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關稅陰影下 美國的華人餐館和超市恐要進一步「去中國化」

2025年4月10日,加州西敏市的「東方超級市場」外,有一名女性顧客正挽著購物袋。

Getty Images

美國舊金山市一間中餐館Kung Food的老闆楊曉川告訴BBC說,近期一段時間,店裡未有進行任何加價的舉動,但營業額減少了大約兩至三成,「有些人可能以前一個禮拜來一次,但現在兩個禮拜才來一次。」

楊曉川說,除此之外,目前餐廳從中國進口的調味料及外賣盒的庫存仍能夠用上一個多月,在這一刻,還未感受到太大關稅帶來的的壓力。

受惠於特朗普第一任期內的減稅政策,楊曉川成為了特朗普的支持者。最近,很多熟悉他的人也開始問他有沒有後悔投票給特朗普。他說,他並沒有後悔。

但他也預料,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或許會對他的生意帶來影響,導致其從商的經營成本增加。 但楊曉川認為這是難免需要經歷的陣痛,他也願意為自己的選擇付出代價,「錢沒有了可以再賺」。

美國於4月宣佈對中國加徵高達145%的總關稅,在中方採取反制措施之後,部分中國商品累加關稅甚至高達245%。

在高額關稅的影響下,美國各地的華人商戶首當其衝,尤其是依賴中國貨品的進口及批發商、唐人街的店鋪、華人超市、中餐館等,都面臨著成本上升的壓力。

「不確定性,才是較大的隱憂」

在紐約曼哈頓的唐人街裡,顧客正在中餐館裡面吃飯。(2023年1月28日)

Getty Images

有媒體報道稱,在美國各地唐人街裡面,一些需要高度依賴進口中國食材、原材料的餐飲業者,正面臨成本增加30至40%的壓力。

當中,一些中餐館有高達七成產品需從中國進口,而當地的供應商及批發商也開始限制來自個別餐廳或零售商的採購。

當初得悉特朗普將會對中國進口產品加徵145%關稅的時候,楊曉川也有感到擔憂。 但是,他向BBC中文解釋,他的餐廳只有大約兩成產品是由中國供應,主要是一系列香港醬料集團「李錦記」的產品、以及外賣盒。

他說,其餘八成的食材,包括肉類、蔬菜等都是使用美國本土的產品,而在主食方面,則是選購來自泰國及越南的香米,直接受到中國進口關稅的影響有限。

在高額關稅的壓力下,商戶或餐廳開始考慮是否需要將成本轉嫁至消費者身上。 由於目前Kung Food的經營成本未有明顯增加的壓力,故楊曉川仍未有任何加價的舉措。

但他預計,大約一個月後,當餐廳的存貨用完之後,若再向批發商進貨的時候,成本或會增加大約20%至30%。「影響是絕對會來的,」至於之後隨著成本上漲會進行多少的加幅,楊曉川說現在有點難說,「等庫存的貨用完之後再看吧。」

他說,如果漲幅太大,也會考慮轉用其他東南亞國家的醬料,以及尋求來自其他產地的外賣盒。

休閒連鎖中餐店「君子食堂」(Junzi)和「好日子外賣」(Niceday)的共同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趙勇,目前正在觀望這場中美之間的關稅戰。

他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同樣表示正在思考日後是否需要更換進口的產地。 趙勇說,基本上餐廳裡面的食材都是在美國本地採購,而需要使用到中國進口的商品,主要是一些調味料、醬料和包裝品,但他認為有些醬料是可以尋找美國產品作替代。

「如果只在大陸生產的話,就沒法替代,就只能承受高關稅。」例如花椒、八角、乾辣椒等一些中餐需要用上的香料,他說只能夠繼續從中國進口。 另外,過去從中國進口的泰式奶茶原材料,因為供應商正在轉移到東南亞等地設廠,也可能需要面對短期缺貨的情況,「之前是(中國)大陸生產的比較多,那麼現在供應商說他們要放到東南亞去生產,短時間内可能有一、兩個月會斷貨。」

「總體來說,我們對中國食材的依賴相對可控吧,」由於對於進口中國產品依賴度不高,故餐廳裡面的食物亦暫時未有加價。 但趙勇預計,若果目前的關稅政策不變,三個月內美國的通脹或會進一步推高,屆時餐廳或有需要調整價格。

對他而言,相對於經營成本的增加,關稅戰對於經濟前景造成的不確定性,才是較大的隱憂。

對於特朗普,他沒有明言支持與否,但目前在特朗普治下不斷變動的關稅政策,導致營商環境變得非常難以預測,作為商人,趙勇坦言討厭這種不確定性。「政治這麼玩是要出大問題的,畢竟他是代表一個政府,他目前做法更像是個商人,他確實之前是商人。」

趙勇說,他們還沒有明顯感受到餐廳的客量減少,「但是確實我們聽到很多,其他同一個地區的餐廳,他們的銷量都掉了20%」。 他說,隨著消費者對於經濟形勢的不樂觀,外出用餐的需求或會減少,這才是餐廳將會面臨的挑戰。

「我覺得5月份以後,可能就真正開始體驗到、感覺到它(關稅)的影響吧。」趙勇說。

「比起電子產物,食品是每星期都會買的」

在中國社交平台小紅書上,近日多了不少有關美國華人或亞洲超市相關的內容,主要圍繞產品的價格、以及超市裡面的庫存情況。

對於海外華人來說,到華人超市購買日常用品,是生活的一部分。

在紐約生活了六年的李先生告訴BBC中文,每個星期都會去華人超市或中餐館消費一至兩次。

但目前他未有感受到物價上有明顯的升幅,雖然擔心在高額關稅之下,日後中國進口的產品價格或會繼續上升,但他並沒有像一些消費者般大量購買、以及囤貨。

他認為特朗普對於中國加徵的高額關稅並不會長久,「因為高關稅會直接帶來美國的高通脹」。

事實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不斷轉變。 先是宣佈暫緩對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徵收高額的對等關稅90天,而在4月22日特朗普在白宮回應記者時表示,「關稅145%是非常高的,不會那麼高,不會到那麼高,不會接近145%。 會大幅下降,但也不會降到零。」

據《華爾街日報》引述消息稱,特朗普政府正考慮對中國的關稅可能降至約50%至65%之間。

然而,變動的關稅政策,仍然在影響著商戶及消費者。

2022年1月25日,加州的一個超級市場裡面,一名女子正在選購中式賀年產品。

Getty Images

有報道稱,紐約唐人街一帶的華人超市,多種中國商品的批發價已增加10%至50%不等。

成立於1972年的亞洲超市「金門超市」(Kam Man Food),是美國東岸歷史悠久的亞超之一,除了紐約唐人街之外,在美國也有數間分店。 除了一般雜貨、調味料、罐頭食品、茶葉等貨品外,也有售賣新鮮肉類、海鮮、蔬菜等。

老闆陳希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超市有接近八成貨品都是從世界各地進口,而中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進口來源。 另外,他也有從東南亞、歐洲等地入貨。

陳希說,最近一些茶葉、糖果、餅乾、海產及土產已經相應作出調整,但加價的幅度不大。 一些仍然有足夠存貨的產品,目前則仍未加價。

除了從批發商及進口商處取貨之外,金門超市本身亦有一些貨源是直接從中國及香港進口,在目前關稅政策還未明朗的情況下,陳希表示也叫停了一些貨品的進口,先存放在香港或中國的貨倉裡,「因為來到這裡,我們講不清楚(增加的關稅)成本是多少,(定價)太高就影響市面,如果太低的話,我們就會虧本,所以不如先停下來、看一下。」

而對於李先生來說,他最擔憂的也是中國進口食材的價格增幅,「比起電子產物不常購買,食品是每星期都會買的,所以加價應該會直接反映出來。」

通脹走高,低、中收入人群恐首當其衝

2022年2月20日,在紐約唐人街的街頭上,正在慶祝農曆新年。

Getty Images

在特朗普宣佈對中國加徵高額關稅之後,來自紐約市三大華裔社區的民意代表、華人商戶的代表在曼哈頓的唐人街舉辦集會,表示關稅政策會為亞裔及華裔社區的商戶及消費者帶來嚴重影響,呼籲特朗普重新考慮關稅政策。

華埠商業改進區行政總監陳作舟也有出席當日的集會。 陳作舟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這次關稅戰為唐人街商戶帶來很大的衝擊,除了華裔及亞裔之外,該處也依賴著外來遊客的消費,但他們所出售的茶葉、中藥、海味、紀念品等,大多都是由中國製造及出售。

「低收入或者中等收入的人,受到的打擊最大。」陳作舟稱,由於預期價格將會上漲,明顯地感受到社區裡面搶購貨物的情況出現,「而且價錢已經升了,比如像合桃,前幾個禮拜是5元(美金)一包,現在同樣一包已經要7.5元,變相人們的購買力就減低了。」

自新冠疫情爆發之後,美國持續處於高通脹的壓力之下。自2022年3月起,為了控制通脹水平,美國聯儲局在16個月內持續加息,將利率從0.25厘上升至5.5厘。 直到2024年9月才宣佈減息。

聯儲局主席鮑威爾也於今年4月曾經表示關稅的加幅遠超預期,對經濟影響包括通脹上升及增長放緩。 而特朗普亦多次抨擊鮑威爾,要求聯儲局立即減息,警告美國經濟可能因此而放緩。

相對於特朗普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戰,陳作舟認為,這一次覆蓋的中國製造產品更為全面廣泛,對於華人商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和不穩定性,「這次嚴重很多。」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