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解放日」關稅滿月 中國出口商們的「眾生相」

一個工人在加工衣服

Getty Images

距離4月2日特朗普在白宮玫瑰花園宣佈震驚世界的關稅政策,已過去一個月。全球的政府、企業、消費者,都從最初的震驚中回過神來,但未來的不確定性還是懸在頭頂:中美何時開始談判?還有哪些品類能被豁免?90天暫緩期後,對等關稅還會回來嗎?

這些問題經常在新聞頭條上回蕩,但對於中國的出口商而言,這些問題事關重大:短期而言,手頭這批貨能不能、該不該發走;中期而言,後端生產是先停一下還是加大力度;長期而言,要考慮去第三國做轉口,還是回頭深耕國內市場。

對於很多出口商而言,這是他們20年外貿生涯中,從未見過甚至從未想過的困難,有人淡定表示「生意總是要做的,此處不做,到別處做」,也有人憂慮喟嘆正經歷「生死存亡的時刻」。但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最大的挑戰不是關稅本身,而是美國政策「三天一變」,這讓任何積極的應對變得「可笑而無用」。

「關稅戰一個月,我們的咨詢量暴漲10倍以上,以前還需要自己找客戶,現在主動上門的都談不完」,「Atlas Ways」的大中華區負責人李昀(Elaine Li)向BBC中文介紹,該公司主要為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提供全週期服務,目前服務數十家大中小型企業出海東南亞、中東等地,涵蓋智能製造、新能源、科技、醫療等行業。

咨詢量提升,意味著「解放日」關稅的凶猛來襲,讓不少中國企業加快出海的步伐和佈局;但李昀表示,由於政策變化太快,很多企業還處在「做足準備,靜觀其變」的狀態,

包括李昀在內,BBC中文還採訪了中國出口企業服務商、咨詢公司和專家,還原過去一個月出口商們的心態和選擇。

美國市場,究竟重不重要?

通過數據和採訪,總結而言答案為一句話:美國市場對中國依然極為重要,但沒以前重要,趨勢是正在變得更不重要。

從絕對數字上來看,美國對中國出口商而言太重要了。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達到4400億美元,是中國當之無愧的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這還並未囊括通過香港、越南、柬埔寨、墨西哥等地進行轉口的巨大貿易量。

另一個數據可能更能說明,中美兩國在國際貿易中的體量,兩國貿易總量在11.5萬億美元左右,佔全球貿易總量的近四成,而且兩國高度互補,一個是最大生產國,一個是最大消費國。

「在中國出口版圖中,美國還在核心位置,但這幾年份額下降了一些。」出口服務商GenPark的創始人兼CEO龐國強(Chris Pang)向BBC中文表示,其服務的數百家出口導向的中小品牌中,大部分賣家仍以美國為主要市場,但已主動開闢歐洲、東南亞等多元渠道,以應對不確定性。

中國政府並未公開表示要刻意削弱對美貿易依賴,而是強調市場多元化戰略:除了穩住中美經貿基本盤外,也積極拓展「一帶一路」沿線、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國家等新興市場。從貿易額上看,儘管美國佔比最高,但東盟等地區增速更快,貿易結構正向多極化方向演進。龐國強認為,總體上企業的調整方向也在配合政府戰略。

在這個趨勢下,中國在輿論上也試圖降低美國的重要性,比如在官方語境中把東盟列為最大的貿易夥伴,而非美國,儘管東盟並不是像歐盟一樣的單一關稅區。

再者,近期官媒《人民日報》也發文稱,「天塌不下來」。因為中國對美出口佔全部出口的份額已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對美出口下降不會對整體經濟造成顛覆性影響。而且「我們已與美國打了8年貿易戰,積累了豐富的鬥爭經驗」。

中國生產商生產的美國國旗相關小商品

Getty Images

但是對於個別商家而言,痛感極為強烈。

「我們銷售額70%以上都來自北美」,位於長三角的狩獵用品生產商李先生表示,他們是該領域的頭部公司一年營收不到一億人民幣,主要是做亞馬遜和獨立站。

「噩夢般的四月」幾乎打亂了李先生在北美運營的方方面面:比如要不要加價;海外倉庫是否還為促銷季囤貨;小包裹免稅措施沒了,貨物要向前端集中,如何協調倉儲;大量的代理渠道面臨重新協調價格和物流。「基本上是系統性挑戰。」

當然也有更淡定的。王先生深耕的是亞馬遜、沃爾瑪等傳統平台,他表示剛開始從事跨境電商之時,正值六年前特朗普第一次貿易戰正酣,其實並沒有根本性影響他對美國的出貨。

「這次也一樣。」王先生表示,跨境電商領域,無論是哪個平台,只要對中國開放,那麼70%的賣家都來自於中國,大賣家可能80%-90%都來自於中國。所以這個領域本質上仍然是中國人和中國人自己競爭,加關稅減關稅,只要涵蓋中國人,那麼大家面臨的約束條件一樣,約等於沒影響。

但他判斷,關稅戰在中國賣家內部會產生三個影響:不利於新賣家進入,因為會聽說加關稅心裡發怵;對於一些自建站、Temu、Shein這些從中國國內一件一件寄出去的平台,最為不利;對於心智成熟的中小賣家,尤其是依託平台(亞馬遜、沃爾瑪)倉儲配送或者海外倉進行倉儲配送的,是重大利好。

這些影響將對中國賣家們進行一些結構性衝擊。

貿易戰後,不少記者湧向中國的小商品集散地義務,但在外貿從業者看來,那裡遠遠不能概括中美貿易的全貌。事實上,中國通過跨境電商出口美國700多億美元,只佔對美出口整體的出口16%左右。相比之下,蘋果一家公司從中國輸往美國的產品貨值也在700億美元左右。

「中國的出海可不只是跨境電商。」Atlas Ways的大中華區負責人李昀(Elaine Li)表示,中國對外出口中增長曲線最陡峭的是新能源汽車,但它早就被美國加徵100%關稅,所以迅猛的增長是在排除北美市場以後的;其次,裝備製造業(機床、採礦設備等)也是額度大、附加值高的領域,他們的主要需求在東南亞這些新興國家;最後出海經驗豐富的企業,比如海爾、聯想、TCL等早就全球佈局,他們只是需要重新調整對美國的物流策略。

「所以關稅帶來的衝擊和痛感是很不均勻的。」李昀表示,最近剛想要去越南、柬埔寨建工廠的那波老闆,那是真的是慌,工廠到底還要不要建,貿易還怎麼搞?經過這一個月,企業家逐漸意識到,全球化的程度還要更深一些,佈局更分散(比如中東、拉美),深耕當地市場,而不是只借助他們做轉口。

中國貨輪

Getty Images

加價:中國出口商的無奈反擊

但跨境電商最容易被美國的消費者感知到,白宮團隊也深知這一點。

4月下旬,多家美國媒體披露,亞馬遜的團隊曾討論在部分商品頁面上單獨顯示進口關稅,以應對特朗普政府新近實施的高額關稅政策,尤其是對中國商品的145%關稅和其他國家的10%關稅。此舉將讓消費者清楚的感覺到關稅帶來的價格上漲。

白宮迅速作出強烈反應,發言人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在新聞發佈會上指責亞馬遜此舉為「敵對且具有政治動機的行為」,特朗普本人也直接致電亞馬遜創始人貝索斯表達不滿,亞馬遜隨後表示取消該計劃,貝索斯還致電特朗普道歉。

沃爾瑪則面臨中國政府的怒火。沃爾瑪曾要求部分中國供應商降低價格,以轉嫁特朗普政府新一輪關稅的成本。此舉遭到中國商務部嚴厲批評。中國商務部與沃爾瑪高層進行了會談,明確表示「如果沃爾瑪要求中國供應商承擔全部關稅是不合理的,這將擾亂公平競爭和外貿秩序」。

沃爾瑪改變立場,通知中國供應商恢復對美出貨,並承諾新關稅將由美國買家承擔。多家中國製造商證實,沃爾瑪已明確表示供應商無需承擔額外關稅成本,相關費用由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商自行吸收。

隨即多家美國零售巨頭的CEO與特朗普舉行閉門會議,直接警告其關稅政策將導致供應鏈中斷,「兩周後美國消費者將看到空空如也的貨架」,「價格也會被迫上漲」。此番警告促使特朗普隨後對關稅表態有所緩和。

對此,龐國強稱,儘管面臨美國加徵關稅的壓力,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仍依賴中國供應鏈,要求中國供應商恢復供貨,並部分承擔關稅成本。​這反映出中國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的不可替代性。​

夾在中美政府之間,向美國直銷的中國企業,則沒有餘地,只能漲價。作為中國「跨境出海四小龍」中兩家代表SHEIN和Temu宣佈,從4月25日起因為關稅而加價。

寧波市新東方工貿CEO朱秋誠認為,平台的漲價對於一些低端、非必須品的商品的銷售量必然產生一定的影響,目前美國經濟低迷,消費力下降關稅目前已經對於電商平台的銷售產生了直接的影響,部分品類銷售量已經明顯下降。

其實對於中國賣家而言,漲價是無奈之舉。中國跨境電商50人論壇副秘書長高長春表示,漲價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漲價意味著競爭力減弱,也有在美國市場份額縮小的風險,因此,中國企業需要在保持競爭力和覆蓋成本之間找到平衡。中國製造和中國品牌的競爭力是極強的,且帶有深刻的不可複製性。在材料上或許有所替代,但更深層的邏輯在於全球供應鏈的剛性需求,中國在這方面的供應鏈配套可以說遠超所有國家,在關稅的重壓之下仍舊有明顯優勢,這是難以複製且無可替代的。

三個中國碼頭工人

Getty Images

停產與繞道:不確定性比高關稅傷害更大

受訪的中國出口商普遍認為,生意總歸要做,只要美國關稅不是絕對嚴密,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生產國、美國作為重要消費國,在企業適應關稅現狀後,仍會流向美國。

龐國強也認同這種觀點,儘管關稅提高了成本,但中國商品的競爭優勢依然存在。2024年前10個月中國對美出口增長4.9% 表明,關稅並未導致貿易斷崖式下滑。GenPark平台上的企業案例也顯示,許多具有核心技術或品牌的賣家,通過提升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仍能維繫美國市場的訂單。因此,即便兩國貿易關係雖會經歷調整期,但長期來看仍有持續的內在動力和合作空間。

摩根士丹利分析認為,美中雙方最終仍將通過談判逐步降低關稅 ,這暗示兩國貿易摩擦具有修復空間。

但對於中國出口商而言,難點不在關稅有多高,而是變化太快,任何中長期的應對措施都沒辦法佈局。

上述出口商李先生補充了一個細節:在國內,快遞價格很穩定,但海運價格變化頻繁,尤其是第一波關稅衝擊,每天都在變,比如一個小包裹,物流價格單件就會上浮2-3美金,對於小額商品而言,這個變動足以衝擊其價格體系,那麼未來最好的應對措施就是建立一個海外倉,然後一次性大批量地出口過去,再在當地分發,但是這個投資要不要做,「誰也拿不准,萬一投了錢,關稅又取消了呢」。

李昀表示,對於中國出口商而言,最大的變化就是,從在國內等著賣貨,而快速開啓了出海計劃,但是把國內的打法倉促複製到國外,往往會吃虧,然後再痛定思痛;以前已經出海的企業,挖得更深,原本不考慮的南美和非洲市場,也成了熱點。

「但是其他國家也不傻,比如馬來西亞和印尼,他們希望你帶著產業鏈、帶著技術來,而不是做中美之間的轉口地,馬來甚至下令嚴查這種貼牌轉口的行為,而印尼以前是賣鎳礦給中國,現在希望中國企業去建電池廠,就地加工成電池再賣。沙特也是,如果就地建廠,一切皆可談,否則門檻極高。」

李昀估計,未來中國會走當年日本、德國的模式,高端製造業保留在國內,中低端不斷向低成本、多人口的國家轉移,而特朗普的關稅戰,加速了這個過程。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助理教授吳靖此前就向BBC中文表達過類似觀點,他認為,接下來產業鏈可能會有本地化趨勢,但是資本會開始扮演更強的角色。舉例而言,商品可能是越南生產的,但是工廠出資方可能來自香港或者中國內地。再比如,未來中美貿易戰繼續打,中國的產能是否可以轉移到馬來西亞,但是中國通過資本聯結這些產能。

「總而言之,未來產業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本地化、區域化,但是背後通過資本和技術進行全球化、網絡化的聯結。」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