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第二任期開始後不久,印度總理莫迪成為首批訪問華盛頓的世界領袖。
兩人當時互稱「好朋友」,並共同設定了到2030年將雙邊貿易額提升至5,000億美元的宏偉目標。
然而不到半年,雙邊關係似乎跌至谷底。
特朗普已對印度進口商品徵收總計50%的關稅,並威脅將因印度是金磚國家(Brics)成員而再加徵10%關稅。金磚國家由中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創立。
他最初對印度商品徵收25%關稅,但在週三又宣布加徵25%,作為對印度購買俄羅斯石油的懲罰。印度政府對此回應稱,這一舉措「不公平、無理且不合理」。
就在上週,特朗普更形容,印度經濟「死亡」。
這標誌著兩國關係出現驚人逆轉——過去二十年來,雙邊關係在歷屆政府的努力、兩黨支持及全球議題上的共識推動下不斷深化。
近幾週,華盛頓與德里之間還釋放出即將達成貿易協議的積極信號,但如今這一前景看來愈發渺茫。
問題出在哪裡?一連串的誤判、作秀、地緣政治與國內政治壓力似乎導致談判破裂。
至今,印度對特朗普的連番抨擊仍保持克制,寄望透過外交手段最終促成協議。但在特朗普的白宮那邊,卻未必會這麼肯定。
他還在多個印度視為「紅線」的議題上發表評論,其中最具爭議的是他多次將印度與其宿敵巴基斯坦相提並論。
這位美國總統在印巴爆發激烈衝突後數週,接待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阿西姆·穆尼爾(Asim Munir)。
他還與巴基斯坦簽署貿易協議,只征收19%的優惠關稅,還達成開發巴國石油儲備的協議。他甚至表示,未來某天巴基斯坦可能會向印度出售石油。
另一令新德里持續不滿的因素,是特朗普多次聲稱美國在印巴之間促成停火。
印度視克什米爾爭議為內政,歷來拒絕第三方介入。大多數世界領袖,包括特朗普在首任期內,都尊重印度的立場。
但如今情況已變,儘管莫迪在國會明言「沒有任何國家介入停火」,特朗普仍堅持其說法。
莫迪雖未點名特朗普或美國,但國內要求他「不向白宮低頭」的政治壓力正在升高。
南亞問題分析師邁克爾· 庫格爾曼(Michael Kugelman)指出,「這一切發生在美國與伊斯蘭堡高層密集互動、且正值印巴衝突之後,新德里及印度民眾對此格外憤怒。這加深了部分印度人對美國是否真正值得信賴夥伴的疑慮。」
他補充,印度的憤怒部分可能源自冷戰時期的歷史包袱,但「這次是因為當下的事態而加劇」。
莫迪政府以民族主義議題為基礎,其支持者可能期待對美方強硬回應。
這使新德里陷入兩難:既想達成協議,又不願被視為屈服於特朗普壓力。
目前印度似乎正逐步放棄克制。在回應美方對其購買俄油的批評時,印度誓言將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以維護「國家利益與經濟安全」。
那麼,為何曾讚揚印度、享受其款待的特朗普,如今對這個盟友展開猛烈抨擊?
部分分析人士認為,特朗普的侮辱言論是一種施壓策略,以達成他認為對美國有利的協議。
印度前外交官、現為金達爾全球大學教授吉騰德拉·納特·米斯拉(Jitendra Nath Misra)表示:「特朗普是地產大亨,也是強硬談判者。他的風格或許不具外交禮儀,但追求的卻是外交成果。所以我認為他的做法是談判策略的一部分。」
一名印度政府消息人士透露,新德里已向華府作出多項讓步,包括對工業品免關稅、分階段降低汽車與酒類關稅,並簽署協議允許馬斯克(Elon Musk)的Starlink在印度營運。
但美方仍要求進入印度農業與乳製品市場,以縮小其對印度高達450億美元的貿易逆差。
然而,這些領域對莫迪或任何一名印度總理而言,是不可觸碰的紅線。農業及相關產業佔印度就業人口逾45%,歷屆政府均強力保護農民。
庫格爾曼指出,對印度來說屈服於華盛頓的要求不是一個選項。「印度首先必須安撫國內民意,明確表態不會屈服,這對國內政治至關重要。」
他認為,特朗普要求印度停止進口俄羅斯石油,更多是出於對俄羅斯總統普京日益加深的不滿。
「我們看到特朗普正加大施壓,試圖切斷俄羅斯與主要石油買家的聯繫,藉懲罰與莫斯科做生意的國家來達成目的。」
但印度無法一夜之間停止從俄羅斯進口石油。
根據國際能源署(IEA),印度已是全球第三大原油消費國,預計到2030年將超越中國,成為最大消費國,因中產階級快速擴張,能源需求持續上升。
目前俄羅斯佔印度石油進口總量逾30%,而較在2021至2022年間僅不到1%大幅增加。
西方輿論多認為,印度此舉間接資助俄羅斯戰爭。但新德里否認,強調以折扣價購買俄油是為保障數以百萬計民眾的能源安全。
此外,印度視俄羅斯為「全天候盟友」,莫斯科在歷次危機中曾多次援助新德里,至今仍獲廣泛印度民眾支持。
根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俄羅斯在印度武器進口中的佔比已從2016至2020年的55%降至2020至2025年的36%,但仍是印度的最大武器供應商。
這一變化主要因印度推動國產軍備,並增加自美國、法國與以色列的採購。
然而,俄羅斯在印度防務戰略中的地位仍舉足輕重,西方過去對此心知肚明並未挑戰——直到特朗普打破既有規則。
到目前為止,印度在外交上走鋼索也算成功,維持與俄羅斯的深厚關係,同時並未惹來西方關注。
美國長期視印度為抗衡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張的關鍵力量,這也促成了華府對新德里的跨黨派支持。
莫斯科雖偶有保留,但對印度與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建立密切關係並未作出強烈反應。
然而,特朗普如今打破了這一平衡。新德里的回應將決定印美關係的未來走向。
印度目前的回應雖然克制,但並非完全退讓。印度在聲明中指出,美方曾鼓勵其持續購買俄羅斯石油,以維持全球能源市場穩定;並批評美方針對印度不公,因歐盟仍在購買俄羅斯的能源、化肥、礦產與化工產品。
儘管局勢緊張,分析人士認為並非全盤皆輸。印美在太空科技、資訊科技、教育與國防等領域合作密切,難以一夕間瓦解。
許多印度大型IT企業在美國有重大投資,而矽谷多家科技巨頭也在印度設有業務。
印度前外交官米斯拉指出,「印美關係的基本面並不薄弱。矛盾的是,就在特朗普宣布25%關稅與未明懲罰措施當天,印度火箭將一枚雙方共同研發的衛星送入太空,展現戰略合作。」
接下來印度如何回應特朗普的尖銳言論,備受關注。
庫格爾曼表示:「特朗普在外交政策上毫無歉意地展現其交易性與商業導向,對印度這樣的親密夥伴也不惜使用可能疏遠對方的強硬手段。」
但他也補充,印美關係過去二十年來累積了大量信任:「失去的或許能重新找回,但鑑於目前的困境,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8/08/2025 11:00AM
08/08/2025 11:00AM
08/08/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