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觀察:中國終於來到談判桌,但這場戰爭遠未結束

一名男子走在上海一條高樓林立的街道上,手裡拿著手機,其中一棟建築的正面顯示著當地交易所的業績

EPA

面對美國總統特朗普加徵關稅,中國的強硬立場成為這場貿易戰的一個鮮明標誌。

這一局面更引發了網絡上的病毒式迷因,描繪特朗普苦候中國領導人來電的情景。

「我們不會退讓」幾乎成為中國外交部每日的訊息。隨着華府不斷升高關稅與言辭攻勢,中方愈發堅持己見。

即使中國官員前往瑞士展開會談,一個官方社交帳號仍發佈了一幅漫畫,描繪美國財政部長推着空購物車。

對於誰首先提出在日內瓦舉行會談,雙方各執一詞。

然而,在兩日「強硬」對話後,局勢似乎出現變化。

那麼,這是否是華盛頓與北京關係的重大轉捩點?答案:是,也不是。

「我們想要的是貿易」

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在日內瓦的記者會上表示:「本週末雙方代表團的共識是,彼此都不希望出現脫鉤的情況。」

「而過去出現的這些高額關稅……實際上等同於一種禁運,這是雙方都不願見到的。我們想要的是貿易。」

經濟學家坦言,這項協議的結果比預期更好。

香港保銀資產管理(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對《路透社》表示,「我原以為關稅會削減至約50%。」

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的關稅將降至30%,而中國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則會降至10%。

他補充說,「顯然,這對兩國經濟以及全球經濟而言,都是非常正面的消息,讓投資者在短期內對全球供應鏈受損的擔憂大為減輕。」

特朗普於週日在社交平台Truth Social上肯定談判進展:「討論了許多議題,達成了大量共識。這是一場以友好但具建設性的方式進行的全面重啟。」

北京方面的語調亦明顯轉趨溫和——而這可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中國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承受與美國的經濟戰壓力,畢竟它是逾百個國家的主要貿易夥伴。

然而,中方官員越來越憂慮關稅所帶來的衝擊,特別是考慮到當前正面對房地產危機、高企的青年失業率及消費信心低迷等難題。

工廠產能正在放緩,並有報導指出,部分企業不得不裁員,因為出口美國的生產線陷入停滯,貿易幾近停擺。

上週六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四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下降0.1%,為連續第三個月下跌,反映消費者控制開銷,企業則透過削價競爭來吸引顧客。

2025年5月12日,一名身穿紅色夾克、戴著口罩的女子走過北京一家蘋果商店

EPA
美國蘋果是受關稅方案影響最大的公司之一,它依賴位於中國的生產線和市場。

中國商務部週一表示,中美達成的協議是「解決分歧的重要一步」,「為進一步彌合分歧和深化合作打下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北京如此正面的聲明,若在一個月前,幾乎是難以想像的。

雙方亦同意展開更多談判,或如北京所稱,建立「經濟貿易磋商機制」。

然而,特朗普所形容的「全面重啟」雙邊關係或許過於樂觀,因為北京的聲明尾段仍帶有一絲警告意味。

商務部發言人的聲明提醒,誰才是犯錯的一方:「希望美方以這次會談為基礎,與中方繼續相向而行,徹底糾正單邊加稅的錯誤做法。」

中國官媒亦對華盛頓發出警告。新華社發表的署名評論文章指出,中方的「善意與耐心是有限度的,絕不適用那些持續毫無底線的壓迫訛詐和出爾反爾」。

北京的領導層希望在國內外傳達其堅定立場的形象,顯示中國在談判中「寸步未讓」。他們希望表現出理性與負責任的態度,努力避免全球經濟陷入衰退。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的張雲表示:「這是良知與理性的勝利。」

「這次談判也為未來持續的對話與磋商建立了必要的框架。」

然而,這場「勝利」僅限於90日。雙方只是暫時擱置關稅措施,以爭取談判時間。

這將有助於恢復部分貿易流動,也能緩解市場憂慮。

但問題的根源依然存在。中國對美出口遠大於進口。此外,尚有更棘手的分歧尚待解決,包括中國的政府補貼、關鍵產業政策、台海及其他地緣政治緊張局勢。

爭取更平衡的貿易關係的鬥爭遠未結束——它只是轉移了陣地。

前線從中國的工廠與美國的超市,轉向北京與華盛頓的談判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