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記錄以來最強烈的地震之一——但至今尚未引發許多人恐懼的災難性海嘯。
當這場8.8級(規模8.8)的強烈地震於週三上午當地時間11點25分在俄羅斯東部發生(英國夏令時間00:25),引發了對太平洋沿岸居民的擔憂。
數百萬人被疏散,人們回想起2004年聖誕節在印度洋發生的毀滅性海嘯,以及2011年日本的海嘯,兩者皆由類似規模的地震所引發。
但今天的海嘯相對溫和,儘管仍造成了一些損害。
那麼,這次地震和海嘯的成因是什麼?為什麼它的破壞程度不像最初預期的那麼嚴重?
俄羅斯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Kamchatka Peninsula)處於偏遠地區,但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帶」之上——這個名稱源於該地區頻繁發生的地震與火山活動。
地球的外殼被分成若干板塊——即構造板塊——這些板塊彼此之間持續移動。
「環太平洋火山帶」是一個由這些板塊構成的弧形,環繞整個太平洋。根據英國地質調查局的資料,全球約有80%的地震發生在這個火山帶上。
在堪察加半島外海,太平洋板塊正以每年約8公分(約3英吋)的速度向西北移動——這個速度大約是指甲生長速度的兩倍,但在構造標準上已屬快速。
在那裡,太平洋板塊與另一個較小的鄂霍次克微板塊(Okhotsk Plate)相遇。
太平洋板塊屬於海洋板塊,岩石密度較高,因此傾向於沉入密度較低的微板塊之下。
當太平洋板塊向地球中心下沉時,它會加熱並開始熔化,最終逐漸消失。
但這個過程並不總是順利。板塊在彼此移動時常常會卡住,導致上層板塊被拖向下方。
這種摩擦力可以累積數千年,但卻可能在短短幾分鐘內突然釋放。
這種現象被稱為「大型逆衝地震」(Megathrust Earthquake)。
「我們一般在思考地震時,會把震央想像成地圖上的一個小點。然而,對於如此大型的地震,斷層可能會在數百公里範圍內破裂,」倫敦大學學院環境地震學講師史蒂芬·希克斯博士(Dr Stephen Hicks)解釋道。
「正是這種大規模的滑動和斷層面積,造成了如此高強度的地震震級。」
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大地震,包括智利、阿拉斯加和蘇門答臘三次最強地震,都是型逆衝地震。
而堪察加半島容易發生強烈地震。
事實上,美國地質調查局指出,早在1952年,距離今天地震震央不到30公里(約19英里)處,就曾發生過另一場規模9.0的強震。
板塊的突然移動可能會造成上方的海水移位,進而向海岸推進、形成海嘯。
在深海中,海嘯的移動速度可超過每小時500英里(約800公里),與客機的速度相若。
這裡,海浪之間的距離很長,海浪也不太高──很少超過一公尺。
但當海嘯進入靠近陸地的淺水區時,它的速度會減慢,通常會降至每小時20至30英里(約32至48公里)。
海浪之間的距離縮短,但高度則會增加,最終在海岸附近形成一道水牆。
然而,強烈地震並不一定會引發特別高的海嘯波及內陸。
根據當地政府的資料,今次的地震在俄羅斯東部部分地區引發了高達4公尺(約13英尺)的海嘯波。
但這與2004年聖誕節印度洋海嘯及2011年日本海嘯所造成的數十公尺高的巨浪相比,仍遠遠不及。
南安普敦大學構造地質學教授麗莎·麥克尼爾(Lisa McNeill)表示:「海岸附近的海底地形以及陸地形狀也會影響到海嘯的波高。」
她補充說:「這些因素,加上海岸人口的密度,都會影響災害的嚴重程度。」
美國地質調查局的初步報告指出,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相對狹窄,約在地表以下20.7公里(約12.9英里)。
這可能導致海底移位更大,從而引發更高的海嘯波,但在事件剛發生後,要準確判斷仍有難度。
希克斯博士向BBC表示:「有一種可能是,海嘯模型對地震深度採取了較為保守的估計。」
「如果將地震深度再往下移動20公里,海嘯波的振幅有可能會大幅減弱。」
另一個重要因素是預警系統的發展。
由於太平洋地區地震頻繁,許多國家都設有海嘯預警中心,透過公共廣播向民眾發出疏散警告。
2004年聖誕節海嘯發生時,並未設有這類系統,導致許多人來不及撤離。
當時在印度洋地區,共有超過23萬人在14個國家喪生。
預警系統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科學家目前仍無法準確預測地震會於什麼時候發生。
美國地質調查局記錄到,在同一地區的地震發生前十天,曾出現一次規模7.4的地震。
這可能是一場前震——即能量在早期的釋放——但並不能準確預測未來地震的發生時間,麥克尼爾教授解釋道。
她說:「雖然我們可以利用板塊移動的速度、GPS測量目前的運動情況,以及過去地震的發生時間,但這些資訊只能用來預測地震發生的機率。」
俄羅斯科學院地球物理調查局將持續監測該地區,預計餘震可能會持續一個月。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1/08/2025 11:00AM
01/08/2025 11:00AM
31/07/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