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64歲的蒂魯納瓦卡蘇(Thirunavkarsu)經營的紡紗廠運作明顯放慢。
他生產的黏膠紗——這種常用於製作梭織服裝的材料——如今堆積在倉庫裡,因為本地工廠的訂單在過去一個月內減少了將近四成。
原因在於從中國進口的黏膠紗每公斤便宜了15盧比(約合0.18美元、0.13英鎊),大量湧入印度港口。
隨着美國總統特朗普對中國商品徵收最高達145%的關稅,中國製造商開始尋找替代市場。
印度的紡織業者表示,他們正首當其衝地承受這場貿易衝突的後果,因為中國廠商正在向印度主要的紡織產地傾銷紗線。
儘管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黏膠紗生產國,但印度大多數的需求可由本地供應,進口僅用來填補供應缺口。
像蒂魯納瓦卡蘇這樣的工廠老闆擔心,他們的產品恐怕無法抵擋這波低價競爭。
「我們根本無法和這些價格競爭,我們的原料成本也沒那麼低。」他說。
南印度紡紗協會的賈加德什·昌德蘭(Jagadesh Chandran)告訴BBC,南印度帕利帕萊亞姆、卡魯爾和蒂魯布爾等紡織重鎮的近50家小型紡紗廠已經「減產」。不少業者表示,如果問題得不到解決,他們將被迫進一步縮編。
中國駐印度大使徐飛洪近日保證,中國不會傾銷商品,反而希望向中國消費者引進更多優質的印度產品。
他在《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發表評論文章表示,中國「不會搞市場傾銷和惡性競爭,不會衝擊他國產業和經濟發展」。
不過,在印度各行各業,對中國傾銷的擔憂仍不斷升高。作為亞洲最大經濟體,中國是全球各類工業產品的主要出口國,從紡織、金屬,到化學品與稀有礦物,無一不包。
儘管藥品、手機、筆記本電腦和半導體晶片等產品被排除在高額關稅之外,但仍有大批中國商品面臨特朗普設定的145%關稅,這些商品預計會轉向印度等其他市場。
日本金融服務機構野村(Nomura)指出,這些商品的突然湧入,將對亞洲新興經濟體造成「極大破壞」。其先前研究發現,即使在特朗普上任前,中國就已在向全球市場傾銷廉價商品。
2024年,全球針對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的調查達到歷來新高。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顯示,有創破紀錄的近200起針對中國的申訴案,其中印度就提出了37起。
印度尤其仰賴中國的原材料與半製成品,可能因此受到嚴重衝擊。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進口高於出口的金額)已擴大到1000億美元(約合750億英鎊)。僅在今年3月,印度的進口總額就上升了25%,主因是電子產品、電池與太陽能電池板的需求上升。
作為回應,印度商務部已成立專責委員會,追蹤中國廉價商品的進口情況。其下轄的準司法機構也正針對包括黏膠紗在內的多個行業展開調查。
此外,印度近期對部分鋼鐵產品加徵12%關稅,俗稱「保障稅」,以遏制以中國製造為主的廉價鋼材湧入,這些鋼材已迫使部分印度鋼廠減產。
儘管有這些保護措施,加上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大力推動的「印度製造」行銷活動,印度仍難以擺脫對中國的依賴。自2020年邊境衝突以來,兩國關係陷入緊張,儘管如此,中國商品的進口量仍持續上升。
德里的貿易專家比斯瓦吉特·達爾(Biswajit Dhar)指出,政府透過「生產掛鉤補貼」(PLI)等計劃,試圖將印度打造成世界工廠,但成果有限。印度在製造終端產品時,依然高度仰賴中國提供的中間材料。
即使蘋果等西方跨國企業逐步將生產線移往印度,以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印度仍需進口中國零組件來製造這些產品。因此,電子產品等行業的進口顯著增加,也進一步擴大貿易逆差。
全球貿易研究倡議(GTRI)智庫創辦人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表示,印度日益擴大的貿易逆差是令人擔憂的問題,更堪憂的是,儘管印度貨幣貶值本應有利出口,但對中國的出口額卻已跌破2014年的水準。
他在社群媒體上指出:「這不只是貿易失衡,這是結構性的警告信號。我們的產業發展,包括生產掛鉤補貼政策,反而推升了進口,卻沒能培養本土產業的實力。換句話說,這些補貼未能有效提升印度的出口能力。」
他強調:「若要縮小貿易逆差,印度必須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
野村指出,印度必須盡快振作起來,不單因為要把握中美貿易緊張所帶來的機會,還因為那些自中國進口大幅增加的國家,通常製造業增長也會出現最明顯的放緩。
阿曼薩資本(Amansa Capital)的阿卡什·普拉卡什(Akash Prakash)也同意這一看法。他在《商業標準報》(Business Standard)撰文指出,印度民間企業遲遲不敢大舉投資,關鍵原因就是擔心「會被中國淹沒」。信評機構Icra近期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
隨着對中國傾銷的擔憂日益加劇,歐盟等國也要求北京給出明確保證,避免自身市場遭到商品淹沒。目前,中國正面臨壓力,急於在美國以外尋找新的貿易夥伴。
達爾表示,中國正試圖徹底改變外界的觀感,「在越來越多的審視之下,它想洗清自己的形象」。
儘管北京一再保證,達爾認為,印度應該把握與這個鄰國關係回暖的機會,展開正式對話,明確表達自己對傾銷問題的立場。
「這是印度必須提出的議題,就像多數西方國家已經做的那樣。」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6/05/2025 05:00PM
06/05/2025 05:00PM
06/05/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