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一名幼童於托育期間疑似遭保母虐待致死的案件,經台北地方法院歷時十天審理,於5月7日最後辯論終結,13日判决。期間保母在庭上首次承認施虐,為案情帶來轉折。
本案發生於2023年底,台北文山區一名1歲大、小名「剴剴」的男童病重送醫後不治,經院方通報發現有虐童行為。
檢調解剖指出剴剴長期營養不良,全身多處有嚴重外傷,包含脖子撕裂傷,頭臉部、四肢、指甲、頭皮、生殖器等多處瘀傷、挫傷,還有牙齒斷裂等情況。
台北地檢署於去年依《刑法》《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起訴剴剴的劉姓保母及其妹妹,兩人涉及「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凌虐兒童妨害自由致死」、「傷害兒童致死」等罪嫌,遭求處無期徒刑。
保母姐妹起初否認所有指控,經檢方於今年4月審理期間出示多項關鍵證據,傳喚數名證人、鑑定人連續到庭證述後,劉姓保母方改口對部分事實認罪,但強調並非故意殺人。其妹則否認所有施虐指控。
「剴剴案」在台灣引發廣泛社會關注和公民行動,民眾普遍認為案件手段殘忍,並揭露台灣兒童福利機構、社工制度及收、出養監督制度的嚴重缺陷。
法院審理期間,數百名民眾集結法庭外、訴求重判保母姊妹死刑;台灣政府的「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也在三個月內湧入十三萬人連署虐童者加重刑責。
數千民眾更在宣判前夕於總統府前集會,提出增設兒少保護部等訴求,並將8萬5千份陳情書、連署書送交總統賴清德,欲促使當局對兒童托育環境做出改革。
本案將於5月13日宣告判決結果,BBC中文透過官方資料及台灣多家媒體報導,整理這起重大兒虐案件的法庭審理過程重點,關於男童剴剴死亡的真相,我們知道了多少?
剴剴生前是名等待被收養的兒童。他出生於2022年2月,生母入監服刑、生父失聯,由於外婆無力繼續照養,透過新北市社福中心委託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兒福聯盟)尋找收養家庭出養。
劉姓保母在2023年8月間接受兒福聯盟委託,將剴剴帶回家臨時代養,與妹妹共同照顧。
劉姓姐妹二人均為兒福聯盟所列冊的待出養兒童保母,領有保母人員技術士證照,符合相關標準,經台北市政府社會局核定登記從事居家托育服務。
但同年12月24日,剴剴在其照顧期間,因為呼吸困難送醫,急救無效而死亡。當時院方觀察剴剴傷勢,隨即通報兒虐事件,啟動檢警調查。
2024年4月, 劉姓保母姊妹遭檢方依「凌虐兒童妨害身心發展致死」等罪嫌起訴,並列為國民法官審理案。起訴書指,兩姐妹毆打辱罵剴剴外,亦以保麗龍(塑膠網套)套頭遮眼、繩索布條綑綁方式施虐,並餵食他廚餘,致其長期營養不良。
檢方指兩姐妹這些傷害行為,使剴剴身上多處有嚴重外傷,包含脖子、頭臉部、四肢、指甲、頭皮、生殖器等多處瘀傷、挫傷,還有牙齒斷裂的情況。
檢方調查亦發現,兒福聯盟社工在剴剴委託期間曾由於9月、10月與11月探視三次,皆回報「無異狀」。
該負責訪視的陳姓社工被控涉嫌造假訪談紀錄,於2024年8月遭檢方依偽造文書、過失致死等罪嫌起訴。
「剴剴案」引發台灣社會各界質疑,公民團體及各黨派立委要求政府徹查責任、並進行全面制度改革,此案暴露出台灣出養制系統欠缺督導、社工監督失靈、通報流程延宕等結構性問題。
台灣媒體也指出,多名官員是從新聞得知此案。與本案相關的台北市社會局、新北市社會局,及主責兒少保護業務的衛福部社家署及保護司,都沒有為此召開「重大兒虐會議」——原因是重大兒虐事件的定義僅限「家內或監護人施虐」,保母因此被排除在外。
本案件進入司法程序後,台灣民眾更抱持高度關注。社會各界,包括藝人和公民團體,紛紛出面聲援,法院審理期間更有數百名民眾集結法庭外、訴求重判保母姊妹死刑。
保母姐妹在過去一年檢方起訴及準備程序期間,均否認虐待剴剴。
但審理期間,保母逐漸改變主張,從承認體罰、「沒有凌虐」,到當庭認罪道歉。
4月22日,台北地方法院開啟本案審理程序。檢方指出,劉姓保母從2023年9月接手照顧剴剴、到其死亡的12月底,曾對剴剴施以包括捆綁約束、毆打凌虐、餵食廚餘等行為,直接導致其死亡。
檢方於法庭出示劉姓保母手機照片及對話訊息,證明剴剴生前遭受不當對待。劉姓保母多次以布巾、束帶捆綁剴剴限制行動,將他包裹如「木乃伊」,並以水果塑膠網袋套頭。
曾在劉姓保母家擔任看護的外籍證人也作證道,曾目睹剴剴長期遭罰站,每天中午和晚上各站上二到三小時;此外,期間剴剴被以冷水洗澡,在廁所被餵食剩飯,她也曾聽過在廁所傳來孩子的哭叫,及疑似被打的聲音。
該證人所述有拍照錄影存證,成為檢方的關鍵證據。
劉姓保母於這天承認,其有體罰行為,但沒有「凌虐」想法,她觀察剴剴有自傷、自撞等「異常狀況」,為確保其安全,才會綑綁剴剴、限制行動;證人提出的罰站,劉姓保母未正面承認,僅為使剴剴從哭鬧中冷靜下來。
保母的妹妹則否認參與,做無罪答辯。
法院為還原剴剴生前的照顧情況,除傳喚劉姓保母之外,也包含曾照顧過剴剴的另外兩名保母及劉姓保母的兒子。兩名保母皆未提出剴剴的撞頭自傷等異常行為。
2023年底剴剴急救送醫時,劉姓保母向醫師稱剴剴為不慎溢奶嗆到。該說法在此次審理中受到嚴峻挑戰。
法務部法醫研究所病理組組長許倬憲於4月29日出庭作證指出,透過死後解剖報告內容,剴剴的死亡性質屬於「他殺」,排除意外或自然死亡可能。
他也補充,剴剴支氣管內肉眼未見食物堵塞,並未阻塞呼吸道,不是窒息而死,排除溢奶嗆死的可能性。
許倬憲指出,根據法醫鑑定結果,剴剴死亡原因是綜合性的,直接死因為低血容性休克,血管內水分與血液大量流失,導致器官缺血、身體休克而死亡。間接死因則為營養狀況不良、肺炎等。
他解釋,剴剴生前體型消瘦、脂肪缺乏、臀部異常皺褶,不是正常幼兒體態,其身上亦有多處傷勢,包含頭部與臉部多處大面積瘀傷、頭皮皮下出血、兩耳、鼻孔周圍擦傷瘀傷、左嘴角裂傷、下門牙脫落,以及胸背部都有表層傷痕,以上現象都支持其長期遭受不當對待。
許倬憲也表示,剴剴的死因與外力加害行為有關。例如,剴剴的皮下瘀血呈現「瀰漫狀」,如遭到球棒毆打,顯示生前曾遭重擊,並非單純碰撞或跌倒所致;其反覆性皮下軟組織出血,也與長時間綑綁、強迫罰站活動受限有關。
剴剴生前受虐情況亦進一步在法庭受到兩名醫師所證實。
台大兒童醫院兒童胸腔與加護醫學科主任醫師呂立,會同多名專家組成團隊鑑定指出,剴剴身上至少有42處傷勢,包含頭部、四肢、大面積瘀青與生殖器撕裂傷。
呂立身兼台大醫院兒少保護中心主任,該中心曾鑑定396名受虐待兒少的傷勢,他形容此案為「教科書等級的凌虐」,剴剴身上的傷口都發生在死前1個月內,包含新傷夾舊傷,都是遭虐待型的傷勢,而非自撞、自傷或意外。
他也指出,根據剴剴頭部電腦斷層掃瞄照片,剴剴還有三顆斷牙,有顆連牙根都已不見,他和團隊估算這需很大的外力才能做到,並非保母所述剴剴習慣磨牙。剴剴的牙齒亦無對磨痕跡。
台大精神醫學部特聘主治醫師丘彥南作證也指出,剴剴遭受身體跟精神的多重虐待,其已罹患精神疾病,包含憂鬱症、反應性依附障礙,以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他解釋說,其透過照片、影片與照顧紀錄等資料「回溯性診斷」,可得知剴剴的身心狀態已產生嚴重扭曲與創傷。其表情在劉姓保母照顧後,變得恐懼、眼神空洞悲傷,動作明顯變得遲緩;剴剴對外人接近毫無防備或迴避,也顯示其已習慣被虐待、恐嚇或侵犯。
4月30日,在法院密集傳喚數名鑑定人到庭證述後,劉姓保母改口,對檢方提出的傷害、妨害自由、凌虐兒童致死等三項罪名全部認罪。
其坦承,曾因情緒失控打罵剴剴、捏耳朵體罰,因為綑綁造成其瘀傷,亦有使用湯匙敲開剴剴嘴巴,強迫灌食行為,此舉可能造成其牙齒脫落。
針對部分犯罪事實否認,包括手推頭撞牆、毆打、傷害生殖器等。
劉姓保母也還原剴剴死亡當天事發經過,指其觀察到剴剴活動力已經下降,但沒有及時送醫,可能有所疏失。
其也供稱,自己起初還頗為喜歡剴剴,只是後來對剴剴失去耐心才會動手。
5月7日,法院最後一次審理庭,劉姓保母當庭鞠躬致歉,表示對不起剴剴和家屬,會承擔所有錯誤。
檢方向法庭表示劉姓保母應求處無期徒刑,其律師則建議判刑16年到18年。
劉姓保母的妹妹在最後陳述階段,皆沒有表示意見,其辯護律師主張無罪。檢方則對她具體求刑18年。
本案判決由3位職業法官與2男4女國民法官審理,是台灣自2023年實施國民法官制度以來,首次審理虐兒案件,也是目前審判時間歷時最長的案件。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3/05/2025 05:00PM
13/05/2025 05:00PM
13/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