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至29日,中美兩國貿易代表團在瑞典斯德哥爾摩進行了新一輪經貿會談。中方代表團由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牽頭,美方由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Scott Bessent)和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率領。這是自本輪關稅爭端開啓後,繼日內瓦和倫敦之後,雙方第三次面對面的高級別經貿談判。
閉門會談後,雙方並未發佈聯合聲明,但外界普遍認定談判的核心議題仍在於是否將當前的關稅暫停期再次延長90天。
回顧這一輪貿易談判的時間線,美國自4月7日起對中國產品實施了一系列高額關稅,隨後一個月內,局勢快速升級,雙方先後採取報復措施。
5月10日,中美代表團在瑞士首次會面,達成暫緩部分關稅90天的臨時共識,這一緩衝期原定於8月12日到期,但三個月間的談判進展十分有限,甚至一度停滯,因此雙方仍有意願通過將關稅「休戰期」自8月12日延長90天,給予彼此更多緩衝和磋商空間。
如此一來,新一輪關稅緩衝期將持續至11月10日。但貝森特也提到,最終是否同意延長90天還將取決於特朗普總統。
與此同時,有關特朗普收到中方邀請訪華的消息也被他本人證實,不少觀察人士由此推測,倘若最終協議成行,或有機會見證習近平與特朗普親自簽署協議的場景。
重溫特朗普第一屆任期的中美貿易協定史,雙方經過長達一年半拉鋸,於2020年1月15日在華盛頓簽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當時中國由國務院副總理劉鶴代表出席,與特朗普在白宮共同見證文件的落地。
值得一提的事,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中美兩國在目前對外經貿壓力下展現出一定的韌性。中國上半年實現5.3%的經濟增長率,整體超出外界預期,而美國經濟同樣保持了高於預期的增長動能。然而,雙方也面臨各自的結構性難題:中國消費需求相對疲軟,內需尚未完全恢復,美國則在削減巨額財政赤字和應對高負債率方面面臨挑戰。
對於此次談判之後,貝森特接受了美國媒體的採訪,他在採訪中透露了許多關於此次談判的細節。比如說中方代表團有75人,相比之下,美國代表團只有15人。談判過程中,雙方先在一個大的會議室開始進行,兩邊分別排出十二到十五名代表開會,然後進行一些讀稿式的交流。但是稍後真正的工作將分成小組來進行討論,比如財政部副部長、商務部副部長等小範圍的會談。
貝森特也透露了他和貿易代表格里爾的分工。談判中,貝森特稱自己的角色是把握大的方向,保證整體會談的趨勢和美國的整體目標是一致的,而格里爾則負責落實細節,他有豐富的談判經驗,對於中國和美國之間貿易紛爭的細節,比如哪些領域有非關稅壁壘、中國關注的一些議題等,格里爾都極為熟悉,也會對這些問題進行非常細緻的溝通。
另外,中方也有相似的角色,比如副總理何立峰,以及作為貿易談判代表進行細節溝通的李成鋼。這次最可能達成的一個關鍵議題就是對於進一步推遲中美貿易談判的一些選項。
會後,中美雙方雖然未發聯合聲明,但都透露了一些信息。中方透露信息有限,美方則多一些。
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國際貿易談判代表李成鋼對媒體說,中美雙方就彼此的重要經貿關切進行了坦誠的溝通。根據雙方的共識,中美兩國將繼續推動美方已暫停的對等關稅24%的部分以及中方反制措施繼續如期展期。
特朗普透露,貝森特在會談第二天的電話通報比第一天更好,會談首日,貝森特感覺中美雙方「又回到了原來的局面」,但第二天,貝森特覺得「問題解決了」。
美方團隊說,是否延長8月12日到期的中美貿易休戰協議,或讓中國的關稅稅率再次飆升到三位數,將由特朗普決定。貝森特在會談後說,「還有一些技術細節需要解決」,但他淡化了特朗普拒絕延長關稅休戰協議的可能性,他形容會談非常有建設性,只是美方還沒有簽字。
格里爾補充說,再次延長90天也選項之一,但「是否延長停擺,將由他(特朗普)決定」。
目前來看,特朗普對中美談判進展還算滿意。他在星期三(7月30日)說,與中國的談判正在順利進行,他預計雙方將達成公平的貿易協議。
據路透社報道,特朗普在白宮向記者說:「我們與中國並肩前行。我們與中國合作得很好……我認為會進展順利。我們步調一致。我認為我們將與中國達成一項非常公平的協議。」
另外,貝森特也透露,本次討論基本上對稀土問題有所涉及,但是沒有討論美國對華芯片管制的問題。
這次在斯德哥爾摩結束的中美經貿會談,為觀察兩國經貿關係的微妙變化提供了一個窗口。會談結束後,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在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透露,這次在瑞典舉行的會談是在此前倫敦和日內瓦會談基礎上的進一步拓展。
從貝森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中美經貿對話的議題正在逐步深化。最初在日內瓦,雙方的討論聚焦於相對狹窄的稀土問題,到了6月的倫敦會談,話題範圍有所拓寬,而這次斯德哥爾摩會談則涉及了更為宏觀的經濟框架問題。
貝森特表示,中國正在進行「十五五」規劃的制定工作,因此他和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希望中方將中國經濟結構向消費型經濟體轉變的目標在下一個五年規劃中對外公開。
這一期待並非毫無根據。疫情結束後,中國的消費一直在緩慢復蘇中,提振消費也成為中國政府提振經濟的重要方向。從去年開始,中國政府發佈了大量國家補貼政策,鼓勵民眾購買家電、手機等電子產品,以期提振消費,降低對海外市場的依賴。與此同時,中國正面臨嚴重的產能過剩情況,各個廠商之間競爭極為激烈,利潤被大幅壓縮,以至於中國政府都提出要「反對內卷式競爭」,這一概念成為今年兩會後經濟政策的熱詞。
貝森特對於中國從生產性經濟體轉化為生產消費平衡的經濟體這種轉變,提出了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觀點。他認為,這種轉變可能需要外部衝擊才能夠帶來。為了說明這一點,他舉例提到自己1990年第一次到日本,1991年左右日本泡沫經濟破裂,直到2004年進行新一輪經濟改革,到2012年才開始實施安倍經濟學的刺激政策。
他認為,日本經濟進行的這一系列轉變,很大程度上與中國的崛起有關。對於日本經濟而言,中國是那個外部刺激因素,那麼中國經濟的結構轉變可能也需要一些外部刺激,關稅或許是其中一種。
然而,對於中國而言,在與美國的談判中始終保持著一個底線,即不能涉及對中國法律法規的修改,因為那將涉及對中國主權的侵犯。這一底線在七年前的中美貿易談判中就已經清晰呈現。當時,劉鶴將談判後的協議草案帶回北京後,草案中所有關於修改中國法律法規的內容都被刪除,使得中美雙方不得不重新回到談判桌上。
這種風格在今年4月下旬,路透社援引中國官員的話稱,美國給中國發出一封信,列出了特朗普希望北京採取的針對芬太尼的四項措施。信中指責中國對出口商的增值稅退稅政策補貼了芬太尼前體化學品的生產和外銷。這封信件被寄往中國外交部、商務部和公安部,要求中國在《人民日報》頭版公開報道打擊芬太尼前體化學物品的行動,並通過黨內渠道向黨員傳達同樣的信息,以及加強若干化學品的管控。
兩位熟悉中方反應的官員向路透社表示,尤其是前兩項要求被中方視為傲慢,認為美國在對其執政體系進行指手畫腳,這觸及了中國極為敏感的主權問題。
在這次會談後,貝森特特別提到,雙方在會談中並未討論中美元首會面的可能性。不過,近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發文稱,他有可能訪問中國。他還表示,此行只有在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發出邀請的情況下才會成行。
不過,特朗普的發言存在一些不一致的地方。美國有媒體評論,特朗普在向北京示好,但他本人辯解說,自己並非主動尋求與習近平在中國會面,而是在收到北京邀請後才會考慮訪華。他還透露,這樣的邀請已經發出,但中方並未明確回應是否真的向特朗普發出了訪華邀請。
外界普遍推測,有兩個契機可能成為特朗普與習近平會面的場合。一個是9月3日在北京舉行的二戰結束80週年紀念活動,屆時天安門廣場將有閱兵儀式;另一個則是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將於10月30日至11月1日舉行。按照中美談判延長的期限,11月初有可能達成一些貿易協議草案。
如果習近平與特朗普在此期間會面,這將意味著中美兩國領導人八年來的首次國事訪問。上一次國事訪問同樣是特朗普在2017年11月對中國進行,當時中方以超越一般規格的「國事訪問+」級別接待,甚至清空了故宮迎接他,以凸顯中方對他訪問的重視程度。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中美貿易戰爆發,雙邊關係急轉直下。此後,無論是特朗普剩餘的任期,還是拜登整個任期,雙方都未能實現國事訪問級別的互訪。所有的會面基本都是借助國際會議進行的。例如,2023年11月,特朗普訪問美國,出席在舊金山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APEC)會議,期間與拜登進行了雙邊會談。
在國家領導人的出訪中,通常分為國事訪問、正式訪問和工作訪問等幾種類型。其中,國事訪問是國家元首應他國元首邀請進行的訪問,接待規格最高。一般會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包括奏兩國國歌、檢閱儀仗隊、鳴放禮炮等。相比之下,工作訪問則更側重於解決具體問題,禮儀相對簡化,通常不會安排其他儀式性的活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2/08/2025 08:00AM
01/08/2025 05:00PM
01/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