的核心成員。

不過,這廂王先生對蔡英文主政下的台灣外交表達批評,那廂則有一群「台派」(立場支持台灣本運動及主權獨立)的「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正在強力動員,為今年大選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及副手搭檔蕭美琴拉票。去年夏天,「海外信賴台灣後援會」在北美組成,成立大會有近千名台美人參與。該後援會召集人樊豐忠醫師告訴BBC,蕭美琴擔任台灣駐美代表,台美關係越來越好,「連國民黨人都沒有批評」。他又說,自己與賴清德相識多年,賴先生是個清廉且台灣認同清晰的政治人物,因此會將手中的票投給後者。

不同立場的台美人團體在美國發展數十年,隨著美國政黨輪替以及對華對台政策的變化,他們多年來分成宣揚台灣本土文化、支持台灣主權獨立的「台派」,以及「反台獨」並堅守國民黨創始人孫文「三民主義」的「中華民國派」。雙方雖政治立場迥異,但同樣策略性地與美國政壇往來,時常游說國會議員及智庫,提出對台灣本土及台灣移民友善的政策。他們的游說成果,也慢慢積累成政治實力,這些團體也因此成為台灣各政黨需要合作的對象。

觀察此議題,美國聖湯瑪斯大學(University of St. Thomas)國際研究講座教授葉耀元接受BBC採訪時表示,嚴格來說,台灣移民針對統獨議題的變化,與台灣社會的變遷是連動的。「老一輩統獨兩派分立;年輕一代的台灣移民不支持統一,但不代表他們就支持綠營(民進黨)。」同樣來自台灣的葉教授補充解釋稱,這幾年來因為美中關係跌宕,懷抱兩岸統一、或懷抱「大中國情懷」的僑團就相對比較安靜。

涇渭分明的「中華民國派」與「台派」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2021年的調查,至少有約69萬「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s)生活在美國。移民美國歷史超過半世紀,隨著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及兩岸關係變遷,台灣移民在地緣政治及美中台三角關係演變的過程中,分化為「台派」與「中華民國派」。

不同政治立場的台灣僑社成員,以及更大範圍的在美台灣裔人士中,仍有不少人持台灣護照,有台灣大選的投票權。

根據公開資料,北美老牌的三大僑社分別是中華會館(CCBA,又稱中華公所)、台灣同鄉會(TAA)以及台灣同鄉聯誼會(TBAA)。其中,「中華會館」成立於1882年,最先由清代中國移民(華僑)組成的社團,分佈在舊金山及芝加哥等地。中華會館過去堅定支持中華民國,但現在情況有一些變動,內部有會員轉向支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同鄉聯誼會」被視為立場親藍的僑社,1978年成立。該會強調「中華民國」及「反台獨」,傾向自稱為華人。而1970年成立的「全美台灣同鄉會」則被視為「親綠」的僑社,以抵抗台灣蔣家威權體制起家,並強調「台灣」主體意識,多數成員自稱為台美人,也普遍使用台語。不過,根據一些北美僑胞說法,也有一些人因為私交或各種需求,具有不同會籍,或往來不同會館。

在美台派的許多成員及組織,以台語為內部主要溝通語言也有人參加台語教會,也有台派組織推廣台語教學及原住民文化。許多活動上,他們高唱知名的台語歌「伊是咱的寶貝」(他是我們的寶貝)。這首1990年代初期出版的台語歌,因緣際會成為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前夕,民進黨與獨派團體,為了抗議北京制定《反分裂國家法》舉辦百萬人遊行的主題曲。歌曲之後飄洋過海,成為北美台派活動指定高唱的主題歌歌。

至於「中華民國派」舉辦的許多活動,會員則多半高唱「中華民國頌」。這首歌創作於1978年,美國傳出與台北斷交時,台灣電視台邀請劉家昌製作的歌曲。歌曲為鼓舞台灣人士氣,高頌中華民國是中華民族的正統傳承者。之後,這首歌也成為海外「中華民國派」組織的主題歌,在許多場合上,人人手持國旗,尊崇孫文及「三民主義」。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NYocp043Ak

他們做過什麼

樊豐忠醫師說,「台派」中有許多人在1970年代開始,在美聲援台灣的「黨外」運動人士,援救在台政治犯,反對當時的戒嚴體制,並在80年代協助民進黨創黨。

「中華民國派」則有些人是在1970年代抗議美國與北京建交,有些人參與「保衛釣魚台」運動,之後定居美國。這些在美成家立業的第一代移民,他們的後代子孫也因為時代變遷,具備台灣與美國兩地的身份文化認同。

但即便立場不同,這些海外台灣移民團體同樣熱衷參與台灣事務。每四年,台灣總統大選開打,各政黨的候選人都要到美國拜訪「取經」,與美國政界或智庫人士碰面,被台灣輿論戲稱為「赴美面試」。

但這些候選人到美國,能到哪些重點城市(譬如「一級戰區」紐約市或華府)或能夠與美國的哪些政客見到面,其實背後都有台灣移民團體背後運作的影子。

台灣大選支持誰?

以「台派」立場清晰的「台灣同鄉會」為例,該會在美國扎根超過50年,許多會員幹部後來也各自在美國各地成立新的泛台派團體。

譬如,去年便有許多台美人成立「海外信賴台灣後援會」,為民進黨候選人賴清德助陣。該後援會總召樊豐忠醫師1970年代移民美國,並在美東行醫數十年。他說他觀察賴清德數十年,同時也與賴清德及蕭美琴二人相識多年,他告訴BBC,自己對二人的政策及清廉很有信心。「台灣這次選舉,不能選出立場不清楚,與中國曖昧的候選人。賴清德與蕭美琴還是美國朝野能夠信任,對台灣本土認同的committment (忠誠)足夠,他們是能夠繼續加深台美關係的唯一選擇。」樊醫師說。

目前「海外信賴台灣後援會」有上千名參與者,在海外動員親友返鄉投票,或者透過越洋電話打回台灣拉票催票。譬如,紐約法拉盛另一個知名老牌台美人組織「台灣會館」理事長蘇春槐博士以及紐約非營利組織「Keep Taiwan Free Advocate」的副發言人許伯丞等人,都是活躍於該後援會的組織者,他們時而往來美台兩地,或者在美國各地舉辦活動為賴蕭兩人拉票,後援會還選擇在選舉前夕組團回台投票,但他們都強調自己是個人名義加入後援會,自己原本所屬的社團,對台灣各政黨發展沒有偏好。

不過,以蘇春槐教授為例,他經常出席聲援「賴蕭配」的活動,一直受到台灣媒體關注。蘇教授多年來活躍於台灣移民社群,且他的女兒蘇姿丰(Lisa Su)目前是目前美國超微半導體(AMD)董事長,與蘇家的與另一位親戚,輝達(Nvidia)公司掌舵者黃仁勳 (Jensen Huang)是掌握全球AI半導體產業發展的重點人物。

至於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在去年訪美便拜會了「台灣同鄉聯誼會」並獲得不少成員支持。王維說,聯誼會成立的背景是在1970年代末,美國宣佈與中華民國斷交並轉向與北京建交時,在美的台籍留學生十分關切中華民國前途,因此成立該組織關注台灣事務。該會數十年來在全美,除了為台灣移民舉辦聯誼及服務活動之外,許多成員同樣熱衷台灣政治。台灣前總統馬英九及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等人,過去在美求學期間都活躍於該聯誼會。

有關此次台灣大選,王維告訴記者,聯誼會從未要會員表態。但他也強調,在這幾組候選人當中,只有侯友宜及趙少康國家立場及認同清楚明白:「他們反台獨,認同中華民國立場清晰,我認為,當總統,國家認同方向是最重要的,政策那些還是其次。我們聯誼會成員上百人要回去投票,不用特別問就知道我們要支持誰。」

王維告訴BBC,該聯誼會一直以「反台獨及反共產專制」為核心價值,因此與國民黨關係不錯,但該會絕非國民黨的附屬組織。王維並強調,聯誼會反對「共產專制」立場同樣堅定。他說,在1989年「六四事件」發生後,聯誼會出錢出力聲援中國民運,並親自接待許多民運人士,協助他們許多人在美安頓。他因此反對聯誼會被「抹紅」:「我們多年前也受邀到大陸交流,並與一些官員交換意見。我們當時都很直接表達我們捍衛中華民國的立場……你問我唐人街之前的國旗事件,毫無疑問我們手上是高舉中華民國國旗的。」

「草根外交」與政治游說

近年來,從美國前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 川普)開啟美中貿易大戰,到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入主白宮繼續在貿易及半導體產業與中國針鋒相對,美中台三角關係出現劇烈變化。此外,台海情勢緊張,讓台灣議題成為美國輿論關注重點。在此背景下,不同立場的台美人團體,也加緊腳步接觸美國政治人物,游說他們提出或支持友台法案及政策。

王維向記者說明,幾十年來,他參與的聯誼會與美國政治人物,特別是國會議員的往來,一直都很頻繁,這也是他們「草根外交委員會」成立後的重點工作,目的是將台灣議題的看法凖確傳達給美方。不過,他又特別解釋,現在他們的新策略是接觸一些美國政壇潛在的明日之星,在這些人士成氣候前,就先跟他們往來並搭建關係,為未來雙方的合作先鋪好路。

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團體,在對國會議員進行游說之前,會深入研究這些議員關注的問題和他們的觀點、投票記錄和立場。這能更有助於更有效地定位游說的內容。同時, 透過參與政策活動、參與國會聽證會、與政府官員會面等方式,建立與國會議員及其團隊的正面關係。譬如,許伯丞就告訴BBC說,以美國眾議員為例,每一任期僅有兩年,所以基本上是一選上之後,就在凖備下一次的選舉到來。因此眾議員時而在選區舉辦募款活動,希望獲得支持。這些活動也反過來成為各團體與議員們建立關係的重要場合之一。

許伯丞說,譬如,曾有個紐約共和黨籍的議員去年舉辦一場生日募款餐會,當時他與台派團體「福爾摩沙人公共事務會」(FAPA)都有受邀參與。彼時美國眾議長麥肯錫(Kevin McCarthy)也前來參加,「當時我們就有過去跟他認識,並邀請他拜訪台灣。」

「許多台美人組織從事這種grassroot diplomacy(草根外交),但這其實需要出錢出力,對方才會聽到你的訴求。雖然這樣,但這就是美國的政治。不過美國對政治獻金的規範其實很嚴格也很透明,遊戲規則很明確。」

不管是台派或中華民國派,他們在美國的政治游說工作,也為自己累積政治資本及人脈,因此在台灣境內的政黨或政治人物,拜訪美國或需要拓展外交人脈時,也需要這些團體的協助或諮詢。這些組織,拜訪台灣時,一直是台灣總統府及立法院的座上賓,很少政治人物不重視他們。

不過,許伯丞也承認,隨著社會變遷,現在招募新人也遇到困難了。他告訴BBC,新的台灣移民如果是初來乍到,適應新生活及工作就很辛苦了,根本沒有時間加入社團。此外,因為網路普及,第三代的台美人不認為參與社團有那麼重要,獨立過生活就可以了:「這不像早期的移民資源少,沒有網路,因此需要社團抱團取暖。現在需要有新方式吸引新會員,達到我們上架台灣的目標。」

葉耀元告訴BBC稱,早期第一代的台僑,確實比較強調自己是台美人(Taiwanese American),而非華裔(Chinese American),「這當然跟台灣人認同的興起,還有北京對台灣日漸激進的文攻武嚇有關係。但如果是在美國出生的第二代台僑,他們多半認同自己是美國人,對台灣的政治事務幾乎沒有參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