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映的電影《秘密會議》(Conclave,香港譯《教宗選戰》)成為票房佳作並贏得奧斯卡獎。它講述了一場沒有明顯熱門人選的教宗選舉。對許多人而言,這部電影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窗口,窺見梵蒂岡這個神聖殿堂中的密閉世界,以及羅馬天主教會如何選出領袖的極為神祕的過程。
5月7日(星期三),現實即將上演類似的情節——134位樞機主教將開始選出教宗方濟各的繼任者。看過電影的人都知道,教宗選舉秘密會議(Conclave)將在西斯汀禮拜堂的閉門進行,這座禮拜堂因米開朗基羅的壁畫而舉世聞名。
在白煙自西斯汀禮拜堂煙囪升起、象徵天主教會迎來新領袖之前,外界對選舉結果一無所知。
那麼,這部電影如何揭示秘密會議的過程?人們又為何對這項儀式如此著迷?
電影改編自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的暢銷小說,呈現出樞機主教們在教宗選舉期間將自己隔絕在梵蒂岡內部的畫面。
他們不得與外界聯繫——雖然從實務上來說,他們並非完全與世隔絕。
「他們還是要吃飯,不可能完全密封與世隔絕,」聖瑪麗大學(St Mary’s University, Twickenham)神學與宗教社會學教授史蒂芬·布利文特(Stephen Bullivant)說。
這種自我隔離的傳統已延續數百年。
部分目的是防止外界因素干擾選舉。然而,杜倫大學(University of Durham)天主教社會思想與實踐教授安娜·羅蘭茲(Anna Rowlands)指出,這種「關起門來」的做法,似乎與現代社會講求透明、公開與監督的價值觀背道而馳。
她說,電影呈現出一種「令人屏息、內省的氛圍」,讓人有一種遠離塵世的感覺。「我很難想像有比被關在秘密會議裡更沉重的責任感了。」
電影中,幽閉而緊張的審議、策略討論和戰術行動比比皆是。有位樞機主教為了提高自己當選的機率,暗中削弱熱門人選的聲勢;也有勝算不高的人,鼓動支持者轉投其他人。
這些利益衝突和理念競爭構成了電影的戲劇張力。「電影本質上描繪的就是政治操作,」電影剪輯師尼克·艾默生(Nick Emerson)今年較早前告訴BBC。
羅漢普頓大學(University of Roehampton)天主教研究榮譽退休教授蒂娜·貝亞蒂(Tina Beattie)指出,雖然有些樞機主教會認為遵從神的旨意是最重要的,但也有人會因希望快速做決定而焦慮。
鑑於教宗方濟各近年健康狀況不佳,她補充說,在秘密會議正式開始前,「幕後早已展開許多政治操作和權力角逐。」
「這些角力會一直持續,參與者之間並不會意見一致。」
羅蘭茲教授補充,儘管電影中最緊張的場景多集中在投票過程,但現實中最具戲劇性的部分可能發生在會議正式開始前幾天的會談之中。
這段期間,與會者會「相互認識、釐清彼此的優先事項,並學習如何作為一個整體運作,以便達成共識」,她說。她目前正接近結束一段為期兩年的梵蒂岡外派任務。
在電影中,一位由已故教宗秘密任命的無名紅衣主教被捲入了爭鬥。
但在現實中,這是不可能發生的。理論上,任何受洗的天主教男性都有資格當選教宗,但實際上,參與投票的樞機主教必須是由前任教宗公開任命的。
儘管如此,即將到來的選舉仍可能是史上最難以預測的一次。約80%的具投票資格樞機主教,都是過去12年間由教宗方濟各親自任命。他有意挑選來自世界各地、政治立場多元的人選。
羅蘭茲教授表示,教宗方濟各任命的許多樞機主教來自開發中國家——「這些地方原本並不常有人被授予紅衣主教頭銜」。
這使得他們的優先考量和最終決定充滿變數。
電影中將樞機主教描繪為具有缺點的人物,彼此爭權奪利。
導演愛德華·伯傑(Edward Berger)去年接受BBC訪問時表示,儘管秘密會議被視為「一種古老的宗教儀式」,他希望讓觀眾看到其中的「現代性」。
「我們把他們放在神聖的地位上,但當你靠近看,你會發現他們也有手機,也會抽煙,也有和我們一樣的煩惱、缺點和秘密。」
羅蘭茲教授指出,電影讓觀眾得以一窺整個過程,而這其中蘊含了各種人性與情感:「失落、悲傷、野心、恐懼、誘惑與勇氣。」
她說:「秘密會議是一件非常人性的事……它確實有神聖的目的,但它本質上是一件非常人性的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4/05/2025 11:00AM
03/05/2025 11:00AM
03/05/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