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克軍事情報部門上週表示,2024年3月台灣副總統當選人蕭美琴訪問布拉格期間,中國駐布拉格大使館外交人員「採取了違反外交規範的行動」,包括計劃以車輛衝撞等方式進行示範性的「動能行動」。這一消息在台北及布拉格引發輿論騷動與政壇激烈爭論。
路透社報導指,捷克軍事情報發言人楊·佩伊塞克(Jan Pejsek)稱,調查顯示中國的行動包括對蕭美琴進行「實體跟蹤、蒐集其行程資訊,以及試圖記錄她與捷克政界及公眾重要代表的會晤」。他進一步向路透社表示:「我們甚至記錄到中國民間情報部門試圖製造條件,對受保護人士進行『示威性』的『動能行動』(Kinetic action,軍事術語),包括車輛碰撞,但此行動並未付諸實施。」
此事在台灣及國際輿論圈引發高度關注。各界聚焦,若此情屬實,北京的意圖何在?這是否反映近年來捷克與中國關係的微妙變化,以及中國戰狼外交的一貫風格?此外,為何捷克在事隔一年多後,才由軍事情報部門披露此消息?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全球中國中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向BBC中文分析,若傳聞屬實,此事件更像是中共個別外交官員以「敢於鬥爭」為綱領,通過言詞攻擊甚至肢體威脅吸引注意力,體現短影音時代注意力分散現象在外交風格上的呈現。
他解釋,習近平在2022年10月的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中呼籲全黨「務必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發揚鬥爭精神,提高鬥爭本領」。也就是說,習近平要求鬥爭需講究方法,不僅要鬥得狠,還要鬥得巧,但個別官員或許只記住了前者,忽略了後者。「然而,這類『低級紅』手段或許能為個人謀求升遷,卻對中國外交的普世觀感帶來『高級黑』的不利效應。」他說。
不過,從捷克的立場來看,布拉格國際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Prague, IIR)研究員楊·史維克(Jan Švec)博士向BBC表示,事件發生時,捷克外交部拒絕向媒體證實相關報導,可能是出於對中捷外交關係受損的擔憂。然而,他認為當時未將涉事外交官驅逐顯然是錯誤的。「近期,捷克軍事情報部門負責人才確認此事件,但外交部與政府尚未提供進一步細節或公開後續行動。這種持續的克制似乎反映了對中國潛在回應的持續關切。」
法新社披露,捷克外交部表示去年已就此事召見中國大使,但未作進一步評論。捷克外交部發言人維爾納羅娃稱由於各種原因,無法評論此類或其他敏感案件的細節。
位於布拉格的私人安全諮詢公司「波西米亞防衛」(Bohemia Defense)負責人馬達立(David Madali)則向BBC表示,此事件促使人們重新審慎評估外國情報機構在民主環境中的運作方式。他指出,具有外交身份的人員對一位來訪的副總統當選人進行實體監視,甚至計劃在近距離行動以傳遞威懾訊號,顯示出令人不安的轉變——即便這些行動僅停留在準備階段。
馬達立強調,這不僅針對單一訪客,而是北京對布拉格、中歐及公開與台灣交往的民主夥伴發出的更廣泛訊息。他表示,任何外國行為者在北約及歐盟成員國領土上考慮此類行動,至少在外交上具有破壞穩定性,且違反《維也納公約》框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否認中國外交人員有任何不當行為,並稱捷克允許蕭美琴訪問是干涉中國內政。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台灣並無所謂副總統;中國外交人員一貫遵守駐在國法律法規。」
毛寧進一步批評賴清德和民進黨,稱「無論如何變換花樣,搞『倚外謀獨』,企圖挑撥中國與建交國的關係,都掩蓋不了其險惡圖謀,也注定不會得逞。」
台灣本土及國際媒體近年來時常以「戰貓」稱呼蕭美琴。她自己曾解釋說,台灣將繼續結盟並增強國防,「就像貓一樣,我們可以溫暖可愛,但不要惹我們」。
根據路透社報導,此事件發生於2024年3月18日,蕭美琴在1月勝選後不久、就職前訪問捷克布拉格。在為期三天的訪問中,她與捷克參議院領導高層會了面,包括參議院正副議長等人。當選官員正式就任前以非官方身份外出訪問,一直是台灣外交突圍的一種慣常做法。
捷克情報機構上週向路透社及當地媒體證實,中國駐布拉格大使館人員對蕭美琴的車隊進行監視與跟蹤,並計劃以示範性「動能行動」撞擊其座車。軍事情報發言人揚·佩伊塞克向證實,涉事人員為「在中國駐布拉格大使館具有外交身份的合法人員」,其行為違反外交規範,包括蒐集蕭美琴行程及與捷克官員會晤的情報。此行動最終未付諸實施,捷克當局表示成功確保蕭美琴的安全。
面對此事引發的風波,蕭美琴上週在社群媒體回應:「我在布拉格度過了愉快訪問,感謝捷克當局的熱情款待與安全保障。中共的非法行為無法阻撓我代表台灣在國際社會發聲。」
以色列國會友台小組主席杜伯斯基(Boaz Toporovsky)近日也在社群媒體評論,稱中方行徑令人深感不安,「以色列將與台灣並肩同行」。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本週也發表聲明,譴責該行為已跨越底線,險些構成「國家恐怖主義」,並呼籲各國予以譴責。
https://twitter.com/bikhim/status/1938858234741432577
然而,台灣內部也有分歧意見。譬如,台北一位退休外交官徐勉生投書風傳媒,認為中共與捷克對去年事件「選擇息事寧人,不願擴大事端」。他表示,捷克媒體此時重提舊案,「極可能由民進黨政府唆使」。他強調,從外交層面看,中共人員尾隨蕭美琴進行監視,「固然令人困擾,但這是外交工作常態。只要未造成實質傷害,皆不構成重大事端」。
國民黨立委廖先翔在網路節目中稱此事應為假新聞,又稱中共「要製造車輛碰撞還失敗,好像有點遜」。此言在台灣網路引發激烈爭議後,他澄清是譏諷中共情報能力不足,無不敬之意。同場立委徐巧芯則強調,台灣應追究捷克政府責任,要求提供事件細節,說明為何當時讓蕭美琴身陷危險。
對此,布拉格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史維克向BBC重申,根據捷克情報單位證實,此事絕非羅生門,至少是一起危險的實體間諜行動,威脅外國高層政治人物的生命安全。
捷克人口約1090萬,被視為1980年代末東歐共產政權變革後成功民主轉型的典範國家。當年由已故總統瓦茨拉夫·哈維爾(Václav Havel)領導的「天鵝絨革命」震撼全球。
30年後,捷克成為習近平「一帶一路」計劃在歐洲的重要夥伴。但在新冠疫情前後,捷克與台灣往來日益頻繁,層級不斷提升。2020年8月,捷克參議院議長維斯特奇爾(Miloš Vystrčil)與布拉格市長賀吉普(Zdeněk Hřib)訪問台灣,與台灣總統蔡英文會面。
捷克參議長位階僅次於總統,維斯特奇爾是有史以來最高層級的訪台捷克官員,北京因此向布拉格提出強烈抗議與警告。此外,該國現任無黨籍總統彼得·帕維爾(Petr Pavel)多次接待台灣代表團,並推動其參與國際組織。2024年10月,他在布拉格一場會議迎接台灣前總統蔡英文到訪,當日中國駐捷克使館強烈抨擊,同時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海空域舉行大規模圍台軍演。
有分析認為,台北與布拉格關係升溫,促使北京將捷克視為歐洲重點目標。中國則繼續結合外交壓力、經濟脅迫與類似秘密行動,在不引發直接衝突的情況下施加影響。
譬如,今年2月,中國外長王毅在德國慕尼黑安全會議期與捷克外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ý)時會面時稱近年來,兩國關係出現下滑,「這是中方不願意看到的」。王毅又說,中捷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不存在地緣政治矛盾,但他特別指出台灣問題,要求布拉格尊重中方核心利益。
史維克向記者強調,捷克政府一向積極參與人權、對抗俄羅斯、支持北約(NATO)、網路安全措施等議題,同時捷克擁有強大的非政府組織,致力於人權和民主。因此,「中國將捷克視為重點針對目標,這不僅體現在蕭美琴的『追車事件』中,也體現在最近曝光的網絡安全事件。後者是指是今年5月,捷克外交部控訴中國駭客組織APT31對其部門發動網路攻擊,此事在該國引發軒然大波,當時捷克外交部長利帕夫斯基(Jan Lipavsky)召見了中國駐捷克大使。北約(NATO)也抨擊此事,秘書長呂特(Mark Rutte)稱將與捷克一同應對中國發起的網路攻擊挑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TNjTyj4Bw
布拉格防衛安全專家馬達立(David Madali)向BBC表示,捷克長期對國際關係採取務實審慎態度,「即便面對行事方式或政治制度與我們不同的行為者」。他認為,蕭美琴事件可能是一個悄然的轉折點,提醒捷克開放與戰略遠見必須並行。
他強調,在與台灣相關事務中,捷克與歐盟及北約框架保持一致。
面對中國反應,馬達立認為,儘管中捷關係面臨挑戰,未來在利益一致的領域仍將持續外交接觸。布拉格將堅持民主價值與國家安全原則,以審慎態度與他國往來。
捷克學者史維克則向BBC說,捷克正試圖在與北京保持關係與維繫民主自由價值之間取得平衡:「這包括在不改變現狀的情況下支持與台灣的合作。」這次事件顯示布拉格的因應措施較為克制,但也顯示政府未能即時阻止安全部門的通報。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3/07/2025 05:00PM
03/07/2025 05:00PM
03/07/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