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八炯」納粹言行爭議:台灣政治圈為何頻觸國際紅線?

台灣網紅「八炯」Facebook頭像,他身穿黑色汗衫(BBC中文圖片)

BBC News Chinese
「八炯」溫子渝在自己的影片頻道為曾發表納粹相關言論公開道歉

台灣綠營發動的「大罷免」失利後,反共網紅「八炯」被揭發曾私下透露「研究納粹如何操控群眾反共」、設立「納粹衝鋒隊」以「發起革命」等言論。德國在台協會譴責有關行為,八炯隨後道歉。

事件引發社會譁然,多位學者對BBC中文分析指,這次大罷免中,綠營默許讓側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若政治繼續極端化,恐導致社會出現更多激烈或偏差舉動,對台灣民主並非好事。

除了八炯,近月台灣政壇多次出現納粹相關爭議。分析指出,這反映出台灣歷史教育的結構性問題,大眾對世界史認識淺薄,與國際社會存在明顯落差。

台灣歷史學者李峙皞說:「如果發生在西方社會,那些人的政治生命絕對會結束,但對台灣來說,納粹是一段陌生的歷史。」

「八炯」納粹風波始末

「閩南狼」陳柏源的YouTube影片截圖

YouTube/@MANNAM_PYC
「閩南狼」陳柏源在YouTube影片公開自己與「八炯」的對話記錄。

今年上半年,台灣出現史無前例的大罷免行動,公民團體及泛綠陣營以「反共」為訴求,希望罷免多名在野中國國民黨立委。「八炯」溫子渝和「閩南狼」陳柏源等「反共」網紅帶頭宣傳和動員,成為運動領銜人物。

7月26日大罷免首輪投票以25:0大敗後,綠營內部出現裂痕,「閩南狼」於8月3日發佈影片,指控「八炯」曾私下研究納粹如何群眾動員「反共」,甚至想發明「新的手勢」、「把部分人當成猶太人」以及建立「納粹衝鋒隊」。

納粹政權領袖希特勒(Adolf Hitler,又譯希特拉)於1933年崛起,他奉行法西斯主義(fascism),推動以極端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為核心的政策,「雅利安人」(Aryan)被塑造成「純正德國民族」的理想象徵。二戰期間,近600萬猶太人在大屠殺中遇害,其他少數群體也被迫害,包括吉普賽人(Gypsy)、同性戀者、共產黨人等政治異見者。

納粹衝鋒隊(Sturmabteilung, SA)是納粹黨的凖軍事組織,參與監控社會和政治鬥爭,用恐嚇和暴力手段對付被納粹黨譴責的對手。

影片還提及,「八炯」曾在4月19日的罷免集會上使用「納粹老鷹」的視覺符號,相關標誌在罷免運動中多次出現。

事件震驚台灣各界,國民黨批評大罷免與政治極端主義連結,並指4月19日造勢活動上,沈伯洋、王義川等多名執政民進黨立委「站在納粹符號前聲嘶力竭的操弄仇恨」。德國在台協會發文,譴責任何「納粹手勢與符號的使用與標示」。

「八炯」隨後拍影片道歉,稱這是因他開始「反共」以來,常被在野藍白陣營貼上「納粹」標籤,心情低落時私下和朋友自嘲才講出有關言論,但被提醒這種玩笑連自嘲都不行,已深刻反省並意識到說法不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GhgaKj9lE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AYWknwR71I

https://www.instagram.com/p/DM7GLRYSnHC/

民進黨在8月4日表態,發言人吳崢表示該黨與世界各國一樣,認為納粹對人類近代歷史上造成巨大傷痛,包括戰爭、種族滅絕,「民進黨的態度非常一致,讉責任何消費、運用納粹符號的行為」。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分析,民進黨雖然與「八炯」切割,但難以改變一般選民的負面觀感。

翁履中說:「在大罷免中,綠營默許讓側翼式的言行扮演主旋律,讓主流政黨應該有的主控權交給激進路線,這導致政黨形象受損,罷免的正當性也被質疑。」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也表示,「八炯」和「閩南狼」都是知名親綠網紅,被外界認為是「民進黨網軍」,事件曝光後,中間選民會覺得「原來在社交媒體看到的,是被操作出來的民粹」,這將進一步影響大罷免「823」第二輪投票。

31歲的「八炯」經營YouTube頻道「攝徒日記」,追蹤人數超過百萬,他早期多介紹花蓮旅遊等生活內容,後來轉型為「反共」政治評論,以直接、嘲諷及煽動風格吸引粉絲。26歲的「閩南狼」則是饒舌歌手及網紅,原本在中國大陸開公司,2024年被大陸網民貼上「台獨」標籤後返台。

兩人去年底製作《中國統戰紀錄片》,指控中國共產黨「利誘、收買」台灣特定網紅「舔共」,影片上、下集有超過500萬點閱。他們也成為大罷免運動的領軍人物之一,多次現身台中、花蓮、桃園等地的集會。

曾為共同參與公共事務的兩人,卻在數個月後決裂。「閩南狼」稱,他揭發事件是為了幫反共運動「止損」,認為不能變成極端崇拜,「這條路已經偏離了我們原本要走的方向」。

事件引起台灣猶太社群強烈不滿,美籍律師、「台灣可巴德猶太協會」創會理事長方恩格(Ross Feingold)對BBC中文表示,相信事件並非出於反猶主義(antisemitism),而是因為無知,但已冒犯在台灣居住的500至1000名猶太人。

「他不知道這些言行有多誇張和嚴重。他們說大罷免是為了反對極權、保護民主,另一方面卻誇讚和崇拜推翻民主的納粹,是什麼道理?」

歷年「納粹說」破壞國際形象?

身穿深藍色西裝外套,白色襯衣,左邊衣領別上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徽章的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在台北中央黨部就「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向記者發言,國民黨領導層成員在其兩邊站立(26/7/2025)

EPA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將總統賴清德比喻為希特勒,遭德國在台協會與以色列在台辦事處嚴厲譴責

事實上,台灣公眾人物引發納粹爭議並非首次。方恩格說在台定居30年,見證著類似事件不斷發生,「我們已經習慣了」。

他表示,台灣社會部分人認為希特勒雖罪行累累,但很有領袖魅力,政治上很會動員群眾,也救德國經濟脫離大蕭條;部分人則將納粹作為政治比喻,攻擊政敵。

方恩格說:「這兩種通通都很不對,台灣已經民主化近40年,應該要更成熟。」

今年5月,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將總統賴清德比喻為希特勒,意指民進黨以民主為名打壓異己,遭德國在台協會與以色列在台辦事處嚴厲譴責。朱立倫之後澄清,強調希特勒是最凶狠的獨裁、全人類共同譴責唾棄,有關比喻屬對歷史的警示,指民主政治也可能產生法西斯和獨裁,他至今未為言論道歉。

回溯到更早,2004年國民黨也曾在報章廣告,把時任總統陳水扁比作希特勒,該黨其後為此向猶太人社群道歉。而在2001年,民進黨於電視廣告將希特勒與美國總統甘迺迪等民主領袖並列,引發國際抗議後,才加註「獨裁造成災難」等字句。

而在民間層面,2016年新竹光復中學學生曾在校慶扮演納粹軍隊、製作德軍戰車,模仿德軍親衛隊受校閱之場景,事件引發總統府及國際社群強烈譴責,校長致歉及引咎辭職。

2018年新竹一間美髮沙龍店使用納粹標誌作為店標,還寫上「柏林」字樣,德國在台協會譴責該行為是對大屠殺受難者的不敬,要求立刻移除。店方回應稱只是剃刀造型,並不是納粹的標誌。

這些納粹言論可以在台灣道歉了事,卻是觸碰了國際社會的紅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對BBC中文說,把納粹歷史輕率用作比喻或模仿,將影響台灣的國際形象。

「若是台灣一方面是亞洲性別多元文化的表率,政治上也是女性國會參政名列前茅的開明社會,二方面卻在國際社會大忌的重量級議題上『舉重若輕』,缺乏面對沉重歷史應有的份量感,會帶來台灣國際形象的混亂。」

翁履中教授指出,台灣人向來很在意西方如何看台灣,「但問題是出在,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照照鏡子」。他認為,這一連串事件或將促使更多西方人看到「包裝過的外表下,台灣的負面現實」。

為何世界歷史知識淺薄?

台北金甌女子高級中學外牆懸掛著恭賀畢業生升讀不同大學的粉色布條(資料圖片)

AFP
台灣高中歷史課程只有一個學期的世界史内容。

台灣頻繁出現不當的納粹言論,被指是源於社會長期重理工輕人文,忽略歷史教育。

輔仁大學歷史學系教授郭容吟對BBC中文說,台灣年輕人不會拿「二二八」或「廣島原爆」的受難者開玩笑,也不會把「南京大屠殺」的日軍當作效法對象,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做的嚴重後果,但他們輕率發表納粹言論,正反映出台灣教育的結構性問題。

「要是他們有在學校接受紮實的歷史教育,並孕育深厚的人文素養,那麼他們應該就會知道,模仿納粹就如同模仿日軍在『南京大屠殺』的殘暴行徑。」

郭容吟教授專項研究歐洲史,她指出,近年歐洲因為經濟問題、難民危機等等因素的衝擊之下,極右派勢力快速崛起,但不代表歐洲人可以容忍納粹歷史重演。

「歐洲極右翼勢力高漲,主要是源自於經濟社會的問題,然而在台灣發生的幾件年輕人的納粹爭議,卻是由於無知。台灣學生對世界歷史的知識相當淺薄,而台灣的新聞媒體也極少關注國際新聞。」

「我不責怪這些年輕人,該深刻反省的是整個早已僵化、充滿形式主義的教育體系。」

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研究員李峙皞指出,過去30年台灣的史學運動,希望擺脫國民黨威權時代的「大中國史觀」,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歷史思維,歷史教育的主軸是以台灣為「同心圓」的中心,由內而外一圈一圈地認識台灣、中國大陸、東亞,最後是世界。

「我不反對同心圓史觀,但在這個框架下,世界史教學長期處在學校教育的邊緣,導致學生的世界觀很片面,會用台灣歷史觀去想像世界,但其實台灣只是世界史的外圍。」

他解釋,現行國中(初中)課綱,世界史的課程有一年,但每周只有一節45分鐘的課;到了高中,歷史必修課也只有一學期上世界史,内容涵蓋古文明、中世紀到全球化的世界史,以納粹歷史為例,教師只能用一堂課的時間來解說,課文也可能不到一頁。

「其他國家的老師,會有很多時間討論什麼是法西斯、工業革命、共產主義,但台灣的老師沒有時間。我們的歷史教育不足以讓學生充分了解20世紀以來,主宰當代的眾多全球性力量,以及主流進步價值背後的歷史脈絡。」

翁履中教授也說,台灣歷史課和公民課的考核模式都是選擇題、填充題,而非申論題,他曾到高中演講,發現大部分學生缺乏邏輯和批判思維。

「整個教育淺碟化,除了幾個重點國立大學之外,學生真的沒有在學歷史,而好學生都是從家境好的家庭出來,是另一種的貧富差距。」

台灣要警惕極右抬頭嗎?

台灣民眾參與大罷免選後集會,一位身穿黑色汗衫,戴上鴨舌帽男士喊著口號舉起小旗幟與紙扇(26/7/2025)

AFP
「大罷免」首輪投票結果重挫綠營支持者士氣。

「八炯」言行被公開後,部分網上支持者力挺他,稱其「用意也還是反共」、「研究(納粹)何錯之有」、「不覺得這樣叫極端,反過來問中間選民有國家安全意識嗎」。

但也有人網民批評,「那是納粹欸,不是為了反中共就可以使用的,而且納粹反的共產跟中國的共產黨是兩個差異甚大的概念」,「可以研究,但是是拿來防範的,不是拿來用的」,「真的別亂扯這種敏感議題」。

對於台灣是否有納粹或極右翼勢力抬頭,受訪的學者一致認為,有關極端言論在台灣社會甚至綠營內部都沒有代表性,而台灣作為移民社會,並沒有滋長訴諸純正民族的極右翼思想土壤。

「台灣人無法用膚色、語言等認知捷徑去劃分敵我,就無法有效區分種族,如果要分只能細細去問、給街上每個人做宣傳。這種認知門檻太高的極右主義,不可能成氣候的。」宋文笛說。

歷史學者郭容吟也表示,台灣族群融合已經成熟,很多人身上或多或少都有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甚至原住民、新住民的血統,很難在台灣年輕的一代身上看到族群區分的痕跡,「族群對立這張牌對某些政黨而言早已失靈」。

她續指,儘管台灣有統獨對立的政治問題,但以極端的保守主義來說,台灣在性別平等方面相對紮實,並沒有極右翼反同、性別歧視的問題;經濟上,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極右翼的反全球化、保護主義很難發芽;移民方面,台灣也沒有一批龐大的、被視為是「搶奪工作機會」的外來移民,目前看不到像極右翼的那種排外問題。

不過,郭容吟警告長遠還須提防民粹主義在台灣抬頭,特別是政治運動期間各方在塑造共同敵人,以團結和動員群眾。

「要煽動群氓,沒有什麼比『仇恨』這種工具更立竿見影了,職場霸凌如此,政黨惡鬥亦如此;納粹之於猶太人如此,川普(Donald Trump;特朗普)反中亦如此。」

她表示,台灣作為民主社會,如果「要時時刻刻擔心自己是會被清洗的『雜質』的話,那麼我們或許要戒慎恐懼獨裁的到來」,但只要保障多元思想和言論自由,就不必過度擔憂少數極端人士的興風作浪。

政治學者劉嘉薇也指,民粹的特質是有魅力型領袖,高舉人民最大、超脫制度,與講求制度的民主政治不同。

「這次只是網上圈子的討論,極端言論是為了穩住基本盤,對主流社會未算很危險。最重要是現在大家看在眼內,就會加以防範。」

歷史學者李峙皞則認為,這次納粹言論風波引起社會熱議,反而是讓台灣民眾認識歷史的契機。

「納粹不是台灣人歷史經驗的一部分,有些台灣人可能是第一次了解這些歷史脈絡,從歷史教育的角度,也許是一件好事。」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