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加拿大總理卡尼上台,中加關係繼續惡化還是走向改善?

2025年4月29日,加拿大總理馬克·卡尼(Mark Carney)在渥太華的勝選集會中向支持者揮手。

Getty Images
今年四月,由馬克·卡尼(Mark Carney)領導的自由黨勝出了加拿大聯邦選舉。

今年四月,馬克·卡尼(Mark Carney)領導自由黨勝出了加拿大聯邦選舉,他也得以續任總理。

其時,外界分析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加拿大的關稅政策、多次強調要將「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等主權威脅言論,激起加拿大人的反美情緒,而卡尼展現出對美強硬的姿態,被認為是自由黨勝出大選的關鍵因素之一。

卡尼在勝選宣言強調絕不會向美國屈服,亦指出加拿大與美國舊有的關係已經結束。

伴隨著加拿大和美國關係的轉變態勢,外界有預測稱這或會為加拿大及中國關係帶來改善。

早前,國務院總理李強致電卡尼祝賀,強調中方重視中加關係,並指「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礎上,推動中加關係沿著改善發展的正確方向前進。」

「傳統以來,加拿大人對於美國的觀感都是頗高的,但過去三個月跌到歷史低點,甚至低於對北京的觀感,你能夠想像得到嗎?但這正在發生。」多倫多大學政治學教授王惠玲(Lynette Ong)告訴BBC。

儘管如此,但王惠玲認為中加關係未必會因此而立刻得到改善,「我認為他(卡尼)的優先事項仍然是抵抗特朗普。」

中加當前的共同敵人:美國?

過去數十年來,美國與加拿大這兩個鄰國在政治和貿易上都保持緊密的盟友關係。

然而,今年三月,特朗普以移民及毒品芬太尼等問題為由,對加拿大及墨西哥未涵蓋在《美墨加協定》內的商品加徵25%進口關稅,後來推遲一個月實行。隨後加拿大宣布對價值300億加元(超過2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徵收25%報復性關稅。

此後,美國對包括加拿大在內的國家的鋼鐵和鋁製品徵收25%的關稅,於3月12日生效。

除了加拿大之外,美國亦針對中國進口的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同時中國亦實施報復性措施,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持續發酵,直到雙方五月在瑞士達成一項協議,特朗普大幅下降對中國所加徵的關稅。

長期以來,美國是加拿大的最大貿易夥伴,而中國則排名第二。

特朗普開打貿易戰之後,中國駐加拿大大使王鏑今年四月接受《加拿大通訊社》專訪時表示,中方願意與加拿大建立夥伴關係,共同抵制美國的「霸凌」,而兩國亦可以聯合其他國家阻止美國破壞全球規則。

王鏑在訪問中強調,中國是加拿大的機遇,不是加拿大的威脅。

2025年5月6日,加拿大總理卡尼(左)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右)在美國白宮會面,討論關稅及貿易問題。

Getty Images
卡尼(左)勝選後訪美,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右)會面,討論關稅及貿易問題。

加拿大對華政策對標美國?

王鏑上述表態是回應卡尼在競選期間一場電視辯論中的言論,卡尼當時明確表示,加拿大目前面臨最大的安全威脅來自中國。

「他稱中國是加拿大最大的安全威脅,我認為這讓他不太可能尋求跟中國建立更緊密的關係,特別是在選舉之後。」全球台灣研究中心(The Global Taiwan Institute)項目經理吳至芳(Adrienne Wu)接受BBC訪問時表示。

渥太華大學社會學暨人類學專業學院教授史國良(Scott Simon)告訴BBC,他認為卡尼的勝選,「基本上是延續自由黨的政策,所以我想我們會看到是特魯多政府政策的延續。」在史國良眼中,加拿大的對華政策不會有太大轉向。

2024年10月,加拿大政府宣佈對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加徵100%關稅,此舉與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徵收的稅率一致,並對從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產品加徵25%關稅;作為反制,中國於今年3月對加拿大的菜籽油、油渣餅、豌豆加徵100%關稅;並對水產品、豬肉加徵25%關稅。

另一方面,今年3月加拿大時任外交部長梅蘭妮·喬利(Mélanie Joly,趙美蘭)證實,有四名擁有中加雙重國籍的加拿大公民在中國因涉毒罪名遭到處決。加拿大政府對此表示強烈譴責。

「兩個米高(斯帕弗與康明凱)被關押的事件對人們來說仍然記憶猶新,然後就發生了這件事情,這看起來中國並不是真的很有興趣跟加拿大建立良好的關係,」史國良說,儘管外界對於改善中加關係有著樂觀的期望,但由於加拿大與中國在政體上有著明顯差異,故難以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中加關係如何一步步惡化

加拿大與中國於1970年開始建交,是較早期與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西方國家之一。

但2018年「孟晚舟事件」之後,兩國的關係轉趨惡化。

2018年12月,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過境加拿大時在溫哥華國際機場被捕,當時美國以華為涉嫌違反美國出口管制對伊朗出售敏感科技的禁令,要求加拿大拘捕與引渡孟晚舟。

2021年8月18日,華為首席財務官孟晚舟離開她在溫哥華的住處,前往法庭聆訊。

Getty Images
自「孟晚舟事件」之後,中加兩國的關係轉趨惡化。

在孟晚舟被捕不久之後,兩名加拿大人康明凱(Michael Kovrig)和斯帕弗(Michael Spavor)被中國指控從事間諜活動被捕及羈押,「兩個米高」事件引起西方社會廣泛關注,此舉被批評是「人質外交」。

隨着美國司法部與孟晚舟方面達成協議暫緩起訴,孟晚舟於2021年獲釋返回中國,中國亦釋放了兩名被關押的加拿大公民。當時,外界有聲音形容加拿大被夾在中美兩個大國的角力之間。

但在孟晚舟事件之後,中加關係在這幾年間並無改善的跡象。王惠玲說,人們曾經預期在雙方釋放對方公民後,兩國關係或會好轉,但這並沒有發生,「我想加拿大人仍然非常擔心與中國這個敵意的力量打交道,這是一個能隨意把人拘捕的國家。」

2023年,加拿大保守黨議員莊文浩(Michael Chong)稱其在香港的家人遭受中國當局恐嚇,事件引發兩國互逐外交官,中國駐加拿大多倫多總領事館領事趙巍被加拿大列為「不受歡迎人物」,後被驅逐出境;隨後中國外交部宣佈將加拿大駐上海總領館領事甄逸慧(Jennifer Lynn Lalonde)同樣列為「不受歡迎的人」,並要求其離境。

另一方面,過去數年,中國涉及干預加拿大選舉的指控,今年加拿大外國干預調查委員會發表最終報告,確認中國及印度等國家曾干預加拿大選舉。中國駐加拿大使館發言人就調查報告回應,稱報告是老調重彈,捕風捉影,無中生有。

在中加建交50周年的時候,時任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在記者會上批評中國進行「脅迫式外交」,指這並沒有好處,又稱中國的強制外交、對香港的壓制措施、拘留維吾爾穆斯林等行為,對中國自身和世界其他地區將適得其反。

中加經貿關係走向緊密?

卡尼曾經表示,中國在貿易方面,並不認同加拿大的價值觀,加拿大在加強雙邊貿易關係方面需要非常謹慎。

目前,加拿大與中國都面對來自特朗普的關稅壓力。就貿易關係來說,由於地理位置,美國長期以來都是加拿大的最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排名第二。

儘管中加政治關係在過去數年持續惡化,但貿易往來依然頻繁。有分析認為,在特朗普的壓力下,加拿大或會重新審視與中國的貿易關係。

但史國良認為,儘管中國為加拿大第二大貿易夥伴,但與美國的差距仍然相差太遠。

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中加雙邊貿易總額為1174億加元(約840億美元),但與美國的雙邊商品貿易總額約9736億加元(約6973億美元);同年,美國佔加拿大出口的76%,而中國則佔3.8%。

「我認為他們幾乎不可能將對美國的出口從76%減少到70%以下,地理位置比一切都重要。」史國良說。

吳至芳說,目前卡尼的新內閣成員裡面,加拿大財政部長勒布朗(Dominic LeBlanc)轉任新職,其中一項職責是專注加拿大與美國之間的關係。這反映了加拿大政府視處理與美國的關係為首要任務,「首先是嘗試去看如何改善與美國的關係。」

比起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貿關係,她認為加拿大目前推展的是一種貿易多元化的策略,她以2025年三月加拿大的出口數據為例,指該國對英國的出口額(37.9億加元)已高於對華出口(27.6億加元)。

「如果認為與美國的緊張關係會導致加拿大立刻轉向中國,這似乎有點簡化,因為加拿大還有其他選項。」吳至芳說。

卡尼今年3月上任之後首次外訪的國家為法國及英國,在與法國總統馬克龍會面期間,他稱希望能與歐洲這一可靠的盟友加強聯繫,又指加拿大是「最歐洲化的非歐洲國家」。

王惠玲說,卡尼明確地展現出希望能夠與歐洲夥伴建立更緊密關係的意願,「我認為這是十分明智的」。

對於中國,王惠玲認為,一方面,加拿大視中國為貿易夥伴,「但也需要非常謹慎地對待與中國的關係。」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