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員已展開一項任務,旨在拯救被認為是世界上其中一種最美麗的蝸牛,並揭示其生物奧秘。
瀕危的彩條蝸牛(Polymita)正逐漸從古巴東部的原生森林棲息地消失。牠們擁有鮮豔、色彩斑斕且圖案華麗的殼。
不幸的是,這種蝸牛殼深受收藏家喜愛,保育專家指出,蝸牛殼的貿易正使牠們面臨滅絕危機。
古巴的生物學家與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的專家現已聯手,目標是拯救已知的六個彩條蝸牛物種。
其中最瀕危的是硫彩樹蝸牛(Polymita sulphurosa),其殼呈萊姆綠色,螺旋處有藍色火焰狀圖案,並帶有鮮橙色與黃色條紋。
但所有彩條蝸牛物種都擁有引人注目的鮮豔色彩,這本身就是一個演化上的謎團。
「我之所以對這些蝸牛感興趣,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牠們太美了。」諾丁漢大學的演化遺傳學家暨軟體動物專家安格斯·戴維森教授(Prof Angus Davison)解釋道。
他指出,諷刺的是,正是這份美麗使牠們面臨威脅。
「牠們的美吸引了那些收集和交易蝸牛殼的人。所以,對我這樣的科學家而言,牠們之所以特別和有趣的原因,不幸地也是牠們瀕危的原因。」
與戴維森教授一同在網路搜尋時,我們發現有多個平台上,英國的賣家正在販售彩條蝸牛的殼。其中一個網站上,一組七個蝸牛殼的收藏品標價為160英鎊。
「對某些物種而言,我們知道牠們真的非常瀕危。所以只要有人在古巴收集並販售牠們,就可能導致某些物種滅絕。」
蝸牛殼被當作裝飾品買賣,但每一個空殼曾都是活生生的動物。
儘管國際間有保護彩條蝸牛的規定,但執行起來困難重重。根據《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經許可將蝸牛或其殼從古巴帶出是違法的。但在其他地方販售這些殼卻是合法的。
戴維森教授表示,隨著氣候變遷和森林消失等壓力影響古巴的自然棲息地,「你很容易想像,只要有人收集蝸牛殼,就可能讓某個族群走向局部滅絕。」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戴維森教授正與古巴聖地牙哥東方大學(Universidad de Oriente, Santiago de Cuba)的保育生物學家伯納多·雷耶斯-圖爾教授(Prof Bernardo Reyes-Tur)密切合作。
這項國際合作計劃的目標是更深入了解蝸牛的演化過程,並提供有助於保育的資訊。
雷耶斯-圖爾教授的工作或許是最具挑戰性的:在電力不穩、氣候炎熱的環境下,他將彩條蝸牛帶入自家進行人工繁殖。
「牠們目前還沒繁殖,但狀況不錯,」他在視訊通話中告訴我們。
「不過真的很困難——我們經常停電。」
與此同時,在設備完善的諾丁漢大學實驗室中,基因研究正在進行。
在這裡,戴維森教授和他的團隊能將蝸牛組織樣本儲存在低溫冷凍庫中保存。他們利用這些材料解讀蝸牛的基因組——這是一套生物密碼,決定每隻蝸牛的獨特特徵。
研究團隊希望透過這些資訊確認蝸牛的物種數量、彼此間的關係,以及哪些基因密碼賦予牠們獨特且絢麗的色彩圖案。
他們希望在這些色彩斑斕的生物因買賣而走向滅絕之前,揭示出牠們的生物奧秘。
「東古巴是這些蝸牛唯一的棲息地,」戴維森教授告訴BBC記者。
「那裡有真正的專家——那些了解、熱愛並研究這些蝸牛的人就生活和工作在那裡。」
「我們希望能利用我們掌握的基因資訊,為牠們的保育工作做出貢獻。」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6/08/2025 05:00PM
06/08/2025 05:00PM
06/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