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印巴關係因恐襲再趨緊張,前印外交官分析過去兩國如何化解危機

2024年1月24日,印度軍隊士兵在印度查謨和克什米爾烏里地區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之間的控制線(LoC)上巡邏。

Getty Images
印度跨境空襲已成為新常態

上週,印度管轄的克什米爾帕哈爾甘姆(Pahalgam)發生致命武裝襲擊,造成26名平民死亡,再次讓印度安全部隊和外交官一種似曾相識的不安感。

這種情況並不陌生。2016年,19名印度士兵在烏里(Uri)被殺後,印度在「控制線」——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實際邊界——針對武裝分子基地發動「外科手術式打擊」。

2019年,普爾瓦馬(Pulwama)爆炸事件造成40名印度準軍事人員死亡,促使印度對巴拉科特(Balakot)進行空襲——這是自1971年以來印度首次深入巴基斯坦境內進行的行動——最終引發報復性襲擊和空戰。

在此之前,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是一場持續對酒店、火車站和猶太中心的60小時圍攻,造成166人死亡。

每次,印度均認為巴基斯坦境內的武裝組織負責襲擊,並指責伊斯蘭堡默許他們的行動——惟巴基斯坦一直否認這個指控。

自2016年以來,尤其是在2019年印度發動空襲之後,行動升級的門檻已發生顯著變化。印度的跨境空襲成為新常態,同時引發巴基斯坦的報復,進一步加劇原來已不穩定的局勢。

專家表示,印度再次處於「升級」和「克制」之間的鋼絲上——在「回應」與「嚇阻」之間維持脆弱的平衡。

阿賈伊·比薩里亞(Ajay Bisaria)正是深知這種循環的人,他在普爾瓦馬襲擊期間曾任印度駐巴基斯坦前高級專員,並在回憶錄《憤怒管理: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間的困難外交關係》記錄事件的後續發展。

2019年2月14日,印度斯利那加(Srinagar),安全部隊靠近查謨-斯利那加高速公路受損車輛

Getty Images
2019 年的普爾瓦馬爆炸事件造成 40 名準軍事人員死亡,引發了印度對巴基斯坦巴拉科特的空襲

「普爾瓦馬爆炸案和帕哈爾甘姆殺戮事件之後的情況,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比薩里亞週四、即近日襲擊事件發生10天後告訴我。

但他指出,帕哈爾甘姆標誌著一個轉變。與針對安全部隊的普爾瓦馬和烏里不同,這次襲擊針對的是平民——來自印度各地的遊客,喚起了2008年孟買襲擊的記憶。「這次襲擊帶有普爾瓦馬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孟買的影子。」他解釋道。

「我們再次處於衝突狀態,故事幾乎以相同的方式發展。」比薩里亞說。

在帕哈爾甘姆襲擊發生一週後,德里迅速採取報復措施:關閉主要邊境口岸,暫停一項重要的水資源共享條約,驅逐外交官,並停止大多數巴基斯坦國民的簽證——他們被要求在幾天內離開。最近幾天,雙方部隊在邊境上斷斷續續地有小規模交火。

德里還禁止所有巴基斯坦飛機——包括商業及軍用飛機——進入其領空,這與伊斯蘭堡早些時候的舉措相呼應。巴基斯坦則以暫停簽證和中止1972年與印度的和平條約作為報復。(克什米爾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別管理,但雙方都聲稱擁有全部主權,自1947年分治以來一直是兩個擁核國家之間的衝突熱點。)

在回憶錄中,比薩里亞回顧2019年2月14日普爾瓦馬襲擊後印度的反應。

襲擊發生後的翌日早晨,他被召回德里。當時政府迅速採取行動,停止與巴基斯坦的貿易——撤銷1996年授予巴基斯坦的「最惠國待遇」。隨後幾天,內閣安全委員會( Cabinet Committee on Security, CCS)對巴基斯坦商品徵收200%的關稅,實際上終止進口,並暫停瓦加(Wagah)陸路邊境的貿易。

比薩里亞指出,當時還提出了一系列更廣泛的措施,以縮減與巴基斯坦的接觸,其中大部分隨後得以實施。

這些措施包括暫停跨境列車「印巴友誼快車」(Samjhauta Express)和連接德里與拉合爾(Lahore)的巴士服務;推遲雙方邊防人員的會談及關於錫克教最神聖的聖地之一卡塔普爾走廊(Kartarpur Corridor)的談判;中止簽發簽證,取消跨境旅行,禁止印度人前往巴基斯坦,停飛兩國之間的航班。

「建立信任是多麼困難,我想。而破壞信任是多麼容易。」比薩里亞寫道。

「多年來為這段艱難關係的計劃、談判和實施的建立信任措施,只需幾分鐘內便可以在一張黃色便條紙上劃掉。」

2020年6月,在一次單獨的外交事件後,印度駐伊斯蘭堡高級專員公署的人數從110人減少到55人。在帕哈爾甘姆襲擊後,目前人數減至30人。印度還展開外交攻勢。

普爾瓦馬襲擊發生後一天,時任外交部長顧凱傑(Vijay Gokhale)向包括美國、英國、中國、俄羅斯和法國在內的25個國家的大使,交代巴基斯坦境內的武裝組織穆罕默德軍(JeM)在襲擊的角色,並指責巴基斯坦將恐怖主義作為國家政策。穆罕默德軍被印度、聯合國、英國和美國列為恐怖組織,並聲稱對爆炸事件負責。

2019年2月26日,印度民眾高舉標語牌,慶祝印度空軍對孟買巴拉科特的穆罕默德軍 (JeM) 營地發動攻擊。

AFP
2019年2月,孟買的印度人慶祝巴拉科特空襲

印度的外交攻勢在襲擊後10天的2月25日繼續推進,力求將穆罕默德軍首領馬蘇德·阿茲哈爾(Masood Azhar)列入聯合國制裁委員會的恐怖分子名單,並納入歐盟的「自主恐怖分子名單」。

比薩里亞寫道,儘管有壓力要求廢除《印度河水協定》(Indus Waters Treaty,印度河水條約)——一項重要的河流水資源共享協議——但印度最終僅選擇停止提供協議義務以外的水文資料。當局還審查了多達48項雙邊協議,以評估是否中止條款。德里還召開了一次全黨會議,最終通過一致決議。

同時,雙方的溝通渠道保持開放——包括兩國軍事行動總監(Directors General of Military Operations, DGMO)之間的熱線,這是兩軍之間關鍵的聯絡方式;兩國高級專員公署也持續運作。與2019年類似,巴基斯坦現時聲稱這場襲擊是「偽旗行動」。

如同今次事件,克什米爾當時展開鎮壓行動,逮捕80多名「地面人員」——這些當地支持者可能為來自巴基斯坦的武裝分子提供後勤支援、庇護場所和情報。時任印度內政部長拉傑納特·辛格(Rajnath Singh)前往查謨和克什米爾,並準備關於襲擊和嫌疑人的檔案。

在與時任外交部長蘇斯瑪·斯瓦拉傑(Sushma Swaraj)的會議中,比薩里亞告訴她「印度在應對這類恐怖襲擊方面的外交選項有限」。

「她給我的印象是,當局即將採取強硬行動,此後,我預計外交的角色將會擴大。」比薩里亞寫道。

2月26日,印度發動針對穆罕默德軍在巴拉科特訓練營的空襲,這是自1971年以來印度首次跨越國際邊界的行動。

六小時後,印度外交部長宣布空襲已經殺死了「大量」武裝分子和指揮官。巴基斯坦迅速否認該說法。隨後,德里召開更多高層會議。

2019年3月1日,印度安全部隊在清奈(Chennai)的卡利坎巴爾廟(Kalikambal temple )舉行活動,祈禱印度空軍飛行員瓦爾塔曼(Abhinandan Varthaman)能夠平安歸來,並展示了印度國旗和瓦爾塔曼爾的照片。數千名印度人揮舞著國旗,唱著歌,聚集在一起,準備迎接這位在巴基斯坦被擊落後即將返回的空軍飛行員。

AFP
2019年3月,印度安全部隊在祈禱活動中展示被俘飛行員瓦爾塔曼的照片

危機於翌日(2月27日)急劇升級,當時巴基斯坦發動報復性空襲。

在隨後的空戰中,一架印度戰機被擊落,飛行員、中校瓦爾塔曼(Abhinandan Varthaman)彈射逃生並降落在巴控克什米爾,遭巴基斯坦軍方俘虜。他被扣留在敵方領土,引發印度國內廣泛關注,進一步加劇這兩個擁核鄰國之間的緊張局勢。

比薩里亞寫道,印度立即啟動多個外交渠道,美國與英國的外交官也向伊斯蘭堡施壓。印度訊息是:「巴基斯坦若有任何升級局勢的行動,或對飛行員造成傷害,印度將作出相應升級。」

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Imran Khan)於2月28日宣布將釋放該名飛行員,並於3月1日根據戰俘協議將其移交。巴基斯坦將此舉描述為「善意姿態」,旨在緩解緊張局勢。

到3月5日,隨著普爾瓦馬事件、巴拉科特空襲及飛行員回歸一事塵埃落定,印度政治溫度已經降溫。印度內閣安全委員會決定重新派遣高級專員回到巴基斯坦,象徵雙方重新走向外交途徑。

比薩里亞寫道:「我於3月10日抵達伊斯蘭堡,距離在普爾瓦馬襲擊後離開已過去了22天。自卡吉爾戰爭(Kargil)以來,最嚴重的軍事交火在不到一個月內結束。」

「印度願意再次給傳統外交一個機會……這是在印度已達成戰略及軍事目標、而巴基斯坦則向國內受眾宣稱獲勝的背景下發生。」

2008年11月29日,一名印度士兵在軍事行動中將武器瞄準孟買的泰姬陵酒店。

AFP
2008年孟買連環恐怖襲擊,是一場持續對酒店、火車站和猶太中心的60小時圍攻,造成166人死亡。

比薩里亞形容,作為外交官,這段時間為「一段充滿考驗又令人著迷的時光」。他指出,這次事件的關鍵分別在於目標是印度平民,而「諷刺的是,事發時克什米爾局勢已明顯大幅改善」。

他認為局勢升級是無可避免的,但同時也存在一種「與升級並存的降級本能」。他說,當內閣安全委員會在這類衝突期間開會時,他們會權衡衝突對經濟的影響,並尋求一些可以打擊巴基斯坦、但又不會引發對印度自身造成反噬的方式。

「這次的肢體語言和視覺效果(與2019年)相似。」他說,但強調他認為最重要的舉措是:印度威脅廢除《印度河水協定》。「如果印度採取行動,這將對巴基斯坦產生長期、嚴重的後果。」

「記住,我們仍處於危機中。」比薩里亞說。「我們尚未看到任何實際的(軍事)行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