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台灣快5年的香港人小波(化名),4月的一天正漫無目的地刷著手機。當看到一則有關當局要收緊港澳人士移台政策的貼文時,她脫口而出說了一句廣東話粗口。
「我想任何地方的移民政策,都會對待移民有不公平的。 但這次,擺明的不公平,也是夠大膽,擺明將你變成中國香港人,」小波激動地說道。
事源今年4月初,包括王定宇、王美惠在內的18位民進黨立法委員提出《香港澳門關係條例》(簡稱《港澳條例》)「第十二條條文修正草案」,主張提高港澳人士移居台灣的門檻。 要求透過依親、投資、專業技術等類別移民台灣的港澳移民,申請定居的年限從一年延長到六年;也同樣要求他們比照適用外國人——包括中國大陸移民的「歸化政策」,放棄原來的港澳身分。
這幾位民進黨立委在修正草案的關係文書解釋說,修法是因應近年香港的社會劇變,「防堵中共透過港澳移民對台滲透」。 他們特別提及到,北京當局正以「洗人口」的方式,大量引進中國大陸人到香港。
修法的消息一出,立刻在社群媒體上引來不少的香港人參與討論。有人提及五年前,民進黨籍的時任總統蔡英文曾經高調「撐港」(支持香港),收割香港抗爭運動紅利,助其在2020年連任。之後的數年裡,不少台灣本地的社會運動中,「今年香港,明日台灣」的標語隨處可見。
有鑑於此, 有居台香港人對收緊港人移民政策表示失望;也有人質疑提案的可行性,認為取消「香港籍」不符合台港兩地現行的法律。
4月18日,包括這項修正案在內的多項民進黨團提案在立法院遭到國民黨和民眾黨聯手阻攔,未能進入一讀程序。 有分析認為, 提案的未來走向取決於執政黨與在野黨在立法院的政治博弈。
但目前,台灣政局正面臨「朝小野大」的政治僵局,民進黨的諸多議案受阻。然而,依然有香港移民擔心,一旦近日針對國民黨的「大罷免」成功後,民進黨重奪立法控制權,這項提案很可能在立法院獲得通過。
2019年,香港爆發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反政府示威潮和警民暴力衝突。 一年後,北京在香港實施極具爭議的「港區國安法」。 有份參與社會運動小波便萌生了要離開香港的打算。出於經濟上的考量,她決定申請到台灣讀書,再透過「評點制」獲得台灣的身分。
「評點制」是台灣政府為包括港澳、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地的海外「僑生」制定的就業、入籍政策。申請人需要獲得台灣的大學或以上學歷後,再根據工作、薪資等情況計分,達70點者則可以獲得留台工作的資格,之後居住滿五年且最後一年薪資是平均工資的兩倍以上,即可申請入籍台灣。
對於在台灣生活了數年的小波來說,移民政策的調整仿佛已經變得習以為常。她甚至不記得,這是第幾次聽說台灣想要收緊移民政策了,但每次有這類的聲音傳出,她都會上網發聲。
小波坦言,就算這次的修法通過,她依然可以靠「評點制」留下來,只是「取消原籍」的規定讓她有些不知所措。
她說自己對於取消「香港籍」並無異議,但如果被要求連BN(O)護照(英國國民(海外)護照)——英國政府在1997年主權移交前發出給香港人的護照——都要放棄,會讓她十分猶豫。但相較於這些挑戰,她更在乎的是在台港人是否被公平對待。
小波質疑,幾年來台灣當局的所謂支援只是「流於表面」。「香港人不介意你吃『人血饅頭』,不介意用這件事打正旗號說要守護台灣的民主自由,不想變成第二個中國,但你不可以說我們來台灣是為了紅利,你的(移民)條款從來就沒有放寬過,到現在也只有一個靠『專案』拿到身分證」,小波說道。
所謂的「專案」是指「香港人道援助關懷行動專案」,是台灣陸委會2020年公佈的援助港人措施。 根據媒體報道,直至今年4月,才有首宗流亡港人的專案獲批在台定居,同時還有不少個案積壓。
BBC中文翻查香港立法會的公開資料發現,由2022年底實施「搶人才」政策開始,兩年間港府共批准了超過27萬份申請,已經抵港的人約有18萬,當中不少人是攜家帶口。 由於「新移民」逾九成人具中國大陸背景,外界質疑香港的人才引進計畫是「人口換血」。
不過,新來港人士需確保在當地連續工作和生活七年,才能獲得永居並申請香港護照。
根據台灣移民署的統計,2020至2024年間,總共有42,925名港人來台居留,成功獲批定居的總數則僅有7,869人。但台灣移民署的數據中,並沒有區分他們當中哪些是中國大陸出生的「新港人」。
今年年初,台灣YouTuber「八炯」在其頻道發表影片,當中有人聲稱,目前有20萬的台灣人同時擁有中國大陸的戶籍,引爆社會對「國安疑慮」的討論。 三名支持「武統」的陸配網紅被取消依親居留證,並遣返中國大陸。之後,台灣移民署向約1.2萬名在台定居的原陸籍人士發函,要求他們補交「喪失原籍證明」,否則將撤銷定居許可和除戶。
3月13日,民進黨籍的賴清德總統在國安高層會議後宣佈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推出「十七項防滲透和統戰措施」,當中明確提及將為港澳人士增列「長期居留」選項。
陸委會隨後跟進,稱將為香港人設計長期居留簽證,讓他們只能來台工作、生活,但不享有入籍資格和投票權。另外,他們還考慮增設「國安觀察期」,拉長居留、定居個案的審核時間。
作為修正草案提案人,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直言,《港澳條例》修法只是多項「國安法案」的配套措施之一,以防止中共對台滲透,「不應將其單獨抽出來解讀」。 他擔心會有中國大陸人在拿到香港身分後,透過寬鬆的移民管道來台,增添國安風險。 「中國是一個獨裁國家,任何人都是他的工具」,他希望「香港朋友要理解台灣民眾對於這個事情的憤怒和焦慮」。
另外,王定宇還表示,在貿易層面包括美國、歐洲在內的國際社會,如今已經把香港等同於中國大陸地區,台灣自然也該因應國際局勢做出政策調整。
根據現行的《香港澳門關係條例》,香港澳門地區居民可透過依親、投資、專業技術等移民渠道到台灣居留,滿一年後便可申請定居,拿到台灣身分證,並且毋需放棄港澳身分。其中,通過「專業移民」到台灣的港人如果居留期間想要工作,則需由其雇主向勞動部申請「聘僱許可」。
月君(化名)早在2018年就已經獲批「專業移民」資格,但因為子女尚幼,遲遲未能動身。「港區國安法」生效一年後,她終於決定辭掉工作搬來台北。幾年來,由於要照顧生病的家人,不得不經常往返台港兩地,所以一直無法達到「在台連續居留一年」的要求,定居證遲遲不獲批。
今年55歲的月君,曾在香港從事醫護工作數十載。在搬來台北後,她發現原來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並不被認可。即便如此,她依然選擇重修課程,並在醫院、社區等機構擔任志工,希望早日融入台灣社會並做出自己的貢獻。月君說她還擔心,就算是拿到了醫護的證照,想要通過「工作簽證」這一關更加困難,因為不少台灣雇主會因為「麻煩」而不願聘請港澳人士。
月君仍然希望不久的將來,等家人病情穩定後,可以有更多時間留在台灣,儘早拿到定居資格。她說,即使轉行都好,至少可以合法工作賺取生活開支,而「修正案」的出現讓她感到十分無奈。「由一年變成六年,我覺得好uncertain(不確定),如果這個是在我去台灣之前修法,那我還有得選。我已經有很多不確定了,現在這樣會令我更迷茫」。
由於此次的修法草案並未言明是否會影響已經來台的人,這讓一些和月君一樣,眼看即將達到定居條件的香港人憂心忡忡。今年30出頭的阿祖(化名)是其中之一。
2023年,他抱著「試水溫」的心態,搬來台灣生活,不久便遞交了專業移民申請。他曾在內心盤算,「只需要一年的『移民監』,就可以正式申請定居,拿台灣身分證」,之後如果順利找到工作,便可以開始新的生活。
倘若不出意外,阿祖幾乎可以肯定拿到定居證,但修法當中有關要求港人需要「取消原國籍」附加條件讓他頗有微詞。
由於提案並沒有明確如何證明取消原籍,他質疑修法的條文似乎不符合兩岸現行的憲法框架,「我覺得台灣的立委好像不是很熟悉香港的情況,因為他們提出的議案,我自己覺得在實務操作上是行不通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法》,以及中國人大在香港主權移交前的釋法規定,所有在中國領土,包括香港出生的人均為中國公民。目前只有滿足三個條件的任何一項,即是外國人的近親屬,定居在外國或有其他正當理由的香港人,才可以申請放棄中國國籍。
不過,由於中國視台灣為其領土,根據現行規定,大陸人士移居台灣也只是取消戶籍,並不代表喪失「中國籍」。香港並沒有類似大陸的戶籍制度,「取消香港籍」似乎成為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我理解,它(台灣)希望香港(移民)顯示出要和大陸『割席』,連中國國籍都不要,但我覺得在香港的情況下,很難做到」,阿祖說。
但王定宇說,台灣是奉行單一國籍制度,任何外籍人士來台定居都需要放棄原本的國籍。在另一項由他聯名提交的修法議案中,也對中國大陸籍人士,提出了類似的「放棄原國籍」的要求。
「中國也好,港澳也好,他們能不能放棄原來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籍,成為中華民國的國籍,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考量,我不能幫他們修法。那也不能為了方便一個區域的人,只有他們不用放棄,其他各國人都需要放棄」。他解釋,此舉也是為了「公平」起見。
不過,他補充道,由於歷史原因所導致的香港特殊地位,未來修法中針對港人放棄原籍的部分,可以「soft」(柔性)一些處理。
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廖元豪表示,由於《港澳條例》並沒有規定居留、定居所需的具體時長,主管的機關本可以修改行政命令就可達至目的。
他認為,此次修法對香港人宣示的意義不大,反而背後的政治博弈才是關鍵,「其實修法我覺得就是煙霧彈,它就是要對台灣人,或者對世界宣示,凡是跟「中」字有關的,跟中國靠近的,我都不歡迎你們,我們台灣就是要做一個防範中國,防範到極點的地方」。
他認為,當局正運用這個議題,向選民展示執政民進黨政治強悍的一面,「反正香港現在對它也沒什麼幫助」。
根據中央研究院2024年6月發布的《台灣社會變遷基本調查報告》,對1,500多位來自不同縣市的台灣人參與的抽樣調查中,僅有不到2成的受訪者認為,台灣應該嚴格限制香港人透過結婚、工作以及讀書來台居留,明顯低於調查過程中,對中國大陸籍人士的不歡迎程度。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的呂青湖教授長期研究移民問題,她擔憂立委們提出的修法是為了影響民意,而非反映民意,「因為很簡單,我們就是看數據,如果(提案)是純粹反應民意的話,That’s not what it really is(事實並非如此),不像有一個連結」。
但她同時提到,由於近年香港「一國兩制」受到衝擊,兩岸的局勢愈趨緊張,台灣社會對香港移民有「國安疑慮」也是無可厚非。
呂青湖建議,台灣社會應該公開討論,秉持公平。她認為,民間的香港人和台灣人本身是友好的,所以她希望「不要讓一些政策,這些drama(戲劇性事件)影響大家的感情」。
過去數年,台灣多變的移民政策已經讓不少人卻步。相比較英國、加拿大等地,台灣對香港移民的吸引力正大大降低。
張湘玲是一家台灣移民公司的負責人,專注香港人移民的顧問業務近10年。她說,由於近年不少媒體關注港人移民台灣的境遇,她整理了一份香港「反送中」後,台灣當局調整移民政策的時間表,以便隨時發給有需要的記者。
根據她的統計,自2019年中起,台灣已經先後八次針對香港移民,調整行政法規或從嚴審查居留、定居資格。
她說,不少經手的客戶已經走上了「二次移民」(來到台灣後再移居其他地方)之路,這也導致他們生意大減。「和我們高峰期比,客人連之前的5%都沒有,有時候甚至一個月都沒有一單生意,」她補充道。
對於台灣當局提出修法源於「國安疑慮」,張湘玲表示感到疑惑。她說,其十年從業生涯中,鮮少遇到大陸人透過香港「換身分」後再申請來台的,「申請定居的可以說沒有,居留簽證的,有時候會有一兩個,都是來香港讀大學,之後在香港工作。取得香港永居身分再申請來台的,少之又少,其實年輕人對移民台灣興趣不大」。
小波、月君和阿祖都表示,希望最終可以獲批入籍,並長期在台灣生活。即使他們都預感到未來的移民政策會對香港人越來越不友善,也偏向理解台灣目前的處境。
阿祖說,他觀察到這些年台灣政治的氣氛越來越緊張,社會也變得更撕裂,他理解在面對中國大陸「文攻武嚇」的外部壓力時,台灣社會需要找一些方式去宣洩擔憂、焦慮的情緒,很容易就將移民的議題拿出來嚴謹地審視。
「以前香港都經歷過這件事,很多人來買奶粉,很多人移民來香港,香港本地人都質疑我們是不是能承受得了,社會的焦慮都很大,也會有很多矛盾、摩擦。」阿祖說,他明白台灣民情為何如此焦慮,但也無奈香港人「很慘」,成為了政治角力下的「磨心」。
阿波表示,她感到生氣,因為她覺得修法對香港人造成不公平是肯定的。
「但站在台灣政府立場,它不可以放過任何一個人,因為他們已經被人滲透了很多了,他們分不出來,他們只能用比較極端的方式去做這件事。 」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1/05/2025 05:00PM
01/05/2025 05:00PM
01/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