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天性還是後天教養造就了我們?同卵雙胞胎意想不到的共同特質

一對同卵雙胞胎面帶微笑一起自拍。

Jim Craigmyle/Getty Images

雙胞胎總是讓人著迷。任何是雙胞胎的人,對那些常見的問題一定不陌生:

「你們有心靈感應嗎?」

「你們能感受到彼此的痛苦嗎?」

「你們有沒有交換過身份?」

兩個人既是獨立個體,卻又如此相像,這樣的特質不僅啟發了古代神話,也成為音樂、電影與文學的靈感來源。

但雙胞胎同時也是科學研究的重點對象。他們為研究基因與環境如何影響我們的特質與行為提供了獨特的機會。究竟是天性還是後天教養造就了我們?

五天大的女嬰在毯子上睡著。

BBC
同卵雙胞胎幾乎共享所有基因,而且長得非常相似。

雙胞胎有兩種類型。異卵雙胞胎來自兩顆同時釋放但不同的受精卵。他們平均共享一半的基因,就像一般的兄弟姊妹一樣。

同卵雙胞胎則來自同一顆受精卵,由單一精子與卵子結合後,分裂成為兩個胚胎,這意味著他們幾乎擁有完全相同的基因,外貌也常常非常相似。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大約每1,000個出生的嬰兒中,只有三對是同卵雙胞胎。

南希·西格爾教授(Prof. Nancy Segal)本身就是一位異卵雙胞胎,她將整個職業生涯都投入在這項研究上。她是美國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的行為遺傳學家與心理學家,並擔任該校雙胞胎研究中心的主任。

西格爾教授表示:「雙胞胎讓我們能夠研究任何特質的遺傳與環境影響,從智力、跑步速度,到個性、身高與體重。」

典型的雙胞胎研究會比較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相似程度。如果同卵雙胞胎在某項特質上更為相似,這就表示基因在該特質的發展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我們可能不會對基因影響身高、體重甚至智力感到意外,但雙胞胎研究也揭示了基因對我們一些較為個人化的特質與行為也有影響。

西格爾教授說:「雙胞胎……被用來研究各種行為:宗教信仰與社會態度、是否支持死刑、藥物使用,甚至是你在財務上的投資程度。」

例如,美國、荷蘭與澳洲的研究發現,相比起異卵雙胞胎,同卵雙胞胎在成年後對宗教的態度更為相似,這顯示基因在信仰中扮演了一定角色。

西格爾教授解釋說,這並不是說我們的基因「注定」了我們相信上帝,而是基因會影響一系列複雜的特質,例如智力或敏感度,從而使我們更有可能會這樣去做。

一位身穿粉紅色外套的女士站在兩位微笑和大笑的婦女之間。

Leonard Ortiz/Digital First Media/Orange County Register via Getty Images
伊莉莎白·哈梅爾(左)和安·杭特(右)分開了78年後再次重逢,這為南希·西格爾教授(中)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理想的案例研究

分開成長的雙胞胎

南希·西格爾教授研究中最引人注目的發現,來自於那些極為罕見的案例——從小分開成長的同卵雙胞胎。

「其中一個令人著迷的發現是在個性方面,像是攻擊性或你有多傳統……即使是分開成長的同卵雙胞胎,也與一起成長的同卵雙胞胎一樣相似。這告訴我們,對於住在一起的親人來說,驅動相似性的其實是基因影響,而不是共同的生活環境。」

西格爾教授最著名的研究之一,是針對安·亨特(Ann Hunt)與伊莉莎白·哈梅爾(Elizabeth Hamel)這對雙胞胎進行的。她們幾乎自一出生便被分開。

她們創下了金氏世界紀錄中分離時間最長的雙胞胎——相隔78年才重逢。當時伊莉莎白住在美國,而安則在英國出生、成長並居住,後來開始尋找她的姊妹。

研究結果顯示,安與伊莉莎白在多項個性特質上都非常相似,甚至都與名為「吉姆(Jim)」的男子結婚。

其他研究中,發現的相似之處則更加離奇。

「即使是一些不尋常的習慣與行為也會重現。例如,有一對同卵雙胞胎都使用某個特定的瑞典品牌牙膏。另一對分開成長的雙胞胎在明尼蘇達機場見面時,竟然都戴著七枚戒指、三條手鍊和一只手錶。」

但相似的行為還不只如此。

「還有一對雙胞胎都有在手腕上綁橡皮筋的習慣,並且在上廁所前後都會洗手。也許他們對細菌特別敏感,非常注重清潔,」西格爾教授說。

還有一對在蘇格蘭分開成長的同卵雙胞胎,兩人都會把吐司切成四塊,但只吃三塊。她補充說,這可能反映出他們有節制食慾的傾向,或是不喜歡把盤子裡的食物吃光。

「這些現象……顯示這並非偶然。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奇特的習慣,而這些習慣並不是無中生有,它們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的本質,」西格爾教授總結道。

一位父母推著一輛紅色的雙胞胎嬰兒車。

japatino via Getty Images
專家表示,雙胞胎相似的性格特徵是由環境和基因共同構成的結果。

吉姆雙胞胎

一個極端的雙胞胎案例,來自美國明尼蘇達州的「吉姆雙胞胎」。這對雙胞胎都叫吉姆(Jim),自出生後便被分開,直到39歲才重逢,卻發現彼此的人生驚人地相似。他們都曾與名為琳達(Linda)的女性結婚,後來又再婚對象同樣名叫貝蒂(Betty)。他們都養了一隻叫托伊(Toy)的狗,兒子也都叫詹姆斯·艾倫(James Alan)。他們都有咬指甲的習慣,甚至假期都去同一個海灘。

這對雙胞胎參與了明尼蘇達大學湯瑪斯·布夏爾博士(Dr Thomas Bouchard)的研究,結果發現他們在個性測驗中的得分驚人地相近,儘管他們從未聯繫過彼此。

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例子引發了一個問題:我們對自己的選擇與行為,真的有我們以為的那麼多主導權嗎?

「就算某些事情受到基因影響,也不代表你就沒有自主性,」賽格爾教授說。她以離婚為例,指出這是一個可能受到基因影響、但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的人生重要大事。

那麼,基因究竟扮演了什麼角色?

「可能是一些難相處的個性、固執等特質。但你的基因不會直接叫你去離婚,離婚是你自己做出的決定。所以我不認為自由意志因此受到限制。」

賽格爾教授認為,關鍵在於不要用絕對的方式去思考。就我們的個性與特質而言,並沒有一個單一的來源塑造了我們成為今天的樣子。

「人們往往傾向認為是環境完全塑造了我們,但我認為這是一種誤解,」她說。

(內容改編自BBC國際部節目《群衆科學》)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