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起,前銀行管理層、親中組織「香港政研會」主席鄧德成組織了民間力量,舉報疑似違反《國安法》的一舉一動。
鄧德成對BBC說,「我們在社會每個角落,看看有沒有我們懷疑可能違反國安法的事」,「如果有, 我們就去警署報案, 舉報它 」。
鄧德成前前後後舉報了上百人。這些他認為涉嫌違反國家安全法的人士,有的曾經在商場揮舞殖民時期旗幟,有的是在麵包店售賣印上示威標誌的蛋糕。
28年前,英國移交香港主權給中國。雙方簽訂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中英聯合聲明》,確保這座城市享有的權利和自由「50年不變」。
但在香港爆發2019年大規模民主抗爭之後的一年,北京強行實施《國安法》,被批評扼殺言論及新聞自由,甚至導致舉報文化萌生。
《國安法》把「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及勾結外國勢力等行為定為違法。香港立法會去年再通過了一部簡稱「23條」的國家安全法,進一步收緊了國家安全法律。
隨着新法落實、警方頻頻展開拘捕行動,外界對一群移向了香港管治權力中心的親中「愛國者」的報導有限。這些愛國者是香港的管治者、維護法紀的監察者,也是公開支持他們的普通市民。
BBC花了數周時間採訪了現年60歲、自稱愛國者的鄧德成。他與他組織的義工團隊會在社交媒體找尋他們認為涉違國安法的行為或言論,然後截圖作記錄。
他還設立了一條舉報熱線,邀請網民舉報身邊人的相關資料。
鄧德成說,他和其義工已經向警方舉報了上百個組織或人士。他說,「舉報有用嗎?如果沒有作用,我們也不會做」,「很多人被警方立案,有些甚至被判入獄。」
鄧強調,他沒有親自調查涉嫌違法者,只是舉報他認為值得被查的事件。他稱,此舉為「社區與警方的正當合作」。
鄧並非唯一參與舉報的「愛國者」。香港當局也設立了國安舉報熱線,國安處表示,由2020年11月至今年2月間,一共收到89萬宗舉報。
而那些被舉報的人,承受着龐大的壓力。
由2020年國安法實施起至今年2月間,逾300人因與國安相關的罪行被捕;而這些年來,大約有30萬或更多港人移民到海外。
在香港經營獨立書店的龐一鳴說,他經常因為一些「匿名投訴」遭政府部門上門巡查;他稱曾經在15天內,被巡查了10次。
自1990年代起參與民主運動的政治學者、大學教授陳家洛稱,自己「現在有點像一個帶有輻射的人」。
他說,一些朋友、學生和同事因他的敢言作風,與他保持距離,「但我絕不會責怪受害者。這是整個體制的問題」。
香港政府回應稱,當局「高度重視維護學術自由和院校自主」,但同時強調學術機構有責任確保運作符合法律與大眾利益。
鄧德成表示,他舉報有嫌疑的人是出於對香港的熱愛。他說,自己對中國的看法是在香港仍為英國殖民地時形成的。
「殖民地政策其實並不好,最好的機會總是給英國人,我們本地人並沒有真正的機會。」
他與很多那一輩的港人一樣,曾經渴望香港回歸中國,擺脫殖民統治。
他說,比起權利,當時許多香港人更關心生計,「民主或自由,這些都是很抽象的概念,我們並不真正理解」。
鄧德成認為普通市民不應過度參與政治,並說自己只是為了香港社會在2019年的動盪後,恢復「平衡」才開始參與政治。
他自稱是在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這些人既不支持港獨,也不支持示威引起的混亂。
但其他港人認為,集會和示威是香港長久以來表達民意的方式,也是在沒有完全民主的特首選舉制度下,僅存的發聲方式。專研東歐政治的陳家洛說,「我們再不是示威之都。那我們是什麼?我還沒有答案」。
他認為,愛國主義本身並非負面,「它是一種價值,甚至是一種美德」,但它必須要容許市民在愛國時,保持「批判的距離」,而香港未有做到這一點。
2021年,香港推動選舉改革,規定只有「愛國者」且「宣誓效忠中國共產黨」的人才能擔任政府或立法會的重要職位。
中國政協前委員、時事評論員劉夢熊認為,這導致議會運作困難。他說,「公眾認為很多愛國者只是『口頭革命家』或政治投機者,並不真正代表人民」;因此「政府很多荒唐的施政,全部都能80多(百分比)去通過 ,沒有掣肘、 沒有監督的作用」。
這情況下,就連愛國者鄧德成也希望現行制度受到挑戰。
他說,「我不想每次(政策)都是90%通過」。他認為,國安法有被濫用的風險,「我不同意你的意見、你做的事,(你就)一定是違反國安法 」,「我不同意這種做法」。
港府表示,「完善後的立法會已經清除了那些只想阻撓甚至癱瘓政府運作、無意進行建設性對話、代表全港利益的極端分子」。
如今,鄧德成說,香港已經恢復平衡與穩定,他沒有再作舉報。
事實上,在香港街頭上,幾乎再看不見昔日常有的大型示威活動。而在學術界,陳家洛說,由於人們懼怕監控和違法對生活帶來的後果,自我審查和噤聲已成為「常態」。
至於在立法會,泛民主派的政黨不佔任何一席位,包括曾經最具影響力的民主黨亦已解散。
反對聲音在城內沉寂,鄧德成便將目光投向海外。
他說:「香港沒有什麼特別的事情,我們是不是應該探索一下,怎樣可以繼續貢獻社會和我們的國家呢?」
他現時會以香港政研會的身份,定期到瑞士日內瓦出席聯合國會議,發表中國對香港、人權及其他議題的立場。他說,「對於我這樣的非政治人物來說,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他更在瑞士創辦一家媒體公司,申請成為註冊記者。
至於身在香港的陳家洛深感前景茫茫。他說:「我有三分之一的朋友和學生正流亡海外,另外三分之一在監獄裡,而我……處於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
「今天我可以自由地和你說話……但沒有人能保證我一輩子能一直這樣做。」
香港政府書面回覆BBC時表示,國家安全是任何國家的首要任務和固有權利,並稱相關法律「只針對極少數危害國家安全的人和組織,同時保護着廣大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0/05/2025 05:00PM
10/05/2025 08:00AM
10/05/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