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總統首次紀念歐戰勝利,賴清德有什麼政治盤算?

台灣官方首度舉行相關紀念活動,總統賴清德發表演說。

Reuters

5月8日二戰歐洲戰場結束戰事80週年,台灣官方首度舉行相關紀念活動,總統賴清德接待歐盟、英國等外國代表並發表演說。

這正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俄羅斯之際,5月9日將與俄羅斯總統普京一同出席紅場閱兵。

儘管此前有分析認為賴清德希望與中共爭奪歷史主導權,甚至是重新定義「中華民國」及二戰史觀,但賴在講話中並沒有對此太多著墨,更多是強調團結反侵略,「姑息只會讓侵略者食髓知味」,呼籲台灣與歐洲共同對抗「新極權集團」。

有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面對北京壓力和特朗普政府重構國際格局,賴清德試圖在國際上凸顯與習近平的對比,拉攏歐洲國家「贏得歐洲人的心」。

賴清德講了什麼?

台灣總統賴清德在台上演說,一些賓客背對鏡頭坐下聆聽賴清德發言。

Reuters
「歐戰勝利80周年茶會」在外交部管理的台北賓館進行,該地點前身是日治時期的總督官邸。

這次活動「歐戰勝利80周年茶會」在外交部管理的台北賓館進行,活動僅歷時28分鐘,賴清德在約10分鐘的演說聚焦「反侵略」。

他表示,歷史顯示無論用甚麼理由或意識形態,「以武力侵略其他國家,都是不正義的罪行,而且必定失敗,威權和侵略只會帶來殺戮、悲劇」;二戰的軸心國如今都已經是「百分之百的民主國家」,證明自由民主「才是人類該追求的真正文明形式」。

他提到,二戰全面爆發,是因為對侵略者野心的輕忽,「姑息只會讓侵略者食髓知味,並且膨脹更大的野心與自滿的利牙……直到不願卑躬屈膝的最後一人被消滅」。

他指出,台灣與歐洲正共同面對「新極權集團」的威脅,例如海底電纜會遭到刻意破壞、選舉受境外錯假資訊干擾,以及市場受灰色地帶侵擾、施壓與傾銷等,呼籲「在風險成為危機、危機變成向外擴張的野心前」就緊密團結起來。

在賴清德發言前,官方播放一條強調「軟弱姑息無法嚇阻野心」的二戰短片,其後英國在台辦事處代表包瓊郁(Ruth Bradley-Jones)、歐洲經貿辦事處處長谷力哲(Lutz Güllner)分別致辭。

凸顯與習近平對比

習近平和普京從一道金色的門兩側走進一個會場,兩旁有中國和俄羅斯的國旗。

Reuters
習近平5月8日到訪俄羅斯,將與普京一起參與歐戰勝利日80週年閱兵。

這次賴清德演說時機敏感,正值習近平訪問俄羅斯,將與普京一同參加歐戰勝利閱兵儀式。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學副教授、卡耐基中國項目研究員莊嘉穎對BBC中文表示,賴清德希望藉此在國際上凸顯與習近平的對比,強調台灣作為民主國家,願意遵守國際規則與秩序的立場。

「希望把現在的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在國際上和國內明顯定位為反威權、捍衛民主的重要前線陣地,或許與當年中華民國反法西斯有些相同。」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張峻豪教授表示,賴清德上任後面對朝小野大格局,在對內事務上的政治策略更希望提升其正當性。「國防、兩岸、外交是作為總統的專屬,他在歐戰勝利日講話,是代表著國家,踩穩國家元首和三軍統帥的角色。」

他續指,對外方面,美國政府換屆後重構全球格局,拜登時期強調民主集團與專制集團的對抗,但從利益出發的特朗普講究談判和交易,歐洲因此比以往更加團結,形成新的結盟;兩岸關係上,外界預期習近平可能在2027年尋求第四個任期之時,屆時他將面對更多黨內鬥爭,恐對台灣更有企圖心,在此壓力下,總統任期到2028年的賴清德必須提早佈局。

張峻豪認為,台灣在國際上只有微弱角色,國際和兩岸的雙重壓力下,無法做太多選擇,拉攏歐洲變得更重要。「國際上只能合縱連橫,努力尋找與各國合作、結盟的可能性,一方面對抗中國的壓力,一方面回應美國利益性的壓力。」

外交與烏克蘭議題

澳洲國立大學中華全球研究中心學者宋文笛指出,台灣在外交上爭取歐洲支持至關重要,因此賴清德在演說強調歐洲安全和台灣安全的互賴,並間接對烏克蘭表達了支持,這在當前國際局勢下具有特殊的意義。

「賴清德提到『姑息只會助長侵略者』的話,對烏克蘭的支持者無疑是振奮人心的訊息,特別是當前烏克蘭被外界要求接受條件不利的和平協議之際。」他對BBC中文說。「這番表態有助於贏得歐洲人的心,展現台灣希望成為西方的合作夥伴,而不只是被動接受西方的援助。」

他還指出,美國內部有一種觀點認為,美國資源有限,無法同時在歐洲與印太兩地作戰,需要集中資源應對中國這一「心腹大患」,因此有聲音主張美國應「捨棄烏克蘭以保台灣」。

「部分台灣社會的親特朗普聲音,近月援引這個說法,好安撫自己,特朗普對烏克蘭不假辭色,不代表他就會拋棄台灣。賴清德此時重申歐洲安全和台灣安全的互賴與不可分割性,正是對這種說法的間接駁斥。」

二戰史觀爭議

除了外交政治面向,外界也關注民進黨政府是否試圖改變二戰史觀、主導歷史詮釋權。

賴清德演說把焦點放在歐陸戰場,全程未提及中華民國被日本侵略的抗戰史,僅提到歐戰勝利讓同盟國把精力轉往太平洋戰場,三個月後太平洋戰場也宣告結束。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投降,是為「歐洲戰場勝利」(VE Day),但日本在太平洋戰區的戰事仍持續了三個多月,直到8月15日宣布投降,被稱為「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VJ Day)。

中華民國則是把9月3日,即日本簽訂降伏文書翌日,訂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而在二戰期間,台灣作為日本的殖民地,有「台籍日本兵」被動員加入日軍對外作戰,與國民黨軍人在二戰時期是敵對者。

對此,政治學者宋文笛表示,這次演說的重點是台灣的現在與未來,而非過去。

「原因很簡單,二戰期間台灣技術上屬於軸心國的一方,強調台灣二戰時期的歷史,無助於提升台灣的國際軟實力。」

張俊豪也說,台灣內部對於意識形態和歷史問題有爭議,但台灣領導人站在外交角度,不得不「更加彈性和務實」。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