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印巴相爭中國得利?中國官方保持低調難掩全球軍售變局

Photo taken on Sept. 29, 2021 shows a J-10C fighter jet during the air Show 2021 in Zhuhai, South China's Guangdong Province. On March 11, 2022, the Pakistan Air Force (PAAF) held a ceremony to install the first batch of six J-10CE fighter jets, marking that it has officially equipped the multi-role THIRD-generation + advanced fighter jet produced by China

Getty Images
2021年珠海航展上的殲10戰機。2022年3月11日,巴基斯坦空軍還為引進六架此型號戰機舉行了儀式。

2025年5月,印度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地區爆發激烈軍事衝突,戰機呼嘯、飛彈交錯,根據報導,兩國均動用了先進武器。後來在盟友調停與雙方克制下,衝突休兵,但緊張關係依然持續。

此次衝突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源自媒體傳出消息,巴基斯坦空軍出動中國製造的殲-10C戰機與PL-15空對空飛彈,成功擊落多架印度戰機,包括法國製陣風戰機(Rafale),震撼全球軍事界。根據《紐約時報》分析,若此消息獲證實,這將是中國媒體稱之為「大國重器」的殲-10戰鬥機首次參與實戰行動。

此戰之後,各界將焦點轉向中國軍事工業的發展與未來銷售:中國軍武是否能憑此吸引更多買家,持續擴大市場?這又將如何影響區域政治演變與安全?西方主要競爭對手,如美國,是否會採取行動與此抗衡?

對此,義大利智庫「國際安全研究團隊」(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研究專家卡洛塔·里納多(Carlotta Rinaudo)接受BBC中文採訪時直言:「說到底,印巴衝突背後的真正贏家是中國,但北京的這場勝利是在全球認知作戰上取得的。」

軍售以及中國的長期影響

j-10 jet

EPA
媒體傳出巴基斯坦空軍出動中國製造的殲-10C戰機與PL-15空對空飛彈擊落數架印度戰機,包括法國製陣風戰機(Rafale),震撼全球軍事界。若此消息獲證實,這將是中國的殲-10戰鬥機首次參與實戰行動。

卡洛塔·里納多告訴記者稱,中國軍武的表現成為全球矚目的「廣告」,重塑了軍工品牌形象:「中國的武器出口不只是為了利潤,而是更大戰略的一部分。通過價格實惠、不附條件、並提供長期支援的軍售,中國正建立一個與其利益一致的國家網絡。這可能削弱西方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影響力。」

她進一步表示,中國軍售模式類似「一帶一路」,透過武器供應、培訓與顧問支持,逐步讓買家形成對北京的依賴。

美國保守派智庫哈德森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非長駐研究員長尾賢博士(Satoru Nagao)從戰略角度向BBC解釋:「對軍隊來說,通常會使用武器長達30年或更久,這代表買家與供應商之間是一種長期關係。因此,若許多國家向中國購買武器,就意味著它們長期依賴中國,中國因此能擴大其影響力。」

長尾賢認為,若殲-10擊落陣風戰機,對於印度周邊國家來說,中國武器顯得「性價比」很高,且長期因缺乏實戰成果受質疑的中國軍武,此次證明其戰場實效,「這是一個重要里程碑。不僅巴基斯坦,連孟加拉、斯里蘭卡等國也可能會購買更多中國武器,也意味著中國的影響力將進一步擴大。」

然而,防衛專家提醒,分析中國軍售市場未來發展,不能僅聚焦單一軍事採購平台,關鍵在於中國武器系統的整合能力。以巴基斯坦為例,該國是特殊案例,其軍隊高度依賴中國裝備。

美國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GMF)亞洲資深研究員馬安洲(Andrew Small)告訴BBC:「中國對全球的軍武推銷論點不只是『買我們的戰鬥機』,而是:與中國建立廣泛且深入的國防合作關係(像巴基斯坦這樣)有真正的價值。」

馬安洲強調,雖短期影響有限,但隨著解放軍裝備品質提升,縮小與西方及俄羅斯差距,甚至在某些情況下超越,這將成為中國未來推銷自己軍事實力及武器的重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aZxRRHURjQ

中國軍武的全球足跡

中國軍事工業近年快速崛起,武器出口遍及全球,特別在發展中國家逐漸取代西方供應商。根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2020至2024年資料庫,中國為全球第五大武器出口國,佔軍售市場5.8%,僅次於美國(34.4%)、俄羅斯(14.6%)、法國(10.9%)與德國(5.9%)。主要買家包括巴基斯坦(佔50%以上)、孟加拉(約16%)、泰國、緬甸、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與蘇丹等。

分析指出,中國武器的低廉價格、低技術門檻及無政治條件,深受無法取得西方武器的國家青睞。美國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中國力量」報告稱,北京靈活調整法規,填補他國市場空缺。以無人機為例,美國雖技術領先,卻因出口限制(如將遠程無人機視為巡航導彈)阻礙銷售,中國乘勢崛起。

CSIS數據還顯示,中國軍火近十年流向多個衝突區,如剛果共和國、象牙海岸、蘇丹與索馬利亞,2014年向南蘇丹交付100套制導導彈系統、9000餘支自動步槍及2400萬發彈藥。尼日利亞2023年接收中國武直-10攻擊直升機,展現「一帶一路」與軍購合作的擴張。

圖表

BBC News Chinese

在非洲,埃及近年成為中國軍武新市場。4月,雙方首次聯合空軍演習「2025文明之鷹」登場,中國出動殲-10C、KJ-500等,埃及則派米格-29。《Breaking Defense》5月分析指出,此演習涵蓋防空壓制、戰場搜救與空中加油,中國意圖提升埃及影響力。埃及或重新評估韓國FA-50訂單,轉向殲-10C,與印巴衝突中其疑似擊落法國陣風戰機有關。

回到此次衝突的主角巴基斯坦,北京長期為其主要武器供應國,透過聯合軍演與交易深化合作,民眾將這種關係稱為「巴鐵」。自2010年起,巴基斯坦接收50架殲-10C與數百枚PL-15飛彈,配備中國雷達與電子戰系統,形成「中國中心」軍事生態。孟加拉2020年採購K-8W與FTC-2000,緬甸引進中巴聯合研發的JF-17戰機(也稱梟龍,雷電)。

《紐約時報》稱,殲-10C若確認戰功,將標誌其首次實戰,象徵中國軍事自給自足。

防衛專家馬安洲(Andrew Small)則說,中國的武器系統在某些方面表現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則稍顯不足——J-10C戰鬥機、PL-15飛彈以及支援它們的雷達和衛星系統表現很好,但解放軍的飛彈防禦系統表現似乎不夠理想,這仍是中國國產硬體落後於其他國家(包括俄羅斯)的一個領域。

他還補充稱,中國先進武器的品質一直備受質疑,因此它們在實戰條件下的有效表現,本身就對出口有幫助。但更重要的有兩點:「首先,這些武器在對抗相對高階的西方裝備(特別是法國陣風戰機)時表現優異。所以中國的宣傳重點是:你可能認為像印度這樣能全面取得美國、歐洲、以色列和俄羅斯系統的國家有優勢,但實際上,即使你主要只有中國裝備,也能與這些系統抗衡。」

西方國家的反制

面對近年來中國軍武的擴張態勢,西方以美國為首積極應對。美國軍火以F-16、F-35及精確制導武器為主,客戶涵蓋歐洲、中東及亞洲盟友如日本、韓國、澳洲與沙烏地阿拉伯。SIPRI數據顯示,2020-2024年美國向70餘國出口武器,F-16佔20%以上,F-35項目14盟友參與,總值超4000億美元。其優勢在技術領先與全球後勤,但高價與政治條件限制吸引力。

《日經亞洲》報導,歐盟加強與印尼等東協成員合作,提供訓練與海軍裝備,平衡中國影響。印尼海軍在義大利造船廠訓練,展現歐洲軍火商布局東南亞,成為一向在美中之間不願意許邊站的東協國家選項。

此外,美國與日本推動印太戰略推動軍演與軍售,如向菲律賓提供巡邏艦、越南軍事訓練。路透社稱,與中國在南海有主權爭議的菲律賓正計劃首次購買潛艦,評估來自韓國韓華海洋(Hanhwa Ocean)、法國海軍集團(Naval Group)、西班牙納凡蒂亞公司(Navantia),以及義大利芬坎蒂尼與德國蒂森克虜伯海洋系統公司(Thyssenkrupp Marine Systems)聯合潛艦建造提案。。

防衛專家卡洛塔·里納多向BBC強調:「歐美以武器銷售增強影響力,但(他們的)附加條件讓中國無條件軍售更吸引專制或反西方國家。」

rafal jets

Getty Images
巴基斯坦聲稱擊落的印度戰機是法國「陣風」(Rafale)。(資料圖)

中國官方這次為何出言謹慎

此次印巴衝突後,中國網民視殲-10C勝過陣風戰機為民族驕傲,社群媒體充斥愛國內容與表情包,分析稱這種情緒與北京打造獨立國防工業的努力相呼應。

然而,北京這次對民族主義浪潮謹慎以對。換言之,對此次印度淡化殲-10C戰果,強調摧毀中國雷達,遏制中國軍售,北京選擇低調報導,避免激怒印度,以維護南亞平衡:「中國的謹慎姿態反映其不希望衝突升級為更大規模的對抗,這可能損害其在南亞的長期利益。」馬安洲向BBC說。

長尾賢則認為,中國謹慎的姿態背後,「中國民眾的過度自信可能會給中國領導層帶來發動戰爭的壓力。這也是有風險的。」

最後,此次衝突主角印度同樣試圖淡化自身戰機被擊毀的影響。長尾賢告訴BBC,他認為擊落陣風戰機其實不算什麼大事,只是象徵性的事件。「印度並沒有尋求明確的勝利,即使他們有能力做到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可以宣稱勝利,並且可以在不升級的情況下結束。這是印度長期以來在處理這一問題方面的高明外交。」

「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在戰場上的表現不佳。我認為印度對巴基斯坦空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如果我們比較兩者的損失,巴基斯坦受到的損害遠遠超過印度,後者也摧毀了中國製的雷達。而且在這次印度與巴基斯坦的衝突中,印度並未落敗。」他強調。

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則在個人網站說,說到底印巴兩國都需要利用危機來鞏固支持度,(特別是巴基斯坦軍方),除非有必勝的把握,雙方都不會願意冒險打大戰:「既然無人機可以降低風險(例如機師被俘),社交媒體的大內宣又可以無論發生甚麼都宣傳成勝利,根本不需要戰場上決勝負,已經可以各取所需。」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