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日本大米危機: 一個關於米的「笑話」如何致官員下台?

2025年5月19日,日本東京,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在與首相石破茂會面後就其大米的爭議性言論向媒體發表講話。

Reuters
江藤拓說他從來不用買米,引起公眾憤怒

當日本農林水產大臣江藤拓(Taku Eto)表示從不需要買米,因為支持者「送很多給他」,他本以為會博得笑聲——結果卻引發公憤,最終被迫辭職。

日本正面對數十年來首個生活成本危機,當地人日常最珍視的主食——白米——供應受到衝擊。過去一年米價已翻倍,進口品種亦極為稀少。

週日(5月18日)在一場地方募款活動上發表爭議言論後,江藤拓公開道歉,承認自己「說得太過分」,並在野黨揚言對他提出不信任動議後宣布辭職。

首相石破茂(Shigeru Ishiba)的少數派政府執政支持度本已下滑,這場白米風波造成新一波打擊。

在日本,白米往往牽動政局。1918年就曾因米價飆升引發騷亂,最終導致政府垮台。眼下,米價是導致石破茂支持率暴跌的關鍵因素之一。

「政治人物根本不會自己去超市買菜,所以他們不會理解,」31歲的樋口芽森(Memori Higuchi)在橫濱家中對BBC表示。

她是新手媽媽,育有一名七個月大的女兒,產後調理需攝取營養,而女兒亦將開始進食固體食物。

「我想讓她吃得健康,但如果米價再升,我和丈夫可能得減少自己的飯量了。」

代價高昂的誤判?

日本茨城大學農業經濟學家西川邦夫(Kunio Nishikawa)表示,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供求問題,問題源於政府的誤判。

在1995年之前,日本政府透過與農業合作社密切合作,控制稻米的生產量。雖然相關法例已在當年廢除,但農林水產省至今仍會發布稻米需求預測,協助農民避免生產過剩。

不過,西川教授指出,農水省在2023和2024年預測錯誤。他們當時預測日本的稻米需求為680萬噸,但實際需求是705萬噸。

這個落差主要來自兩個因素:一是訪日旅客大增,二是疫情後更多人外出用餐,導致米食需求上升。

東京一家超市的工作人員張貼了一塊牌子,告知顧客每人只能購買一袋米

Getty Images
許多商店要求顧客每人或每戶只購買一袋米,以避免貨架空空

然而,西川教授指出,實際的稻米產量甚至低於政府的預測,只有661萬噸。

農林水產省一名發言人向 BBC 表示:「稻米需求上升確實屬實,原因有很多,包括相對於其他食品,米價仍算可負擔,以及訪日外國旅客數目增加。」

發言人補充,「由於氣溫異常偏高,導致稻米品質不佳,整體產量也下降。」

稻米種植利潤不再

59歲的農夫笠原浩介(Kosuke Kasahara)的家族世代從事農業,但他表示多年來種稻始終無法賺錢。

他解釋,生產60公斤稻米的成本約為18,500日圓(約125.70美元/94.60英鎊),其所在的日本西岸新潟合作社去年僅以19,000日圓收購。

「直到三、四年前,政府甚至會向願意減產稻米的市町村提供財政獎勵,」他補充說。

農林水產省發言人亦證實,政府曾對選擇種植小麥或大豆而非稻米的農戶提供補貼。

與此同時,直至去年日本本地對食用米的需求一直下滑,越來越多年輕農夫改為生產釀清酒、製作米餅或作飼料用的稻米。

農民田淵慎也(Shinya Tabuchi)說:「過去多年,我厭倦了與只想壓價的零售商或餐廳周旋。」

然而,情況已經顛倒了。

現時60公斤稻米的市價已升至40,000至50,000日圓,雖然對消費者而言是壞消息,卻讓許多苦撐的農戶終於有機會獲利。

不過,隨着民眾對價格飆升的不滿升溫,政府在3月拍賣部分緊急儲備米,試圖壓抑米價。

Onigiri Bongo的老闆,這是一家專門經營飯糰的商店,Onigiri 是飯糰的意思

Getty Images
米——日本的主食——曾經引發政治動盪

許多國家設有戰略儲備,囤積原油或天然氣等重要物資,以應對突發情況。在亞洲,很多政府設有稻米儲備。

近年來,日本的稻米儲備主要用於天災過後支援。

「政府過去一直告訴我們,不會為了控制價格而釋出緊急儲備米,所以我們感到被背叛了,」農民田淵慎也表示。

儘管政府罕見地決定釋出儲備米,米價仍持續上漲。

如何應對價格飆升

東南亞地區佔全球稻米產量近三成,近年來受經濟、政治與氣候壓力影響,導致供應短缺,米價飆升。

日本的情況嚴峻,政府更在25年來首次從南韓進口稻米,儘管多數消費者仍偏好國產米。

首相石破茂也暗示,政府可能擴大自美國進口稻米,目前正與華府就貿易協議進行談判。

不過,像樋口芽森這樣的消費者表示,她不太可能購買非日本生產的稻米。

「我們一直以來主張當地生產當地消費(地產地消),」她說。「應該有辦法讓日本農民能夠獲利,同時讓消費者以合理價格買到安心的國產農產品。」

農民之間意見分歧。

「你可能聽說這個產業正在老化、萎縮,但事實不一定如此,」農民田淵慎也表示。他認為農業長期受到政府過度保護。

「許多年長農民因為有退休金和資產,能夠低價賣米,但年輕一代必須能賺錢。與其政府保證所有農民的收入,扭曲市場,倒不如應讓無法獲利的農民退出。」

但笠原浩介並不同意。

「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地區,務農是社區的一部分。如果讓這些農民倒下,我們的地區也會變成廢墟。」

他主張政府應設定每60公斤稻米32,000至36,000日圓的保證收購價,雖低於當前市價,但仍能讓農民獲利。

鑑於江藤拓的風波,這也成為政界敏感的議題。

日本預計今夏舉行全國性重要選舉,如何同時安撫消費者與農民——尤其是兩個群體中投票率較高的長者——將是關鍵。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