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特朗普宣布對台徵收20%關稅 台灣業者為何表達憂慮

美國和台灣旗幟插在台灣地圖上

Getty Images
美國正式宣布與台灣達成貿易談判初步協議,對台灣輸美商品課徵20%的「對等關稅」。這一稅率從之前的32%下調了12%,但高於美日及美韓修正後的15%。

8月1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正式宣布與台灣達成貿易談判初步協議,對台灣輸美商品課徵20%的「對等關稅」。這一稅率從之前的32%下調了12%,但高於美日及美韓修正後的15%,引發在野黨批評及輿論質疑。

有分析指出,這顯示台灣在談判中成功爭取部分讓步,但仍面臨較高的關稅壓力。

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周五(8月1日)親上火線,上午偕同副總統蕭美琴等府院高層召開記者會。賴清德向民衆喊話,稱20%關稅雖非最佳結果,但已反映台灣談判團隊的努力。他還強調,20%是「暫時性稅率」,只要後續達成協議,可望再調降稅率。

然而,台灣在野黨抨擊暫時性關稅為20%,原因是「黑箱」談判且為重大挫敗。台北市長蔣萬安則批評20%的數字象徵政府失能及「黑箱」談判。對此,賴清德指出,台灣遵守國際經貿談判規範,與美方簽有保密協定,在未確定最終稅率之前,雙方不得公布談判細節,台灣亦不例外。談判正式結束後,日後必將向立法院報告有關國會的協議。

然而,在政治攻防之外,輿論更關心此關稅如何影響台灣經濟。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邱師儀在其個人網站表示,目前談到的20%對等關稅直接影響的是台灣中南部的傳統製造業,包括扣件(Fastener,緊固件)、機械、水五金(蓮蓬頭、水龍頭等)及工具機等。

邱教授指出,這些產業利潤通常為毛利三到四成,2024年傳統產業出口至中國最多,約佔三成;出口至美國次之,佔兩成三;出口至東盟(東協)十國位居第三,佔18%。「也就是說,20%的對等關稅一課下來,若無政府補貼,這些傳統產業根本無法賣到美國。否則只能加大對中國與東盟的出口以彌補損失。」

對此,台灣一位傳統產業業者劉先生向BBC中文憂心忡忡地表示,特朗普的關稅影響太大,尤其是非電子和半導體相關的產業。他向記者表示,台灣半導體擁有技術領先的優勢。

他說:「但像我們這種傳統產業,價格非常重要,毛利都在5%上下。現在關稅比日韓的15%還高,落在與東盟國家相同的20%區間,但我們傳統產業相較東盟的人力成本已無優勢,關稅再無優勢,真的是『戳勒等』(台語,意指全身發抖等待發落)。可想而知,客戶應該會馬上要求幫忙吸收關稅,要求降價。」

「你也知道最近台幣升值,利潤已被稀釋,再降價就很吃力。你不幫忙降價吸收,客戶可能就跑了。反正傳統產業的技術門檻不像電子半導體業那麼高,做的人多。」劉先生說。

經濟學者、台灣亞太商工總會執行長邱達生向台灣媒體表示,台灣拿到20%稅率「當然會覺得高於預期,但日本、韓國是以巨額投資、開放市場等承諾才換到15%關稅,代價相當高昂。」他認為,現階段20%僅是暫時性稅率,詳細談判條件尚不明朗,需待政府後續說明相關內容。

https://youtube.com/shorts/9Bf4HoE1yBA?si=fHMc2G53Y_hKSzBV

「美國市場太誘人了!」業者的心聲

面對關稅「黑天鵝」衝擊,台灣傳統產業業者何去何從成為輿論熱議話題。

根據台灣媒體《三立新聞網》報導,今日特朗普關稅數字「開獎」後,台灣中部的五金業者紛紛叫苦連天,憂慮後續談判若無稅率轉圜餘地,在美國的客戶將轉單。

例如在彰化,許多為國際知名品牌代工水龍頭(水喉)等廚浴產品的業者向媒體表示,其主要競爭對手為中國、韓國及東協國家,屬於「薄利多銷」的產業。如今,關稅從現行增至20%,韓國的稅率比台灣低5%,業者憂心將嚴重影響台灣的競爭優勢。他們期盼賴政府能盡力協商或調整營業稅等措施,以減輕營運成本壓力。

不過,財經學者、台灣南台科技大學助理教授朱岳中向BBC中文表示,他個人並不悲觀。他強調,台灣傳統產業的競爭對手是中國和東南亞國家,但台灣對美關稅並未高於這些國家。「實在無須擔心。今日台股工具機及機械概念股大漲,五金股也多半上漲,表現比大盤強勁,」他說。

朱岳中教授分析,歐洲市場其實更值得考慮。他表示,產業升級的戰略自2000年台灣加入世貿組織(WTO)後一波淘汰賽開始,「當年能存活下來的公司,體質都算不錯。」因此,現應開拓更廣闊的市場。

他指出,扣件、水五金及機械等產業的對手是中國及東協國家,而非日韓。歐洲市場對台灣並不排斥,「是台灣不夠用心,政府長期眼中只有美、日、中三個市場」。他認為,隨著台積電進軍德國設廠,其他產業或有機會藉此打開歐洲市場。

特朗普手持自己簽署的總統行政命令

Getty Images
目前美國政府透過關稅獲得了可觀的收入,而且並未有針對美國出口商的報復。截至目前,今年的關稅已為美國財政部帶來超過1,000億美元的收入,約佔聯邦總收入的5%,而過去通常僅為2%。

對此,劉先生則向BBC中文表示:「坦白說,我覺得歐盟的門檻可能比美國更高。歐盟法規很多,走得很前面,有時你要賣一個產品,得先付出一整套的測試文件費用,但他們的訂單量不如美國。誰能一次出一櫃一櫃的貨?或許其他產業有,但我的產業目前就只看到美國。」

「美國市場的數量太誘人了。」他說。

劉先生表示,他目前正努力與客戶溝通,也希望政府在下一階段談判出更低的稅率,其公司亦積極開發印度及東協市場。

國際關係學者、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葉耀元表示,雖然開放進口不會造成破壞性衝擊,但確實會使台灣產業面臨競爭,加上配套的貨幣政策(如台幣升值),最終導致企業利潤下降。但葉教授強調,只要下降幅度仍在可接受範圍內,問題就不會太大。他認為,這也是台灣針對每個產業與美國政府持續斡旋的原因。

  • 日本:初始稅率24%,協議前稅率25%,最終稅率15%
  • 韓國:初始稅率25%,協議前稅率25%, 最終稅率15%
  • 台灣:初始稅率32%,協議前稅率20%,最終稅率會是多少?
晶片

Getty Images
有學者表示,台灣半導體高階製程的競爭對手是韓國,但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比韓國更具競爭力,因此即使關稅較高,也不會因此失去優勢

半導體產業的挑戰

相較於傳統產業,台灣經濟的骨幹——高科技半導體產業——更受全球關注。特朗普掀起的關稅戰如何影響半導體,成為焦點議題。對此,台灣半導體業者、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周五向台灣媒體表示,20%的關稅宛如台灣抽到一隻「中下籤」,短期內確實為台灣產業帶來巨大壓力,但仍有「雨過天晴」的機會,「日韓的關稅從25%降至15%就是案例。」他說。

童子賢猜測,這一數字可能是華府施壓的結果,後續還需看如何談判取得最終稅率。

他還認為,台灣可能在汽車產業、美牛美豬等農產品進口,或美國製造投資及半導體技術讓步的程度未達白宮滿意,因此以20%關稅作為施壓起點。

財經學者朱岳中則向BBC中文表示,台灣半導體高階製程的競爭對手是韓國,但以台積電為首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比韓國更具競爭力,因此即使關稅較高,也不會因此失去優勢:「台積電不會因為多5%關稅,訂單就跑到三星。」

至於半導體成熟製程,台灣的對標是中國,「但台灣對美關稅稅率遠低於中國,且台灣成熟製程對美出口僅佔4%,影響微乎其微。」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向台灣媒體分析,隨著美國未來啟動半導體「232條款」的國安調查,後續可能面臨晶片關稅威脅,加上台灣業者轉向投資美國,恐將衝擊台灣出口及民間投資,導致無薪假與失業率上升,進一步影響家庭經濟與民間消費。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0OZ3gHkcWsk

關稅戰背後的地緣政治

事實上,特朗普對台20%關稅的宣布,既是台美經貿談判的階段性結果,也揭開了台灣經濟與區域政治的新挑戰。分析指出,這不僅考驗賴清德如何積極回應並推出產業支持計劃,更挑戰其施政能力及台灣經濟的韌性。

從國際區域政治角度看,特朗普的策略不僅旨在縮減貿易逆差,更試圖重塑全球供應鏈與地緣格局。台灣作為關鍵一環,夾在美中對壘中,如履薄冰。

美國聖湯瑪斯大學政治系講座教授葉耀元向BBC中文分析,台灣在尚未談妥條件前即取得20%的關稅優勢,相較於其他談判後關稅仍高於20%的國家,或在美國與中國競爭的國際環境下,美國仍希望與台灣建立更密切的關係。

然而,美國德州山姆休斯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在社交網站Meta上以「留校察看」形容台美談判,認為這不僅是一場稅率談判,「更是雙方對未來地緣戰略的對價協商」。翁教授表示,若將20%視為起始價,台灣現應將國安與經貿戰略價值包裝成最具說服力的籌碼,因為「對美國的川普政府,必須務實理解『少輸已是贏』,這絕非一場容易的談判」。

此外,在此敏感時刻,一位台灣涉外人士周五向台灣媒體《鏡傳媒》透露,台美磋商稅率期間,北京曾透過外交及經貿管道影響台美談判內容,因為「中方應不樂見台美協議比中美更快達成具體共識。」

該人士透露,台美談判過程中,台北確實接收到中方持續透過管道向美方關切與台灣的談判細節,「希望得知台灣具體願意提出的投資及合作方案。」該涉外人士稱,北京關切的目的是擔心台美經濟關係過於緊密,可能損及中國利益,因為北京不樂見台美經濟持續密切交流,更不願台灣在經濟上取得更高的獨立性。

未來,台灣能否透過技術升級、市場多元化與國際合作化解關稅壓力,將決定其在全球經濟中的定位與持續影響力。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