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警告,一種已在數千個農場潛伏數月的疾病,可能成為下一場「全球大流行」(pandemic)。
研究人員表示,由於監測系統不完善,美國可能已悄然越過禽流感人傳人的臨界點。
這種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株名為H5N1,現已遍佈除澳大拉西亞外(泛指大洋洲和太平洋島嶼)的所有大洲,甚至在南極企鵝和中東駱駝身上也被發現。
根據美國農業部,該病毒可見於全美50州的野鳥與哺乳動物,並擴散至家禽養殖場,感染逾千個奶牛群。已有至少70宗人類感染個案,一人死亡。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流行病學家凱特琳·里弗斯(Caitlin Rivers)指出,特朗普與拜登政府皆錯失了阻止疫情擴散的關鍵時機。例如,各州對牲畜跨州運輸的規定並不一致。
「(禽流感)不是暫時性的問題——過去人們誤以為它會消退。現在大家才意識到,這是一個需要管理的問題,」她說。
「目前的重點是偵測,尋找人類病例,觀察其變化——這是最大的威脅。」
流行病學家深感憂慮,認為不僅是美國,全球可能都未做好充分準備。
「如果讓病毒有足夠空間持續演變,並轉變為能夠感染其他哺乳動物,令人擔心的就是這波美國動物疫情是否只是另一場全球大流行的導火線,」多倫多大學醫學教授卡姆蘭·汗(Kamran Khan)表示。
「我們知道,從歷史上,H5N1在人類身上一直是非常致命的病毒。」
自2003年11月以來,世界衛生組織已接獲超過700宗H5N1人類感染通報,主要來自15個國家,其中印尼、越南與埃及報告病例最多。
禽流感並非新病毒,但科學家目前特別擔憂三大原因:
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人畜共通疾病」(zoonotic disease)是否具備大流行潛力,關鍵在於病毒是否能在人與人之間傳播。就目前所知,禽流感尚未出現人傳人的情況。
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資料,2025年4月,美洲、亞洲與歐洲共通報59宗家禽疫情,以及44宗其他鳥類與哺乳動物的疫情。
自2024年12月以來,美國、英國、印度、墨西哥、柬埔寨與越南也陸續出現人類感染H5N1的病例。
數十年來,禽流感主要是鳥類病毒,對人類影響有限。但如今,病毒以更短的時間頻繁跨物種傳播。
「從生物學角度看,這些是極大的跨物種躍遷——不只是從鴨子傳到鴿子那種微小改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流行病學家里弗斯指出,「病毒演變成對人類真正構成威脅的可能性正每日上升。」
她警告,一旦無法控制,需警惕病毒可能會出現「突變升級」(snap upgrade)。
「這是一種善於變異與適應的病毒。長期以來我們就擔心,隨著病毒持續傳播,它有多種路徑可以演化。這可能是一場穩步推進,並不斷獲得動力的過程。」
隨著春季候鳥遷徙季節展開,專家擔心,會加速傳播病毒。因為鳥類不受國界限制。
是否為農場動物接種疫苗,一直是具爭議性的議題。對於被迫撲殺家禽的農民,他們希望能為鵝、雞等家禽接種疫苗,但這實施起來並不容易。
英國皮爾布賴特研究所(Pirbright Institute)禽流感與新城病(Newcastle Disease)研究組負責人穆尼爾·伊克巴爾(Dr. Munir Iqbal)解釋,大規模有效接種極具挑戰性——疫苗供應可能不足,導致部分農場僅能接種部分禽類,牲畜可能產生抗藥性。
「例如法國已經開始為鴨隻接種疫苗,感染率大幅下降。病毒傳播雖然減弱,但這僅限於區域性成效。」
歐盟目前正制定統一指引,讓各國能夠同步推動疫苗接種。不過,即使是已接種的禽鳥,仍可能攜帶病毒並將其傳回野鳥族群。
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拒絕為家禽接種疫苗,擔心疫苗進入食品鏈後,會導致美國動物產品遭到出口禁令。但美國農業部最近已有條件批准一款更新版H5N1疫苗,保護家禽防範H5N1病毒。
美國及其他國家的政府機構已開始儲備數百萬劑禽流感人用疫苗,以備不時之需。
「這些疫苗主要僅會用於高風險環境,例如與動物密切接觸的工作人員。」卡姆蘭·汗表示。
「若禽流感病毒最終演變為全球大流行的流感病毒,屆時將以該特定病毒株為基礎,研發並大規模生產新疫苗。」他補充。
疫苗生產需要時間逐步擴大產能,而目前儲備的疫苗將作為過渡性方案。
「我們目前擁有的疫苗可能不是完全匹配,但在疫情初期應能提供一定程度的免疫保護。」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2/05/2025 05:00PM
22/05/2025 05:00PM
22/05/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