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六,新加坡一條繁忙的道路上出現了一個3公尺(10英尺)深的塌陷坑,一輛黑色馬自達汽車被吞沒。附近一處建築工地的一群工人立即採取行動。
他們從工地上抓起一條繩子,丟進塌陷坑,丟給了當時已經下車的女司機。
不到五分鐘,他們就把她拉到安全地帶了。
「我很害怕,但我心裡想的只有先救出這個女人,」建築工地領班蘇皮亞·皮查伊·烏代亞潘(Suppiah Pitchai Udaiyappan)後來告訴記者。
事故的影片迅速在社群媒體上瘋傳,許多人稱讚這些工人們是英雄。
烏代亞潘先生是「外籍勞工」——在新加坡,「外籍勞工」指的是117萬名從孟加拉、印度和緬甸等低收入國家來到這個富裕城市的勞工。
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從事的是新加坡人不願從事的低薪勞力密集工作。
這並非外籍勞工第一次在新加坡擔任急救人員,參與救人工作。今年4月,他們中的四人曾在一場火災後幫助救出被困在店屋的兒童。
他們最近的行動再次引發了關於新加坡低薪勞工權利、或根本缺乏權利的爭論。
新加坡快速成長的經濟建立在這些外籍勞工的脊背之上,他們佔該國外籍勞動力的近四分之三。他們中的許多人從事建築、造船和製造業等行業。
雖然新加坡沒有最低工資標準,但據倡導組織稱,這些工人的月收入僅為300新元(233美元;175英鎊),而且他們住在擁擠的宿舍裡,宿舍通常遠離居民區。
然而,他們經常遭受招聘機構及其雇主的虐待,包括過度勞累、無償勞動和惡劣的生活條件。這些問題都有據可查,但活動人士表示,這些外籍勞工的待遇在多年來幾乎沒有改變。
「今天,你們為他們歡呼。明天,你們又會把他們概括為騙子、撒謊者和骯髒的人,」社工蘇倫德·庫馬爾(Suraendher Kumarr)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回應天坑事件時寫道。
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工人宿舍淪為病毒滋生地,每天數百名工人的檢測結果呈陽性,他們的居住條件也因此暴露無遺。
這引發了公眾對工人宿舍條件的討論——幾十年來,倡導者們一直對此發出警告——當局隨後採取行動,改善了宿舍標準。
另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是使用平闆卡車運送這些工人,而這次天坑事件再次引發了人們的關注。
「外籍勞工很可能被放在卡車後部運輸,他們不辭辛勞地去救一位在車裡的新加坡人,這其中蘊含著一種令人心酸的詩意,」維權組織「工人成就可能」(Workers Make Possible)成員庫馬爾先生說道。
新加坡法律禁止人們乘坐此類卡車的貨艙——除非是醫療緊急情況。但如果他們受僱於卡車所有者,這種情況則是被允許的。
有時,多達12名工人被塞進一輛平闆卡車的後部,而且沒有係安全帶。對於許多也使用卡車運輸貨物的雇主來說,這是一種經濟的選擇。
但這導致了多起事故,其中一些事故甚至造成人員死亡。
2021年4月,兩名外籍工人乘坐的卡車撞上一輛靜止的平闆卡車,造成兩名外籍工人死亡,十幾人受傷。
2024年,類似事故造成至少四名工人死亡,400多人受傷。
長期以來,活動人士一直在遊說禁止這種交通方式,這個問題在議會討論中也常常出現,但現狀幾乎沒有任何改變。
新加坡政府一再表示,雖然政府一直鼓勵企業使用公車運送工人,但徹底禁止這種卡車對小型企業來說是不可行的。
一位高級政務部長在二月份對議會表示:「許多企業可能因此被迫關閉,導致本地和外國工人失業。」
「這也將導致(公共住房)、學校、醫院和(鐵路)線路等關鍵項目的延誤,並導致新加坡人的生活成本增加。」
活動人士批評當局僅出於經濟考量而剝奪工人的權利,並指出其他嚴重依賴移民工人的國家,比如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和巴林,已經禁止卡車運送人員。
庫馬爾先生建議,向外籍勞工徵收的稅款可以用來補貼其他交通方式,而不會將成本轉嫁給企業和消費者。
移民經濟人道主義組織是另一個倡導移民權利的組織,其高級研究員賈亞·阿尼爾·庫馬爾(Jaya Anil Kumar)表示,政府的言論依然注重「維持現狀,並賦予雇主過多的權力,讓他們無法掌控移民工人的生命和生計」。
禁止卡車運人只是倡議者呼籲的一系列改革之一,其他改革舉措還包括最低生活工資、加強吹哨人保護以及提供醫療補貼。
儘管這些工人為新加坡奉獻了數十年,但由於他們持有的工作證類型與外國專業人士和高階主管不同,他們無法在新加坡紮根。
無論他們在新加坡工作多久,他們都無法獲得永久居留權。例如,上週末指揮天坑救援行動的烏代亞潘先生已經在這裡工作了22年。
工作證持有者也需要政府批准才能與新加坡人結婚——這是活動人士多年來一直強調的另一個問題。
「立法改革進展緩慢,因為缺乏足夠的政治意願來實施有影響力的變革,」阿尼爾·庫馬爾女士說。
本週早些時候,當局向參與天坑救援的七名工人頒發了紀念幣,一位國務部長稱他們的行動是「移民工人如何幫助整個社會的一個非常好的例子」。
但許多人批評此舉只是象徵性的。
「無論多少次『感謝』他們的英雄事蹟,都不能成為剝削性經濟模式的藉口,這種模式每天都在壓迫他們,以維持我們在新加坡的生活,」庫馬爾先生說。
許多人在社群媒體上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認為這些人應該得到更多的認可。有些人呼籲給他們金錢獎勵,甚至永久居留權。
新加坡人力部在給BBC的聲明中表示,「鼓勵民眾建言獻策提出更多展示認可的方式」,但並未回應提出的具體建議。
該部發言人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他們每天展現的關愛和勇敢行為值得被認可和讚揚,這是我們社區的一部分。」
移民權利組織「雨衣」(Its Raining Raincoats)透過其募款活動籌集了7.2萬新元(55,840美元;41,790英鎊),這筆款項將平分給這七人。
「我們多次看到這些移民工人冒著生命危險,從危險的境地中救出許多公民,包括兒童,」在新加坡中部運營一個孟加拉國工人活動中心的AKM·穆赫辛(AKM Mohsin)說道。
「他們登上新聞頭條,被譽為人道主義工作的傑出典範,但他們自身的人性和人權卻在工作場所、交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不斷受到侵犯,」穆赫辛先生說。
然而,多年來,人們對移民工人問題的認識有所提高。
倡導團體和政府組織了一些活動,將工人和更廣泛的社區聯繫在一起。
例如,穆赫辛先生經營著一個供外籍勞工寫作、跳舞和演奏音樂的空間,新加坡人則幫忙翻譯和出版他們的作品,並經常為他們的表演提供觀眾。
但一些活動人士表示,新加坡大多數人仍將外籍勞工視為與當地社區格格不入、地位低落的族群。
許多人居住和工作在工業區,這些地區往往遠離城市的住宅區。
2008年,約1,400名居住在中上階級社區實龍崗花園的居民聯名請願,反對在他們家附近建造外來務工人員宿舍。
為了安撫他們,當局縮小了宿舍的面積,並為工人建造了一條通往宿舍的單獨道路。
「我們基本上把他們視為一個不同的群體。我們期望得到他們的服務,並相信這就是他們來這裡的原因,」倡導組織「流動工人也很重要」(Transient Workers Count Too) 的副總裁亞歷克斯·歐(Alex Au)說道。
「僕人應該向主人伸出援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2/08/2025 08:00AM
01/08/2025 05:00PM
01/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