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出國便利、搭機優惠、購物折扣——這是台灣軍人近期獲得的最新福利。
面對日益升高的軍事威脅,台灣政府希望透過提升軍人地位,扭轉國軍人才流失的困境。
但相關優惠政策成了朝野政治攻防戰的焦點,也觸動企業和消費者的敏感神經,引發「政府請客、民間買單」的質疑。
種種爭議背後,是台灣社會根深蒂固的「重文輕武」風氣,以及國軍訓練制度等結構性問題。BBC中文採訪多名在職軍人和軍事專家,剖析各方觀點。
在台灣,年滿19歲的男性須服役,統稱為「義務役」;而自主加入國軍的軍人則為「志願役」,兩者皆提供薪資。
目前台灣有15萬名志願役軍人,他們每月的「加給」原本大約1.3萬至1.5萬元(新台幣,下同)不等,2026年元旦開始將不論軍階、齊頭式上調至每月3萬元,幾乎翻倍。
新規定還新增超時加給及地域加給的發放依據,以及新增戰鬥部隊加給,提升官兵進入戰鬥部隊的誘因。
軍人加給是指基本薪資外,根據職務、地區、專業等條件額外發放的補助與獎勵金。這次調薪後,二等兵月薪將由4.2萬元增至5.7萬元,下士從4.8萬元增至6.3萬元,具備大學學歷的少尉一級則從5.8萬元提升至7.3萬元。
齊頭式加給的措施,是根據立法院6月通過的《軍人待遇條例》修法,該法案由國民黨團提出。
對此,在陸軍服役五年以上的林子維(化名)認為,無論國軍如何加薪,「通膨速度永遠趕不上加薪速度」,因此改善工作環境和文化才是解方。
陸軍退役少將郭力升則向BBC中文表示,在台灣引進大量先進武器裝備的同時,人力也該一併跟上,因此加薪確實是一個合理的手段,但不是唯一。
「目前全體台灣還是處於一個低薪的環境,意味著對某個特定職場提供優惠手段的話,很容易引起其他領域的人士對軍方有一些不同的印象及反彈。」郭力升說。
正在特戰部隊服役的劉仁斌(化名)支持加薪,但也提出有「政治操作」的疑慮。「合理有據調漲薪資,跟菜市場挑菜喊價,何者更符合民主國家的議事程序?我想不言自明。」他對BBC中文說。
事實上,這次條文修訂後引發政治爭議。
在國會朝小野大格局下,掌握多數議席的在野黨表示,加薪所使用的預算對於提升戰力至關重要。執政民進黨則批評修法違憲且違反財政結構,擔憂新增的300億預算會衝擊原本的作業維持費及軍事投資。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揭仲認為,加薪對於留住國軍人力能產生正面效果,且不論軍人的身分,只要是志願役,加給的數目應該相同,唯一不同的應該是底薪。
但他也強調,台灣國軍人才的流失主要來自於戰鬥部隊,實際的招募人數經常不到預期的70%,單純調高志願役加給無法改善情況。
「因此考慮加薪時,關鍵是要擴大戰鬥單位跟非戰鬥單位之間的薪資差距,這樣才能夠鼓勵人願意去戰鬥部隊服務」。
除了調薪,7月1日起,台灣軍人在搭乘本土航空公司時,可享有優先登機的優惠。
這是台灣交通部與國防部6月初共同宣布的措施,政府稱軍眷將列入下一階段研議對象。目前,已有華航、長榮、星宇等六家航空公司讓軍人優先登機。
《自由時報》引述軍方高層官員指,該項措施的發想是「由上而下」,指賴清德上任總統後,曾多次指示國防部研議敬軍措施,包括登機禮遇。
賴清德7月初在「團結國家第四講」演說時加碼提出,指示交通部與航空公司接洽,未來若商務艙有空位,應讓軍人「自動升等」。
此舉卻引發輿論反彈,有聲音質疑是否會影響一般民眾的搭機安排,以及航空公司是否要付出額外成本。
中華航空回應指正在研議提案。華航、長榮航空的工會則聯合發表聲明,「反對國家成本轉嫁到企業與勞工」,指升等商務艙涉及的營運層面與權益關係極為複雜,呼籲「不宜輕率推動」。
軍事專家揭仲援引美國的例子指出,當地軍人優先搭機或民眾禮讓軍人升等座艙已是常態,但並不純粹依賴政府的規定,而是因為美國社會一直對現役軍人有相當程度的尊重。
他認為,優待措施有助提升台灣軍人的自我認同及留住人才,但因為相關風氣在台灣尚未養成,「政府還是應該要用引導的方式」,必要的時候「給予企業補貼」,較能撫平民間的雜音,以免美意失焦。
在美國,除了民間企業自主的商業政策,像是美國航空、聯合航空等軍人優先登機外,軍人在公務出差時,若商務艙有空位也可能隨機讓軍人升等座艙,而更系統的做法則是由「聯合敬軍組織」推動,招募志願加入的企業提供軍人與家屬優惠。
而在中國,2020年開始多地規定現役軍人搭乘公車、地鐵免費,搭乘飛機、火車、高鐵等享有優先購票和登機。
賴清德上任後,希望塑造「國軍及人民互為後盾」的風氣,他在7月1日預告,今年9月3日「軍人節」將推出現役軍人到賣場購物享受打折優惠,鼓勵大企業、小吃店等一起「敬軍」,但此舉同樣引發「政府請客、民間買單」的爭議。
台灣國防安全研究院的蘇紫雲指出,軍人優惠在西方國家十分常見,不僅能提升軍人的社會地位,也可促進商業活動,一舉兩得,「但必須以鼓勵為主、避免強制,才能產生正面效益」。
陸軍退役少將郭力升也認為,禮遇軍人的措施必須符合「使用者付費」和「公平正義」原則,若處理不當會引發負面觀感,「軍人變成出氣筒,反而是反效果」。
中國的軍隊人數與國防預算均超出台灣十倍以上。賴清德自2024年上任以來,面對區域局勢升溫,積極推動加薪與福利改革,希望提升國軍戰力和社會地位,藉此扭轉招募困難、軍人流失的趨勢。
但真正難以撼動的,是台灣社會對軍人的刻板印象。軍事專家蘇紫雲指出,台灣長期「重文輕武」和「迷信學歷」,儘管戒嚴時期政府曾給予軍人各種優惠,但軍職在資源分配上往往排在教職、公職之後。
揭仲則認為,國軍現有起薪點已不低,甚至比不少職業類別都還要高,因此從軍意願不單純是薪水問題,而是「東方社會畢竟還是比較重視讀書」,對於軍人缺乏學歷抱有成見。
他補充指,台灣多數男性的從軍經驗,來自於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實施的義務役,以往軍隊因預算不足,無法提供有效的軍事訓練及資源,士兵經常處理和作戰無關的工作,花了很多時間在做打掃、出公差等「表面功夫」,難以建立專業形象。
「經過一兩年的義務役體驗,他們對於軍隊的形象是打問號的。」揭仲說。
而國軍內部封閉、消極的環境,也導致層出不窮的內部管理問題及霸凌事件,2013年義務役軍人洪仲丘被不當關進禁閉室「悔過」期間中暑死亡,引起台灣民眾高度關注軍中人權問題,加深了社會對國軍的疑慮。
「洪仲丘事件,喚起了很多服過兵役的男生在軍中的這種記憶,所以一開始他們會對國防部的任何說法都不信任。」揭仲說。
現役陸軍林子維告訴BBC中文,軍中的上下階級制度已根深蒂固,即使基層有不同想法,也經常無處可訴,這是許多人選擇離開的主因。
「有些新的軍官上任時會有自己的想法,可是久了被上面打壓習慣後,你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了。」
他也舉例說,即使軍中有表定的上下班時間,但多數人加班後「從來不會去申請(加班費)」,包含夜間執勤的軍官,他們的加班費「一天也只有60塊」,而這些都是因為習慣成自然。
軍事專家揭仲提到,俄烏戰爭爆發之後,台灣民眾開始相信戰爭的可能,因此對於國軍的支持度有所增加,加上近年政府努力改善軍隊形象,「確實是有所提升」。
蘇紫雲則引述數據指,軍人地位的改善起源於蔡英文執政後,「2016至今軍人待遇提高17%,社會地位也顯著增加」。
儘管如此,許多軍人似乎仍未感受到改革帶來的好處。
「年輕世代很多人是聽了招募的話才加入國軍,但進來後發現跟想像的不一樣」,陸軍林子維無奈的說,許多人在幻滅後,寧願違約提早離營、不惜賠錢也不願留在軍中。
陸軍退役少將郭力升則說,「當我們的大學畢業生說他要從軍,大家會給予正面的看法或鼓勵的時候,我想這個才是真正我們想要達到的境界。」
揭仲認為,台灣朝野在提出國軍待遇提升時,政治動機通常是多重的:希望解決國軍快速流失的問題、喚起民眾對北京武力威脅的注意,甚至是提升政黨形象。
但他強調,改革軍人形象的重點是「要讓軍人真的覺得自己有在接受軍事訓練」,例如增加更多實戰操演和體能訓練等。
「他們在軍中的經驗,會影響到周遭女性、親友的觀感,所以如果沒有做好這部分,對於國軍形象的損失是非常大的,而且會持續非常的久。」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2/07/2025 05:00PM
11/07/2025 05:00PM
11/07/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