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中國上半年GDP增長5.3%:關稅壓力下顯「韌性」 但下半年需求端或「斷崖式下跌」

位於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一家企業,生產玩偶

Getty Images
位於中國江蘇省連雲港市的一家企業,生產玩偶

7月15日上午,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按不變價格計算同比增長5.2%,增速較一季度放緩0.2個百分點。上半年累計,GDP同比增長5.3%,高於2025年3月「兩會」制定的全年增長5%左右的目標。

路透社稱,「放緩幅度低於預期」,部分原因是政策支持以及工廠在中美貿易休戰期間提前裝運貨物。

整個二季度(4月1日至6月30日),中國經濟幾乎都在經受來自美國的關稅壓力——4月中美互加關稅至超過145%的高位;5月雖然取消大部分關稅,但因為稀土等問題,貿易關係依然緊張;6月兩國領導人通話後,雙方在倫敦再次會面「去除消極元素」。

但也有經濟學家警告,中國國內需求疲軟和全球貿易風險上升將加大北京推出更多刺激措施的壓力。

「搶出口」效應

4月,當美國對華關稅加到145%的時候,在長三角從事對美貿易的彭先生向BBC中文表示,「我們就完全喪失掉了出貨的慾望」,對於機器轟鳴的工廠而言是「絕望時刻」,整個工廠只好突然停掉。

而當5月內瓦會談後,中美雙方貿易戰按下暫停鍵,並取消一部分關稅,但美國對華目前關稅依然保持在接近40%的高位。

不過,對於出口商而言,這已經是個「窗口期」。彭先生表示,生意能做,大家要開始出貨了,估計從中國到美國的海運價格會暴漲。

果真,6月上海港出口至美東基本港市場運價平均值為5938美元/FEU(二十呎貨櫃當量單位),較上月環比上漲32.5%。

中國統計部門的數據也顯示6月份中國的工廠正在開足馬力生產——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際同比增長6.8%,比5月增速加快1個百分點,為2025年以來次高水平。

其中,出口復蘇的跡象明顯。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同比名義增長4%,增速較5月顯著回升3.4個百分點。

「中國在第二季度實現了高於5%官方目標的增長,部分原因是出口提前裝運,」保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Pinpoint Asset Management)首席經濟學家張智威表示。

「搶出口」效應是指貿易商面對不確定的關稅風險,短時間內超額出貨,這種情況往往會短期內拉動出口。

對中國經濟而言,好消息是,在工業顯著增長的同時,高技術製造業的增長領先平均,達到9.7%。ING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宋林向BBC中文表示,這一數據代表中國向價值鏈上游轉型過程中一直表現出色。

中國山東青島港的集裝箱吊裝作業。

Getty Images
中國山東青島港的集裝箱吊裝作業。

「放緩可能即將到來」

「搶出口」效應雖然拉高了短期的經濟表現,卻可能透支未來幾個月的海外需求。

野村證券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團隊的一份報告稱,上半年部分企業「搶出口」以規避潛在的關稅風險,導致下半年出口增長動力減弱;此外,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去年啓動的消費品「以舊換新」對零售額的拉動也將放緩,通縮壓力加劇。這些因素疊加,可能使中國經濟在需求端出現「斷崖式下跌」。

需求不振確實成為中國經濟需要突破的惡性循環。疫情之後,由於居民信心不足,導致需求減少,企業受到壓力不得不「降本裁員」,但此舉加劇了居民對「就業不穩定」的擔憂,信心更加不足,預防性地減少消費,社會總需求進一步降低。這個過程周而復始,使企業和居民都有「經濟不行」的痛感。

今年前幾個月的數據顯示,中國以舊換新政策對支持消費產生了明顯影響。雖然受益類別如家電(32.4%)和通訊設備(13.9%)繼續超越總體增長,但可能很快接近這種政策驅動提升的峰值。

峰值可能在今年6月已經顯現——中國的零售銷售增長在6月放緩至同比4.8%,較5月的6.4%有所下降。這一增長低於預期,結束了連續幾個月的超預期表現。

「中國仍有望實現今年的增長目標,但放緩可能即將到來。」宋林指出,消費者信心疲軟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雖然消費者以以舊換新政策的形式對價格激勵做出反應,但在擴大可自由支配消費方面仍然普遍持謹慎態度。穩定資產價格和恢復工資增長仍然是信心更可持續復蘇的重要里程碑。

2024年7月16日,中國甘肅省酒泉市的光熱電站施工現場鳥瞰圖。該電站有一個內熱塔和25,594多面定日鏡,佔地面積30平方米。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3.7億千瓦時。

Getty Images
2024年7月16日,中國甘肅省酒泉市的光熱電站施工現場鳥瞰圖。該電站有一個內熱塔和25,594多面定日鏡,佔地面積30平方米。建成後年發電量可達13.7億千瓦時。

年初至今,外國投資下降13.6%

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同比下滑至2.8%,較5月年初至今的3.7%有所下降。這標誌著自2020年疫情影響以來的最低增長率。這一放緩也明顯比市場預期的輕微下降更為嚴重。需要注意的是,固定資產投資數據以年初至今的方式展現出6月的放緩更為顯著。

由政府主導的固定資產投資繼續表現優於民間投資,年初至今增長5.0%,而民間投資年初至今增長-0.6%,今年首次轉為負增長並創下2023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外國投資繼續萎縮,年初至今增長-13.6%。

按行業分析,製造業固定資產投資保持最高增長率,年初至今為7.5%,由汽車(22.2%)和鐵路船舶航空製造(27.3%)的投資推動。值得注意的是,鐵路船舶航空製造是為數不多在6月加速的細分市場之一,較2025年前五個月的26.1%有所上升。

宋林表示,圍繞關稅和地緣政治發展的不確定性繼續對固定資產投資構成壓力,因為企業推遲新投資直到更加明確。這也可以從今年迄今為止疲軟的新貸款和公司債券發行數據中看出。

「隨著8月可能出現進一步的關稅相關不確定性,我們可能會看到這種疲軟的投資需求在未來幾個月持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