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亞利桑那州鳳凰城郊外的的沙漠仙人掌叢中,一組非凡的建築群正在悄然拔地而起。它們將深刻影響全球經濟與世界的未來。
施工的嗡嗡聲不僅是為了建造一座晶圓廠,更是為了量產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晶片。這項工程首次在美國本土展開,背後的台灣公司承諾將在此投入數十億美元,此舉旨在消除對進口晶片徵收關稅的威脅。
這是全球最重要的一家工廠——台積電(TSMC,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這家公司製造了全球90%的先進半導體。直到現在,這些晶片都在台灣製造——iPhone中的蘋果晶片、讓ChatGPT運行的英偉達晶片、手提電腦或電腦網絡中的晶片,幾乎全都來自台積電。
其位於亞利桑那州的晶圓廠「Fab 21」受到嚴密保護。不允許使用空白紙張或個人設備,以免設計洩漏。它擁有世界上其中一些最重要的智慧財產權,製造這些晶片的過程也是全球製造業中最複雜、最密集的過程之一。
他們極力保護其中的秘密。台積電獲蘋果與英偉達等重要客戶信任,保管了它們未來產品的設計。
在經過數月申請後,台積電終於允許BBC進入其中,參觀這項被認為是全球最關鍵、最昂貴、最複雜且最重要的製造技術之一的部分轉移過程。
特朗普時常在演講中提到這座工廠:「台積電是最大的。我們曾經逐步失去晶片產業,現在幾乎都在台灣。他們把它從我們這裡搶走了。」這是他經常重複的說法。
他認為,台積電最近宣布在美國再投資1,000億美元,正是因為他對台灣和全球半導體產業發出徵稅威脅而起。
這項在今年3月公布的擴建計畫被特朗普視為其經濟政策的典型代表——尤其是鼓勵外國企業將工廠遷至美國,以避開高額關稅。
中國也在密切關注這一發展。台灣的晶片製造實力曾被台灣政府稱為「矽盾」,以對抗人們對中國入侵的憂慮。雖然最初的策略,是令台灣在這項關鍵技術上的角色變得不可取代,但疫情期間的供應鏈困境改變了這種思維,因為依賴單一國家的風險很大。
中國聲稱自治的台灣是其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但台灣認為自己與中國大陸不同。
因此,這座工廠匯聚了全球經濟、尖端科技與地緣政治的各種脈絡,也揭示了特朗普經濟與外交政策中的核心矛盾。
他視這座工廠為「美國優先」的典範,也是保持美國對中國經濟和軍事優勢的典範。但這些現代微縮奇蹟的製造,本質上需要全球最先進技術的結合與合作。
格雷格·傑克遜(Greg Jackson)是其中一名設施經理。他開著高爾夫球車帶我參觀。他曾經在台灣受訓,而這些工廠幾乎是台積電台灣廠房的複製版。他說:「我會說這些設施大概是全球最先進、最複雜的。」
「這真是一種矛盾的情況:晶片非常小,結構也非常小,但需要擁有所有基礎設施的大型工廠才能製造它們……其複雜性和所需系統的數量令人震驚。 」
在「防塵服大樓」內,員工要穿上防塵衣,穿過一道橋,進入被稱為地球上最潔淨的環境,以保護這些支撐現代世界的微晶片製作過程。
工程師康斯坦丁諾斯·尼尼奧斯(Konstantinos Ninios)展示了來自台積電亞利桑那廠首批生產的「4奈米」晶圓。
「這是目前美國最先進的晶圓,」他解釋。「它包含了約10到14萬億(兆)個電晶體……整個製程有3,000至4,000道步驟。」
如果你能將身體縮小到能進入晶圓裡,他說,你會看到高聳入雲的街道與摩天大樓般的晶體結構。
台積電在1987年由台灣政府倡導成立,由半導體業界資深人士張忠謀領導。它採取代工模式,專門製造其他公司的設計晶片。這個商業模式獲得了巨大成功。
推動技術進步的關鍵,是晶片上最小結構的微型化。如今,它們以十億分之一米(奈米)的尺寸為單位。這項進展讓手機變成智慧型手機,為人工智慧的普及奠定了基礎。
這需要極其昂貴且複雜的技術——例如極紫外光(EUV)技術,用來進行「光刻」程序,雕刻出基礎結構。
全球對台積電的依賴,建立在一些像巴士大小的專用機器上。這些機器幾乎全部來自荷蘭的艾斯摩爾(ASML)公司。這些機器利用熔融錫滴產生等離子體,發射極紫外光,再經由一系列特殊鏡面反射,完成晶片結構雕刻。
整個製造流程幾乎完全自動化,一片矽晶圓需要經過數千層反覆工序、耗時數月,最終成為價值百萬美元的LP大小的4奈米晶圓。
「想像一下有一粒塵埃落入其中,電晶體就會無法運作。所以這裡比醫院手術室還要潔淨。」尼尼奧斯說。
台灣並不具備獲取原材料的特殊管道,但擁有技術優勢,讓它在製造這些現代原子級構件上始終領先全球。
目前台灣政府內部對於將這項前沿技術外移仍然持謹慎態度。特朗普毫不猶豫地宣稱,台積電之所以將最高技術帶到美國,是因為他的經濟政策。
他說,若不是他計劃對台灣與半導體徵稅,這一切不會發生。而我在台積電接觸到的內部人士,對特朗普這項說法的態度很圓滑。
事實上,這些計畫多在前拜登政府的「晶片法案」(Chips Act)下獲得補助與規劃。
在工廠入口處的走廊上,掛著拜登2022年訪問的照片。照片中建築工地上,懸掛著美國國旗與「未來美國製造(a future Made in America)」的標語。
「半導體供應鏈是全球化的,」台積電亞利桑那分公司總裁羅斯·卡斯塔納雷斯(Rose Castanares)說:「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完成從化學品到晶圓製造再到封裝的全部程序,因此不可能迅速拆解這整個體系。」
關於半導體供應鏈,關稅幫不上忙。供應鏈遍及全球——無論是來自日本的晶圓、荷蘭的製造設備,還是德國的專業鏡面,各種原料都來自世界各地。如今,它們可能都面臨進口關稅風險。
儘管如此,台積電董事長在與特朗普的白宮會面時,迅速宣布將擴建美國工廠。近幾週,美國科技業巨頭——如蘋果執行長庫克(Tim Cook)、英偉達的黃仁勳——紛紛表示,他們的美國產品未來將使用亞利桑那生產的晶片。
全球晶片業高度受經濟週期影響,但其尖端科技仍保持可觀利潤,或許能承受未來潛在的關稅壓力。
這當中也隱藏著許多地緣政治訊號。這座工廠是美國在科技、AI與經濟上壓制中國的核心戰略之一。
從禁止艾斯摩爾設備出口中國,到立法禁止美國企業使用華為AI晶片,美國兩屆政府都試圖限制中國取得先進半導體技術。
本週,台灣總統賴清德呼籲美日等民主國家發展「非紅色(Non Red)」供應鏈,對抗中國。
但並非所有人都認為這個策略奏效。中國技術人員正在設法繞過禁令,發展本土競爭力。比爾·蓋茲本週也表示,這些政策「反而迫使中國在晶片製造等方面全力衝刺」。
特朗普希望台積電亞利桑那廠成為其美國黃金時代的基石。但這家公司的故事,也許正是現代全球化成功的終極寫照。
如今,一場全球科技與經濟霸權的戰爭正在進行,而台灣的晶片製造技術——包括已搬遷至亞利桑那沙漠的那一部分——正是這場競賽中最關鍵的資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9/05/2025 05:00PM
19/05/2025 05:00PM
19/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