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視頻博主加藤颯人在中國生活多年,擁有190萬粉絲,平時多拍攝探索中國的趣味短片。
但7月26日,他發佈了一段沉重的影片。
他說:「我剛看了一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電影。」這是1937年底日軍在中國南京展開為期六週的屠殺行動。據估算,超過30萬名平民和中國士兵被殺害,約2萬名婦女遭強姦。
這部名為《南京照相館》的電影,演員陣容星光熠熠,講述一群平民躲在照相館內避開日軍搜捕的故事。它已成為票房熱門,是一系列中國紀念二戰結束80週年的日佔恐怖時期題材影片中的首部作品。
然而,北京長期強調的「歷史未竟之事」,仍在助長記憶與憤怒。
加藤在抖音上用中文回顧電影情節:「人們被排成一列站在河邊,接著就開始槍殺⋯⋯一個與我女兒同齡的嬰兒,正哭在母親懷中,一名日本士兵衝上去,把她抓起來摔在地上。」
他說,日本網絡上有很多人否認南京大屠殺,包括公眾人物、甚至政治人物。「如果我們否認它,這種事情就會再次發生。」他呼籲日本人去看這些電影,「了解自己歷史的黑暗面」。
這很快成為他最多人看的影片之一,在兩週內有超過67萬個讚好。
不過,留言區反響不一。置頂高讚評論引用了電影中的一句經典台詞——一名中國平民對日本士兵說:「我們不是朋友。」
對中國而言,日本的殘酷軍事行動與佔領,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黑暗篇章,而發生在當時首都南京的大屠殺更是深深的傷口。
令傷口難以癒合的,是中國認為日本從未真正承認其在佔領地的暴行——不僅在中國,還包括韓國、當時的馬來亞、菲律賓、印尼。其中最痛的爭議之一,是約20萬名遭日軍強姦並被迫在軍妓院工作的「慰安婦」,至今倖存者仍在爭取道歉與賠償。
加藤在影片中表示,這在日本並不是討論話題:「遺憾的是,這些抗日戰爭電影在日本不會公開上映,日本人也不感興趣去看。」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佈投降時,該國已付出慘痛代價——東京在空襲中死亡超過10萬人,廣島與長崎又先後遭原子彈摧毀。
然而在亞洲多地,人們樂見日本的戰敗,這些國家被日軍奪去數百萬條生命。在韓國,這天被稱為「光復節」,意為重見光明。
「軍事戰爭結束了,但歷史戰爭仍在繼續。」美國史丹福大學的申起旭教授(Prof Gi-Wook Shin)指出,中日兩國對那段歷史的記憶差異,加劇了緊張。中國人視日軍侵略為重大且毀滅性的歷史時刻,日本歷史教育則更強調自己作為受害者的經歷——原子彈災難與戰後復興。
一名在日本生活15年、希望匿名受訪的中國男子說:「我在日本認識的人都不太討論這件事。他們覺得那已經是過去的事,國家也不太紀念,因為他們也認為自己是受害者。」
他自稱是愛國者,但在日本生活並未因此遇到麻煩,因為日本人傾向回避敏感話題。
「有些人認為日軍是去幫助中國建立新秩序——衝突是在這個過程中發生的。當然,也有人承認那是侵略。」
中日戰爭持續八年,從東北的滿洲到西南的重慶,中國死難者估計在1000萬至2000萬之間,日本政府稱有約48萬名士兵喪生。
這段歷史早已在獲獎文學與電影中留下紀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作品也涉及此題材。
如今,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目標的政權下,這段歷史再度被重提。習近平將他的「中國夢」描述為「民族復興」。雖然中共嚴格審查自身歷史——包括天安門鎮壓與近年的各種打壓行動——卻鼓勵人們記住更久遠的外敵歷史。
習近平甚至將中日戰爭的起始時間提前至1931年日本侵佔滿洲,將其定義為「十四年抗戰」,而非八年全面戰爭。
在他治下,北京對二戰結束的紀念規模擴大——9月3日日本正式投降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大型閱兵。
今年9月還將上映一部聚焦聲名狼藉的「731部隊」的新片,該支日軍部隊曾在日佔滿洲進行致命人體實驗,上映日定在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紀念日。
此外還有《東極島》,改編自中國漁民在日軍襲擊期間救出數百名英國戰俘的真實事件;以及國有電影公司拍攝的紀錄片《山河為證》,講述中國的抗戰歷史。
這些作品似乎引起了共鳴。
一條在小紅書有關《南京照相館》的熱門帖文下的留言寫道:「一代人打了三代人的仗,一代人吃了三代人的苦。向先烈們致敬。」
另一篇獲逾萬人讚的微博影評稱,電影那句「我們不是朋友」不僅是劇中角色之間的對白,也是「千萬中國百姓對日本的心聲。他們從未真誠道歉,還在供奉戰犯,篡改歷史——沒有人會把他們當朋友。」
日本政府雖曾道歉,但不少中國人認為誠意不足。
「日本一直在傳遞矛盾信息。」申起旭說,指日本領導人在戰爭歷史上的表態互相矛盾。
多年來,中國歷史課本中都有一張照片——1970年,前西德總理布蘭特在華沙猶太人起義紀念碑前下跪。中國人期待日本也有類似舉動。
然而情況並非一直如此。
1945年日本投降後,中國局勢並未平息。接下來三年,國民黨——當時的執政黨與抗日主力——與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爆發內戰,最終毛澤東勝出,國民黨退守台灣。
毛澤東的首要任務是建立共產國家,他避免強調日本戰爭罪行,紀念活動以歌頌中共勝利、批評國民黨為主,並需要日本在國際舞台上的支持。事實上,日本是最早承認其政權的主要國家之一。
直到1980年代毛澤東去世後,日本佔領史才再度成為中日關係的刺痛點。當時日本是經濟強國,也是西方盟友,日本教科書的修改引發爭議,中國與韓國指責其粉飾戰爭罪行。那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韓國也正走向民主化。
美國理海大學(Lehigh University)的國際關係副教授何憶南指出,中國領導層在去毛化後,將日軍侵華的創傷作為中共的凝聚敘事。
「文化大革命後,中國人很大程度上對共產主義失望。既然共產主義失去吸引力,就需要民族主義。而日本是最方便的對象,因為它是最近的外來侵略者。」
她形容這是一種「編排好的歷史再現」,對1945年的紀念活動往往淡化美國與國民黨的貢獻,並伴隨著對日本官方立場的更嚴格審視。
火上澆油的,還有日本右翼名人否認南京大屠殺、否認日軍強徵慰安婦,以及日本官員參拜供奉包括戰犯在內的靖國神社。
在民族主義高漲的網絡環境下,中日敵意甚至滲入日常生活——雙方民眾在對方國家遭到襲擊。去年深圳還發生一名日本男童遇害事件。
隨著中國崛起並在地區與全球展現更強勢,中日關係的動態再次改變。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大國。何憶南指出,雙方尋求歷史和解的最佳時機其實是1970年代,當時兩國關係較為密切。
「但他們只是說,把它忘了吧,擱置起來。歷史從未真正處理過,如今問題又回來糾纏了。」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6/08/2025 11:00AM
16/08/2025 08:00AM
15/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