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美中貿易戰暫停,印度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腳步是否停滯

2023年4月20日,印度新德里,蘋果執行長庫克身穿黑色T恤,在蘋果零售店開幕禮上舉起雙手

Reuters
蘋果將大部分運往美國的iPhone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

正當印度朝著成為「世界工廠」的夢想邁出一步時,美國與中國突然宣布達成貿易「重置」協議,可能為新德里的製造業野心潑下一盆冷水。

上週,美中雙方在瑞士達成了一項協議。特朗普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一夜之間大幅下調,從原本高達145%降至30%;而對印度的關稅維持在約27%。

德里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Global Trade Research Institute, GTRI)的阿賈伊·斯里瓦斯塔瓦(Ajay Srivastava)認為,從中國轉向印度的製造業投資有可能「停滯」或「回流」。

「印度的低成本裝配線或許能夠生存下來,但附加值的增長已面臨危險。」

這種情緒變化與上月德里的繁榮活力形成鮮明對比。當時蘋果公司表示,將把大部分銷往美國的iPhone生產從中國轉移到印度。

生產轉移仍有可能繼續推進。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透露,他曾直接告訴蘋果行政總裁庫克(Tim Cook)「不要到印度設廠」,因為「那是全球關稅最高的國家之一」。

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經濟學家沙蘭·沙阿(Shilan Shah)在美中協議宣布前的一份投資報告中指出:「短期內,印度確實有條件取代中國成為美國的商品供應者。」他指出,印度出口至美國的產品中,有多達40%「與中國出口類型相似」。

有早期跡象顯示,印度出口商早已開始填補中國生產商留下的空間。根據一項印度製造商調查,印度的新出口訂單飆升至14年來的高位。

日本野村證券(Nomura)也指出,越來越多「間接證據」顯示,印度正逐步成為「貿易轉移與供應鏈重組」中的勝利者,特別是在中低技術製造領域,例如是電子產品、紡織品及玩具等。

金融市場回應美國和中國同意於2025年5月12日削減貿易關稅的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出現在電視螢幕上,而一名交易員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大廳工作。

EPA
美國和中國同意降低兩國間貿易商品的關稅。

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美中近期宣佈達成貿易「重置」,兩國之間的更深層次戰略脫鉤將在長遠上對印度有利。

首先,在實施了多年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後,莫迪政府現時更加願意向外國公司敞開大門,這可能會帶來順風。

此外,印度與美國正就一項貿易協議進行談判。該協議可能使印度這個亞洲第三大經濟體處於有利地位,從所謂的「中國出走」(China Exodus)中獲益——因為全球企業正在轉移業務以實現供應鏈多元化。

與此同時,印度剛與英國達成了一項貿易協定,大幅降低包括威士忌與汽車在內的受保護行業關稅,外界普遍認為這可能預示新德里亦會在印美談判中作出讓步。

然而,這股樂觀氣氛仍需謹慎看待,原因不止一個。

野村證券經濟學家索納爾·維爾瑪(Sonal Verma)與奧羅迪普·南迪(Aurodeep Nandi)在月初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重返競爭,同時巿場也「沒有完全放棄其他亞洲競爭對手,越南等國家仍然在他們的考慮之列」。

「因此,印度若要把握此一機遇,必須在關稅優勢之外,進一步推動認真的便利營商改革。」

長期以來,印度嚴峻的營商環境令外國投資者卻步,其製造業在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約為15%,二十年來幾乎未見突破。

莫迪政府推行「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roduction Linked Incentive, PLI)等政策,實際成效仍屬有限。

印度政府智庫、印度國家轉型委員會(Niti Aayog)亦坦言,印度在吸引從中國撤出的外資方面「成功有限」。該組織指出,越南、泰國、柬埔寨和馬來西亞等國憑藉更低廉的勞工成本、簡單稅法、較低關稅以及積極的自由貿易協定,出口規模擴大,而印度則落後。

2025年4月21日,一名身穿傳統藍色紗麗、戴著口罩的婦女在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Tamil Nadu)蒂魯布爾(Tiruppur)的一家服裝廠工作

Reuters
印度嘗試擴大製造業,成效甚微。

根據野村證券的分析,印度持續依賴中國提供iPhone等電子產品所需的原材料和零件,限制了印度從這一波供應鏈轉移中獲利的能力。

德里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的斯里瓦斯塔瓦向 BBC 表示:「只有當更多手機零件在本地製造,印度從生產iPhone獲得的收益才會增加。」

根據他的說法,目前每部在美國銷售的iPhone,蘋果可賺逾450美元,但印度僅獲少於25美元,儘管出口統計會將整部iPhone的售價(約 1,000 美元)列為印度出口額。

「單單在印度進行組裝作用不大,除非蘋果及其供應商也開始在印度生產零件並從事高價值工作。如果沒有這一點,印度只有很小的份額,出口數字只會在紙面上增加——反而可能會引發美國更多審查,印度卻不會獲得真正的經濟利益。」

德里智庫全球貿易研究所同時指出,這類組裝工廠創造的就業質素不高。

與2007年諾基亞在印度南部城巿欽奈(Chennai)建廠、供應商同時進駐的情況不同,「如今的智能手機製造商大多進口零件並爭取降低關稅,而不是在印度建立供應鏈。」斯里瓦斯塔瓦解釋。

他表示,在某些情況下,企業所做的投資可能低於印度「生產掛鉤激勵計劃」所獲得的補貼。

此外,外界也擔憂中國出口商可能利用印度轉口商品至美國。

印度政府似乎並不排斥這個方向。

該國首席經濟顧問去年曾表示,應吸引更多中國企業在印度設立出口導向型工廠,藉此促進本地製造業發展——某程度上承認印度工業政策成效有限,並未實現目標。

但專家提醒,這樣可能進一步削弱印度發展本地技術和發展自身工業基礎的能力。

這一切顯示,在蘋果等大企業引人注目的聲明以外,印度距離成為真正的「世界工廠」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降低生產成本、改善物流、建立監管穩定性。」斯里瓦斯塔瓦在社交媒體呼籲決策者。

「讓我們明確一點,美中這次的重置只是控制傷害,並非長遠之計。印度必須打長期戰,否則會有被邊緣化的風險。」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