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後,雙方宣佈將加徵關稅從峰值125%降至10%,引發市場樂觀情緒——股市大漲、訂單紛至、運費飆升。
這種情緒與過去一個多月關稅戰的戲劇性升級和反轉有關。但如果拿出計算器,仔細梳理目前的關稅情況,不難發現,一些重要的細節——
比如美國對華實際關稅,即便在大幅調降後,依然高達40%;半導體領域甚至高達70%,而且未來可能成為雙方博弈的焦點;再者,其他經濟體也開始對美國展示強硬的一面。
這些細節,不僅關乎著眾多貿易商、生產者的生計,甚至是未來90天中美貿易多輪談判下,可能涉及的關鍵之處。
預期的起伏變化,讓中美貿易談判後驟降的關稅,點燃大面積樂觀情緒。中文媒體開始紛紛報道,美國運費漲價、「爆單」的新聞。
在5月10日中美在日內瓦經貿會談拉開帷幕前,市場已形成明確預期:持續緊張的兩國經貿關係將迎來緩和,雙方會通過互相降低關稅打破此前超過100%的畸高稅率局面——美國可能將對華加徵關稅回調至「對等關稅」 剛提出時34%的水平,再疊加因芬太尼問題加徵的20%,總稅率或維持在54%;中國則可能同步將對美關稅降至34%。
然而5月12日公佈的《中美日內瓦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帶來超出預期——美國不僅撤回了4月2日之後實施的多輪累計91%的報復性關稅,還將4月2日設定的34%「對等關稅」 中的24%暫停執行90天,實際生效的 「對等關稅」 暫時降至10%。
作為回應,中國同步調整稅委會公告,將對美加徵關稅從34%下調至10%,同樣暫停 24%的關稅措施。這意味著在90天緩衝期內,兩國關稅水平被大幅拉低至 「對等 10%」 的基準線,顯著緩解了此前劍拔弩張的貿易對峙氛圍。
這就形成了中美關稅從「125%驟降至10%」的印象。但如果仔細測算,實際關稅其實非常高。
除了基準層面保留10% 的 「對等關稅」 外,爭議層面則延續了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加徵的20%關稅,這使得特朗普上任後,對華關稅新增了30%。
但這還沒算特朗普第一任期所加關稅,當時他依據 「301 條款」 加徵的四輪關稅(前三輪25%、第四輪7.5%),但不是針對所有商品。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IIE)測算,2020年初美國對華平均加權關稅稅率為19.3%,但伴隨中國對美出口佔比下降以及出口商品類別調整,到2024年底加權平均關稅為10.7%。
這意味著,美國對華目前關稅大致為40.7%;投行高盛測算,再綜合各類調整及半導體等行業的關稅豁免美國對華實際有效關稅稅率為39%。
這也處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從未達到的高關稅水平。高盛認為,大幅39%的對華關稅,將拖累中國經濟增速減少0.8的百分點。
在非關稅領域同樣也不是「壁壘全消」,中方暫停或取消了4月出台的7類中重稀土出口管制,但繼續維持2月實施的鎢、碲、鉍等關鍵礦物出口限制,以及2024年12月針對鎵、鍺、銻等兩用物項的管制措施。
此外,美方「小額包裹」的關稅此前從「豁免」變為120%,5月14日聯合聲明後將變為54%,改為按價值或按件徵收(5月25美元 / 件,6 月起50美元 / 件),雖未直接影響大宗商品貿易,卻增加了跨境電商等細分領域的運營成本。
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向BBC中文表示,關稅降至目前水平,足以讓貿易基本回歸正常狀態——在這一水平,出口商、進口商和消費者將共同分擔關稅影響,整體商業活動有望恢復。回顧今年第一季度,20%-30%關稅水平下,對美出口同比增長約5%,儘管存在貿易提前囤貨的因素。
中美之間的貿易,芯片是討論焦點——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半導體的關稅,並沒有隨著這次談判而顯著下調;另一方面,美國對中國實施嚴格的高端芯片禁令,而中國對美國產品有需求,尤其是高科技產品,但面對美國的禁運,無法有效實施。
此前,特朗普已經豁免了半導體、智能手機、筆記本電腦等品類加徵的「對等關稅」。不過,2025年2月至3月,美國以芬太尼問題為由對中國加徵20%的關稅,疊加自2025年1月開始對華半導體徵收的50%關稅,目前美國對華半導體徵收的關稅達到70%。
2018年其從中國進口半導體芯片價值38.8億美元,佔美國半導體芯片整體進口額的10.33%;2024年已經降至20.9億美元,份額降至4.49%。因此,2025年以來升至70%關稅的邊際影響相對有限。70%的稅率還在進一步壓低這一份額,今年3月,從中國進口的半導體金額約佔美國整體半導體進口額的3%-4%,相比去年同期未發生顯著變化。
而受到影響的,不少是美國企業,比如AMD、英特爾、美光、三星等外資企業在中國完成部分工序回運美國加工、銷售,面臨著不小的額外成本支出。
一位在深圳從事芯片業務的貿易商向BBC中文表示,過去幾年,中國輸美的芯片量已經很少了,以前中國在中低端芯片、傳感器,有成本優勢,美國在高端芯片有技術優勢,現在這兩種優勢都被打斷,沒法發揮出來。「未來90天內生意繼續做,馬照跑,就是訂單不一定會很激進,一個怕訂單太大風險太大,後續付款項也會有問題;一個怕下單太多,本地的需求下行而堵庫存。」
雖然對華芯片關稅還居高不下,但美國高端芯片的出口禁令正在鬆動。背後是特朗普和拜登的不同策略傾向——特朗普執著於貿易平衡,降低貿易赤字,拜登則執著於建「小院高牆」,聯合盟友圍堵中國。
今年1月13日,即將卸任的美國前總統拜登發佈《人工智能擴散規則》,限制部分高算力的先進GPU的出口,而且限制範圍從過去的個別實體或國家,擴大到全世界,即無論出口到全球哪個國家,都將需要美國的許可,只是待遇不同——將全球劃分為:第一層級的17個國家及台灣可無限制獲得AI芯片;第二層級的約120個國家須遵守芯片數量上限;第三層級則將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等列為禁區,完全禁止進口這些高端器件。
該計劃原本會在5月15日正式生效,但就在中美談判後第二天,美國商務部下屬的工業與安全局(BIS)的副部長傑弗里·凱斯勒(Jeffery Kessler)表示,已指示BIS執法人員不要執行《人工智能擴散規則》,因為他不僅會扼殺美國的創新,還會給企業增加繁重的監管負擔,還可能將許多國家降為次級地位,破壞美國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
該部門還公告稱,已經啓動程序,著手廢除這一規則,並將在未來發佈新的替代規則。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稱,廢棄這一分層模式,轉而採用基於政府間協議的全球許可制度,若以政府對政府的模式取代現有等級體系,更契合特朗普總統「與個別國家單獨達成交易」的整體貿易思路,也便於美國將出口美國設計的AI芯片作為其他談判的籌碼。
美國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在3月一次公開場合亦明確表示,希望將出口管制議題納入雙邊貿易談判。
值得一提的是,BIS在同期發佈規定,要求使用華為昇騰系列等中國先進計算芯片的企業,可能違反美國出口管制規定,並有可能受到美國商務部的處罰。管控不僅限於華為。BIS稱,只要高端芯片的生產商位於、總部設在或其最終母公司總部設在中國等24個「美國禁運國家」,都將觸發BIS的管制。如果違反,可能包括每項違規最高20年監禁、最高100萬美元罰款,此外還有交易額的兩倍的行政處罰罰款。
中美在日內瓦經貿會談結束後,國際社會的目光迅速聚焦於談判成果對全球貿易格局的後續。作為美國傳統盟友的日本與歐盟,以及新興經濟體印度,分別以不同姿態回應這場牽動世界經濟神經的博弈。
在亞洲,日本展現出謹慎而強硬的姿態。在中美發布聯合聲明的當天,日本首相石破茂在日本眾議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說,不能接受在不包含汽車領域的情況下與美方達成協議,也不會為了汽車產業而犧牲農業、以擴大進口美國大米作為談判籌碼。
由於日本是美國的忠實盟友,這使得石破茂相對強硬的表態,引發關注和討論。日本財務省數據顯示,2024年日美貿易逆差達600多億美元,其中汽車及零部件佔逆差總額的 62%。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在中美聯合聲明發佈數小時後,迅速將貿易戰的矛頭轉向歐洲。同樣是在中美髮布聯合聲明的當天,特朗普在白宮記者會上突然將矛頭轉向歐盟,宣稱「 歐盟在貿易上的做法比中國更惡劣」,並威脅將對歐盟汽車啓動 「301 調查」。
這一言論立即引發歐盟委員會的強烈反應。歐盟委員會貿易發言人奧洛夫·吉爾(Olof Gill)表示,歐盟堅決反對任何不合理的貿易壁壘和單邊關稅措施,強調歐盟將採取一切必要手段保護自身企業和消費者的利益。他指出,歐盟始終主張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分歧,反對單邊主義,但絕不會容忍不公平的貿易做法。
而在南亞次大陸,印度一直被美國視作在該區域制衡中國的盟友,但在特朗普的關稅攻擊中同樣「中槍」。中美聯合聲明發佈數小時後,印度常駐世界貿易組織(WTO)代表向爭端解決機構提交文件,擬對部分美國商品加徵報復性關稅,以此回應美國以「保障措施」為由對印度鋼鋁產品徵收的25%關稅。印度強調,這一反制措施旨在通過「實質等效」的貿易調整,平衡美方舉措造成的經濟損失。彭博社形容,這是印度首次提出反制美關稅政策的舉措。
前美國財政部長勞倫斯·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很明顯,特朗普先眨眼了」,並認為中國在未改變核心政策的情況下迫使美國妥協,這一案例可能鼓勵其他國家在貿易談判中採取更堅定的立場。
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專家菲利普·A·勒克(Philip A. Luck )表示,美國政府曾警告貿易報復將帶來後果,但中國的反制使其實際關稅水平降回去了,這削弱了美國政府「能夠通過不斷升級獲勝」的立場,損害了美國的信譽。缺乏一致性和持續執行的威脅式貿易政策不僅無效,反而適得其反,危害美國的戰略目標和普通民眾利益。若未來政府為恢復信譽而盲目執行威脅,後果難料。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6/05/2025 05:00PM
16/05/2025 05:00PM
16/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