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誘拐、校園偷拍、迷姦,甚至是將異物塞入女性私密處……
被稱為「台版N號房」的「創意私房」案件,曝光20萬部非法性影像,受害者超過4000人,年紀小至小學生,遍及台灣、中國大陸、港澳及馬來西亞等地。犯罪者來自台灣各行各業,包括知名主持人黃子佼。
這些獲罪來到社工輔導教室裡的犯罪者,卻沒有如外界想像中的「變態」和不服從,反而表現得像日常生活中任何一個「普通人」。
「他們坐在教室最前排,就像班級裡的好學生,可是在網路,卻呈現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與人格。」社工督導丁映君告訴BBC中文。
六年來,丁映君接觸超過600名兒少性影像犯罪者,他們頂多35歲,有的甚至剛成年,一臉稚嫩,說話時無法對著她的眼睛。他們表現恭敬、也有同理能力,多數人卻從未想過這些犯行會造成對方痛苦——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一場網路遊戲。
「女性被物化為『獵物』,參與者的同理心在網路被抑制,專注在征服,抓到、偷到、得到、打到目標。」
今年七月底,台中地檢署起訴多名「創意私房」重要幹部以及販售者。這已是台灣檢調第四度偵辦「創意私房」,去年其發動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兒少性剝削搜查,查獲包含「創意私房」在內數個網路社群近400名性影像犯嫌。
當他們被拉回到現實世界,不少年輕男性坦言「不知道自己怎麼會走到這裡」。這也讓社工和檢察機關不禁問:該如何防止下一個加害者「成魔」?
數位性別暴力犯罪是台灣社會當前嚴峻議題。根據台灣衛生福利部統計,台灣有近六成民眾曾遭遇過數位性暴力,其中有一成民眾曾遭遇偷拍、誘拍、性影像遭散布等性影像暴力。
台灣最大的非法性影像網站「創意私房」案件震驚全社會,2024年檢方一次性查獲超過116名「創意私房」成員,包含多名重要幹部。
台中地檢署承辦檢察官陳祥薇向BBC中文表示,該案多數犯嫌清楚分別現實生活與網路行為,他們有份正常工作、沒有犯罪前科,職業分別為科技業工程師、服務業人員、老師、公務員、軍人,甚至還有基層警察。
去年偵辦期間,陳祥薇經歷兩名犯嫌畏罪自殺,其中一人是教職,在其領域有一定名望,難以承受犯行被揭發。「也有人從頭到尾都認罪,態度配合,但在網路真的非常壞,會叫受害者去死。」
這些平日看似「無害」的人,犯下的嚴重罪行包括以性誘拐、詐騙、網路約會、性交易等方式拍攝取得受害者的性影像,及以迷藥性侵女性、脅迫女性女童學狗爬、拿針刺穿身體、異物塞入私密處等。
在第一線協助政府實施輔道教育的社工丁映君,這幾年都試圖了解這些犯罪者的動機、進行矯治並預防犯罪,「犯罪有受害人、有加害者,他們像拼圖的不同塊,要拼全才能看到事情的全貌」。
她告訴BBC中文,自己原預設會見到不服從、態度惡劣的「變態」犯罪者,而非這些坐在教室最前排、顯得不安的年輕男人,「我很訝異,也產生了好奇,他們就像我們身邊任何的普通人。」
丁映君指出,其學員背景多元,不少擁有高學歷,而且都偏年輕,「樣態令人擔憂」。
「網路」為犯罪者打造了另一個世界。
台北地檢署檢察官林岫聰告訴BBC中文,這些現實生活中互不認識的男性,在網路形成「共享價值觀跟規則的社群」,藉此緊密、隱密運作多年。
這些社群擁有龐大參與者——「創意私房」付費會員估有5000多人,Telegram或臉書上的群組跟社團則動輒有四、五萬名以上的成員。
丁映君觀察,如今強調「網路社群」運作的性影像犯罪使其與過往案件有所不同,產生「遊戲化」的特質。
在這些網路空間,成員間有著高互動性,販售和散佈非法女性性影像的貼文或訊息底下,他們彼此留言、分享、呼朋引伴;某些群組的散佈者甚至會「預告」即將發布的女性身份,讓成員肉搜窺探,並鼓勵參與拍攝,或「點菜」想看的類型或特定女性。
「討論哪一個人漂亮、身材好,或很難搞、照片很難拿到,大家就來獵取,看誰可以抓到,誰就是贏家。就像打電玩,他們在主導這個遊戲。」
有犯罪者自陳,其透過網路交友、恐嚇女性拍攝裸照,其隨機下手帶來的刺激,跟如「破關」般的成就感,讓他樂此不疲,「他認為很輕易能成功,不上鉤就換下一個對象,可以不斷玩下去。」
實際接觸學員時,丁映君發覺他們表現恭敬、也有同理能力,與網路行為有巨大落差;多數犯罪者更都曾告訴她,他們從未想過這些犯行會造成對方痛苦。
丁映君分析,在這些網路社群,女性已被物化為「獵物」,參與者「不需要同理心」,只需專注在征服——「抓到、偷到、得到、打到」目標,其行為展現心理學上的「網路去抑制效應」,由於匿名性、感覺不到對方的真實存在,遂表現出比現實生活更具攻擊性的行為,形成「以父權為底的遊戲」。
她也指出,這些社群還流行「抓內鬼」(指將影像外流者),透過這個「遊戲規則」,他們建立認同、辨識「同伴」,還具有高娛樂性。
分析這些犯罪行為背後動機,多名專家都指出,性影像犯罪案件類型多元,有人單純為金錢利益,也有情感糾紛、將性影像作為武器報復者,但深層原因仍來自台灣社會的父權結構與厭女文化。
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教授王珮玲向BBC中文表示,「創意私房」和相關性影像犯罪者通常有「厭女」傾向,他們自卑,在現實生活無法靠外表或社經地位獲取愛情或性,對女性有著「無名的怨恨」。
王珮玲長期關注性影像暴力,近期與團隊訪談近20名已入監服刑的性影像犯罪者,其中也包含兩名「創意私房」成員,探析其犯案動機與目的。
「創意私房」最受歡迎的「商品」,就是以網美為主角的影片。這些犯罪者以應徵模特兒工作、網路聊天等詐騙手法,取得其性影像。
王珮玲說,多名受訪者自陳,在獵騙這些有名氣、形象良好女性的過程中,他們感受到平常無法體會的「權力」與「控制感」,除了性快感,還同時得到成就和心理滿足。
她其中一名受訪者是「創意私房」知名販售者,專門偷拍名校女學生如廁,其除了在校園隨機拍攝,更會選定受害人,追蹤其行程、尾隨其進入廁所拍攝。
該犯罪者只拍攝「成功又進取」的年輕女性,影片重點不在受害者的外貌身材,而是藉由拍攝其私密處,「窺視了對方的秘密」,「他平常不可能接觸到這些女性,可是現在卻能掌握對方隱私,而且只要他想,就能羞辱並毀掉對方。」
遭受偷拍或誘拍性影像的經歷,使這些女性產生難以平復的創傷——她們無權決定自己的身體被誰觀看,失去發聲的「資格」。
多名「創意私房」受害者曾告訴媒體,其私密影像被反覆販售及傳布,使生活受嚴重影響,包含遭網路霸凌羞辱、被跟蹤騷擾,成為二次犯罪目標等。為了停止傷害,有人休學、辭職,或整形以不被辨識為影片主角,不少女性甚至嘗試自殺結束一切。
檢察官陳祥薇去年大規模搜索「創意私房」,她發現事態比想像更為嚴峻,不少犯罪者起初僅購買、觀看影片,但在這「圈子」待了太久,不只更加沈迷,也對犯罪習以為常,進展至更嚴重犯行。
陳祥薇說,偵訊時不少人向她坦言行為錯誤,卻都說自己「停止不了」——有些人從觀看合法的成人色情內容開始,逐漸尋求更刺激、更禁忌的內容;也有人意識到行為會帶來負面後果,仍然繼續進行,更有人「看久了就想試試看」,遂行偷拍及誘拍女性。
學者王珮玲訪談的犯罪者,有些人也非一開始就販售非法性影像,其中一人從小學就有偷窺和偷拍癖好,原本只是個人興趣收藏,參與社群卻強化了他的犯行。
「他覺得自己拍得這麼好,要向外炫耀,這些影像已不只是物化或性化女性,已經成為一種『社會資本』,」她指出,有名氣或高社經地位女性的性私密影像,是「創意私房」的「稀有資源」,成為他們彰顯「能力」、提升地位的工具,「他最後真的成為了成員口中的『台灣第一』」。
這些社群中,偷拍和誘拍者被稱為「大大」,意旨「大神」,享有特殊尊崇。
有人向王珮玲坦承,自己活得平凡,只是一般打工族、情感也缺乏慰藉,吸引女性、讓對方一步步掉入陷阱很有「成就感」,推崇跟聲望也給他莫大肯定,「他們不一定很失敗,就是很普通、不起眼的人,但在創意私房中名聲響亮」。
王珮玲觀察,這些誘惑跟獎勵「就像無底洞」,讓他們沈迷其中,「他們白天有正常工作,但每當晚上到家,有壓力、心情不好或寂寞的時候,手機就拿起來滑,心神投進去後,那個晚上就不寂寞了。」
還有受訪者幾乎「成癮」,每天下班後要滑七、八個小時的交友軟體,有時為了發展關係,有時為了騙取照片,「自己也搞不清楚真正目的,就是空虛,閒下來也不知道要做什麼。」
社工丁映君認為,這也是他們難以放下的「權力」滋味,她所輔導的年輕男性多不善與人交際,生活不如其意、有所匱乏,「他們對現實生活感到痛苦,孤單、寂寞、冷,工作或任何原因要聽命於人熬日子,這裡才是他們的『真實』,才有快樂跟成就。」
曾有學員告訴她,獲取對方性影像讓女同學對其言聽計從,「要她做什麼就做什麼」。
也有學員成長於台灣傳統家庭,父系長輩無法接受其罹患精神疾病,認為其不夠陽剛、有男子氣概,而被排斥跟壓抑,「他說拍攝女性裸體,就是向父親證明自己『像個男人』,展現力量。」
2024年中,台中地檢署啟動與刑事局、各縣市刑事警察大隊啟動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兒少性剝削搜查,查獲包含「創意私房」在內數個社群近400名性影像犯嫌。期間台灣數位發展部也依法封鎖「創意私房」網域。
檢察官陳祥薇對96名購買持有「創意私房」非法兒少性影像的人提起緩起訴,日前更依《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及《組織犯罪防制條例》起訴3名「創意私房」核心幹部,及2名提供販售其偷拍性影像的犯嫌。
陳祥薇表示,當時購買兒少影像尚未提高刑度,但光是將他們逮補到案,就能及時「將他們拉出來」,防範其持續深陷、衍生更嚴重犯行,同時也能「給這個圈子恐慌感」,遏阻性影像持續散佈,產生警示作用。
林岫聰曾於2021年逮補多名「創意私房」幹部,對其運作十分了解。他指出,這群犯罪者最早期以破解「無名小站」網美相簿起家,「一開始是好奇刺激、滿足性慾」,但漸漸有了野心、企圖長遠發展,「創意私房」自2012年成立,「經營就像一間公司」。
其當時調查發現,「創意私房」收益超過新台幣3,000萬元。
林岫聰解釋,「創意私房」犯罪者透過緊密合作、創造收益,主要分為三種類型:
目前「創意私房」已停止營運,但由於該網站網域架設在海外,台灣檢調仍未查獲「創意私房」的管理者「老馬」,相關調查仍在進行。
時任刑事局科技犯罪防制中心主任林建隆告訴BBC中文,「創意私房」有關的兒少性犯罪需要更多跨國合作跟司法互助,「這類犯罪不會消失」,如今犯罪者可能會更加小心,移到難以監管的Telegram或暗網,「但我們還是要加強嚇阻力道,減少其犯罪次數跟人數,告訴他們我們還是有辦法抓到你。」
學者王珮玲也表示,嚴格執法能有效打擊這類犯罪,「以前他們以為沒人知道、警察不會來」,唯有犯罪行為曝光,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外控力量才有機會介入,犯罪者也能在面對司法裁罰後,透過矯治及相關教育輔導,面對自己的錯誤行為。
她訪談的犯罪者中,就有回歸正常生活者,其與警方保持聯繫,「家人也都知道他都在房間裡做什麼了」,對方告訴她不會再犯相同錯誤,如今轉向經營合法的成人色情平台,清楚明白法律界線「不應跨過」。
台灣政府為全面性應對數位性別暴力問題,修訂《中華民國刑法》、《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以及《犯罪被害人權益保障法》這四部法律,於2023年正式施行,將性影像犯罪者系統性納入司法及社政體系中。
2024年,台灣有360件經判決確定的數位性別暴力案件,其中違反未經他人同意無故攝錄其性影像罪,占76.2%;台灣衛生福利部數據顯示,2024年共有281人《兒童與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接受輔導教育。
在輔導前線的社工丁映君認為,台灣社會必須更積極面對性影像犯罪的問題,這些犯罪者經過司法處罰,終需「回歸社會」,了解其動機目的、進行矯治並預防犯罪,是整體社會的責任。
她指出,台灣政府對性影像犯罪者的教育輔導制度仍須強化,目前由地方政府委外社福團體執行的輔導教育,僅列出講解法律、情感教育、訓練同理心等要點,由承辦人自行規劃課程,欠缺完善且統一的教材。
目前台灣政府對於性影像犯罪者的處遇方式也並不一致。針對偷拍兒少的犯罪者,得以《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施以輔導教育,但若其拍攝對象是成人,因為不是《性侵害防治法》規範的重罪,便沒有任何處遇方案。
檢察官陳祥薇指出,台灣針對成年人下手的偷拍犯罪相當嚴重,是「創意私房」最大宗的犯罪類型,其中也不乏疑似「成癮」而需要接受治療者,她認為應嘗試與醫療院所配合,評估這類犯罪者是否需要醫療介入及後續追蹤查訪。
檢察官林岫聰也指出,其過去起訴的「創意私房」知名偷拍犯,就曾在法院審理期間再度犯案,「我個人認為他需要醫療協助,」多數偷拍犯的情況,並非施以裁罰或監禁就能解決,「關完回到危險環境中,他有沒有辦法克制慾望?」
丁映君強調,從「加害者」端著手,才是積極預防犯罪的方式,隨著犯罪者年輕化,已衍生更難以忽視的社會問題,台灣涉及性影像犯罪的少年犯正在增加。
「我們不能只叫受害者小心,而是要教育他們不要成為加害人。」
她解釋,這些年在輔導現場,不少年輕男性告訴她,「不知道自己走麼會走到這裡」,在他們犯下嚴重罪行前,身旁沒有能傾聽他們、與其聊聊內心的對象,台灣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於前期預防,包含情感教育、性平教育及相關師資培訓。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7/08/2025 05:00PM
07/08/2025 05:00PM
07/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