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沉默螺旋」下的台灣大罷免,中間選民為何說不?

726大罷免首輪投票,全部24名國民黨立委保留席位

EPA
726大罷免首輪投票,全部24名國民黨立委保留席位

台灣「大罷免」首輪投票以25:0落幕,被視為綠營的重大挫敗。有本地媒體報導,執政民進黨決策核心曾在選前評估,至少有11席可望罷免成功,開票結果卻是全軍覆沒。

不少分析將這一現象歸因於「沉默螺旋」效應,許多反對罷免的選民在主流輿論壓力下噤聲,導致表面輿論脫離實際民意,最終產生出人意料的投票結果。

BBC中文接觸到不同縣市投下「不同意票」的選民,除了泛藍及中間選民,也不乏淺綠甚至是來自深綠背景的年輕人,他們都表示不認同大罷免潮的「無差別」性質,並稱「反中護台」訴求已走向民粹,在此氛圍下不敢表達意見,因此用選票表態。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向BBC中文分析,罷免方為了爭取曝光度和流量,過分操作仇恨情緒,而「同溫層」內的仇恨言論容易被合理化和放大,使中間選民反感,「『沉默螺旋』造成的氛圍,促使『沉默多數』想要採取行動回應」。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則指,罷免案的勝負關鍵是組織催票能力,這次民進黨「猶抱琵琶半遮面」退居二線,加上全面性罷免難以針對個別立委發動攻擊,散居各地的罷免團體只能以「抗中保台」作為最大公約數。

「但談理念,又缺乏統一發言窗口,發展論述便難以細緻化,感性渲染力無法外擴,不易說服中間選民。」

8月23日將舉行第二輪罷免投票,「沉默多數」選民的動向仍備受矚目。外界也關注,這批選民是否將影響2026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甚至2028年總統大選。

以下是BBC中文採訪到幾位「不同意票」選民的聲音。

新北工程師:不滿「綠粹」氛圍

7月25日反對罷免人士在台北舉行集會

Reuters
7月25日反對罷免人士在台北舉行集會

「我從來不表態,但大罷免後去做美甲,一問之下,竟然全場三個人全部都投不同意。」52歲的游女士對BBC中文說。

她住在新北市中和區,726那天一大早就去投票,認為「該表達的意見還是要表達」。

游女士在大企業任職資料工程師,與丈夫育有一女。她說自己是中間選民,2016、2020、2024年大選分別投給了國民黨朱立倫、韓國瑜和民眾黨柯文哲,立委票則投給民進黨人,「我的選擇不是跟隨特定政黨」。

她表示,不認同罷免制度淪為綠營試圖翻轉國會席次的政治工具,也反對把所有藍營立委都貼上「親共」標籤,「我更在意的是代議士們的表現,有沒有實際作為,而不是單純的藍綠之分」。

她形容,過去一年多台灣陷入「綠粹」——一種結合了民粹、激進和綠營特質的現象,不同意見就被貼標籤「不是正港台灣人」,這種氛圍讓她不安。

「為什麼這麼狹隘的二分法來分化國家?像我們這樣的中間選民,沒有一個安全的溝通管道,很多時候即使有意見,也只能選擇在投票的時候用選票來表達,因為這是匿名且不會直接引起衝突的方式。」

游女士強調,「反中護台」不是她這次罷免投票的關注重點。「選舉就是一個民意管道,它和反不反中、護不護台沒有絕對的關係。我把選舉看作是多元聲音的展現,而不是意識形態的對抗。」

深綠年輕人:我不是投票機器

726大罷免首輪投票後,支持罷免的群眾聚集看開票

AFP
726大罷免首輪投票後,支持罷免的群眾聚集看開票

25歲的台中選民逸豪出身深綠家庭,祖父母輩曾在白色恐怖時期遭國民黨迫害,以往選舉都投給民進黨,「絕對不會投藍」,但這次大罷免他選擇「不同意」。

他強調,「投不同意不等於投藍」,自己並不認同國民黨的「和中」立場,仍相信民進黨執政更能保衛台灣,「支持他們(民進黨)是因為意識形態,但他們不是每一件事情都對,我不是他們的投票機器,每個人都有獨立思考」。

他質疑大罷免的正當性,認為傅崐萁、王鴻薇等藍委政治立場明顯親中,「如果我在他們的選區也會投同意票」,但全面性針對國民黨立委並不公平。

「一方面是要尊重民意結果,不可以隨便推翻一年前的選舉結果。另一方面,我選區的立委在交通、教育等部分有在做事,有在服務選民,應該要給他機會。」

他法律系畢業,目前在司法系統任職公務員,身邊大部分朋友都支持罷免,他因此不敢表達「不同意」的立場。「我投票前有糾結過,但還是覺得要回到每個立委本身的言行,而且區域立委選舉不應該上綱上線到國家議題。」

他特別提到,民進黨總召柯建銘稱大罷免後將用《刑法》100條「伺候」國民黨立委,這番言論讓他感到震驚和諷刺,「極權的法條現在拿出來講」。

《刑法》100條涉及內亂和叛國罪,戒嚴時期國民黨政府以「叛亂意圖」打壓異議者,許多人被控「思想犯」,遭受監禁、迫害甚至死刑。該條文已於1991年廢除,在柯建銘言論引發質疑後,民進黨發言人吳崢澄清「民主不可能走回頭」。

對於未來的選舉,逸豪表示總統票還是看重國防外交路線,將繼續支持民進黨,立委票則傾向投給第三勢力「比如像以前的時代力量」,希望內政和民生議題能由在野黨強力監督。

新住民:被推向對立面

台北街頭的罷免宣傳海報

Reuters
台北街頭的罷免宣傳海報

36歲的語言老師紀先生在澳門出生成長,大學到台灣求學,2022年正式入籍。他這次在台北市文山選區投下不同意票。

他表示,投票前曾細讀《中華民國憲法》,認為罷免權本意在於汰換不適任民選議員,但這次罷免運動多以「抗中保台」、「愛台灣」為號召,並未聚焦於立委具體過失,「這顯示目的與手段不一致,是對罷免權的濫用,沒有正當性」。

紀先生2024年首次投票時,總統票投給民進黨、立委票投給民眾黨,「選賴清德是為了在戰爭時有個不投降的總統,但同時我希望在和平時期立法權能制衡行政權」。

對於罷團「投不同意就是親中」等論述,他認為是一種全社會的道德綁架,又指該陣營的網上言論「自說自話」,例如建立「推薦封鎖名單」封鎖不同意見者的帳號,「這樣當然不會看到他們把其他民眾推到對立面」。

他特別提到,今年2月台中氣爆事件造成一個澳門家庭多人死傷,有網上輿論馬上指控該家庭是「中共特務」,他曾發表個人見解反駁有關言論,卻遭網路公審,「自稱『青鳥』、台派的人繼續將想像當成證據,擴大指控香港人、澳門人在台灣就是特務」。他說這些不愉快經歷使他自我噤聲,近月再不敢表達任何政治意見。

紀先生強調,自己過去長期支持蔡英文,但認為現屆民進黨政府變質,「賴政府還有兩年半任期去證明自己」,他作為中間選民將繼續觀察各黨派的表現,決定未來選舉的投票選擇。

科技業者:更關心經濟議題

台灣選民投票

EPA

在新北市淡水選區投下了不同意票的35歲鍾小姐,受訪時也提到「人民要為自己投票結果負責」,質疑既然已經選了,為何要用另一種方式去否決結果。

「如果罷免是只有一個職位的那種,比如說總統或市長,那罷免合理。但你看看這次大罷免的結果,並沒有促進社會和諧或加速政策流動,只是浪費很多錢和社會資源。」

在外商科技企業工作的鍾小姐來自本省人家庭,她表示自己「不是政治狂熱份子」,儘管向來較傾向投藍,但認為投「不同意」不等於支持親中,更多的是「不爽罷免這個活動」,又指當前台灣最大的危機是經濟問題,非常擔憂房價、利率、通膨、關稅等議題。

對於「抗中保台」口號或「藍委賣台」指控,她認為「都是台面上的表現,台面下有多少藍藍綠綠的根本『好朋友打麻將』」,認為藍綠鬥爭讓人民厭倦,「不管民進黨或國民黨,到底他們玩夠了沒?可以認真做事了嗎?」

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在投票前曾稱「不去罷免就不是台灣人」,鍾小姐表示無法接受這類言論,「他在我心中已不是政治人物」。

中華民國派:「雜質說」最扣分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逃過罷免

Reuters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逃過罷免

台中選民黃聖文自認是「中華民國派」——反對共產黨和兩岸統一,但支持民間交流以緩和對立。讓25歲的他感到「最扣分」的是總統賴清德「雜質說」,認為他身為國家元首「排除異己」的心態很危險。

賴清德6月24日在「團結國家十講」第二講脫稿稱,民主需經歷多次選舉與罷免「打掉雜質」,該言論引發巨大爭議。

黃聖文從事工業安全管理工作,是同齡層中少數曾在網路表態「不同意」立場的人。「去年開始的青鳥行動,我都尊重,因為這是他們的權利,但大罷免是全面否定我們選舉出來的結果,我不能接受。」

黃聖文表示他在2020年首次投票時因「沒有選擇」而投給國民黨韓國瑜,2024年則投給「相對中間但又尊重中華民國」的民眾黨柯文哲。

儘管如此,他說肯定民進黨多年來推動民主、公民價值、同志平權等,認同前任總統蔡英文的整體施政路線,認為她在兩岸立場的表態以及對台灣社會的不同聲音,都相對溫和包容,「但賴清德上任、派系不同了,就越來越鷹派」。

黃聖文並不同意「反罷免就是親中」的論述,對於綠營貼標籤和「獵物」的行為感到不滿,又指南韓總統李在明也被視為較「親中」,「但難道他就要把國家賣給中國了嗎?不能這麼非黑即白」。

他表示,很高興「726」投票結果顯示大部分選民是理性的,而對於未來的選舉,他說自己從「白」轉回「藍」,希望集中力量實現政黨輪替。

南部人:「朝小野大」更需政治智慧

過去一年多,朝野在立法院多次發生衝突

AFP
過去一年多,朝野在立法院多次發生衝突

對於39歲的新北市汐止區選民阮先生而言,大罷免沒有投「同意」的選項,只有「投與不投」的選項。「我早就不認同這場運動,投票日當天很怕會變成不是我理想的結果,所以就去投票了。」

他在職業球隊擔任行政人員,本身是南部嘉義人,三、四年前結婚後搬到北部,與妻子育有兩名女兒。他形容自己的政治立場是「中間偏白」,過去三屆總統選舉投給民進黨蔡英文和民眾黨柯文哲,這次是「沉默的那一群」,從未在社群媒體或是親友面前表態。

他認為投「不同意」不代表「親中」,他反對中共對台灣不友善的行為,不過現行「反中護台」的大旗幟限於不究道理的意識形態,他難以認同。

「是反中共政權還是反中國這個國家?反中就等於護台嗎?應該先看看怎麼做對台灣人民整體福祉是好的才對吧,推動福國利民的法案才等於護台。」

阮先生說賴清德政府上任後,並沒有與在野黨會談溝通,立法院攻防和大罷免更是讓他反感。「朝小野大需要更多政治智慧和精緻的政治手段治理國家,但目前的領導人尚未展現出這種能力。」

罷免投票後,他在思考下一屆縣市長和總統選舉要選誰,指如果賴清德未來三年調整做法或綠營換人,能擺脫「藍綠白對決」的政治現實,他不排斥再投給綠營候選人。

但他同時說,經過這次罷免的公民權洗禮,意識到政治人物做決定時,「即便位階多高,終究會受到背後政黨很大程度的影響,其中又包括了黨內不同派系的利益分配」,這會是他日後決定支持誰的因素之一。

「823」第二輪投票有變數嗎?

台灣賴清德

Reuters

「726」第一輪罷免投票後,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都要求賴清德道歉,民進黨內也掀起檢討聲浪。

該黨立委王世堅公開要求停止推動「823」第二輪罷免,呼籲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知所進退,甚至送上衛生紙給柯「擦屁股」。

賴清德日前出席民進黨中常會時,僅對公民團體與支持者致歉,仍強調「823」將全力投入與公民同行「走完最後一哩路」。柯建銘也稱不可能要罷團收回撤案,強調第二輪罷免「退無可退」。

學者翁履中表示,目前全台灣都感受到關稅的挑戰,如果還是只有政治,恐怕執政黨會進一步失去民心,「如何找到下台階?誰能出面調停?或許民進黨內具有份量的人有行動,才可能剎車」。

宋文笛則指出,民進黨的處境非常尷尬,該黨對「726」大罷免保持距離,也就沒有立場對「823」下指導棋或叫停,現在只有「按兵不動」或「加碼參與」兩個選項。

「綠營若是按兵不動,則徒增民團被拋棄的孤兒感,日後2026和2028,部分支持者或許拒絕投票。相反,綠營若是加碼參與823罷免,無論成敗,至少能夠修補與民團和支持者患難與共的感情聯繫。」

8月23日將面臨罷免投票的七名國民黨立委,分別是新北市羅明才、新竹市林思銘、台中市顏寬恒、楊瓊瓔、江啟臣、南投縣馬文君、游顥。有分析指綠營重點鎖定的「指標級人物」是江啟臣,他是立法院副院長,也是潛在台中市長選將。

「823」同一天,也將舉行「重啟核三」公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