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法律「再進一步」之後 香港該如何解決跨性別人士如廁難題

三名受訪的跨性別人士

BBC

第一次進入女廁的時候,跨性別女性梁凝婭(化名)是在女性朋友陪同之下,才克服了心理關口,她坦言有種不安感。

儘管手持精神科醫生發出的「實際生活體驗醫生證明信」(又稱廁所紙),但她也會擔憂,「擔心會有人說要報警」。

自從五年前選擇以女性身份生活後,外出時選擇哪一種廁所,梁凝婭都會經歷一番掙扎。

她告訴BBC中文,在沒有化妝、未有精心打扮的時候,由於擔心使用女廁會引來異樣的眼光,她通常會選擇進入俗稱「殘廁」的無障礙洗手間。

然而,在梁凝婭的經歷中,殘廁常常會被鎖上,覺得過於麻煩的時候,她寧願忍住,不去廁所,「真的急到頂不順(忍不住),才會去廁所」。

代號K的跨性別男性就香港公廁的使用權提出司法覆核,指現時香港《公廁規例》下不准自己進入男公廁構成歧視,並要求擴闊「男性」及「女性」定義,涵蓋跨性別人士。

今年七月,香港高等法院裁定,現行《公廁規例》部分條文違憲及涉及歧視須要廢除,但該裁定暫緩一年生效。

根據香港《公廁規例》第7和第10條,除5歲以下兒童,任何人不得進入異性公廁,否則會被罰款2000港元。政府主張根據身份證上的性別作判斷。

這意味著,即使手持「廁所紙」,但未完成性別重置身術、並被診斷出有「性別焦慮症」的跨性別人士,進入另一性別的公廁目前仍有機會被檢控。

使用廁所的尷尬與不安

今年30歲的梁凝婭記得,自小時候開始,已經意識到自己想以女性的身份生活。

然而,一直以來,她形容自己處於「深櫃」的狀態,擔憂外界的眼光,故甚少跟別人談起自己的性別認同,直到大學畢業後,她才接觸到比較多LGBT+圈子的朋友,「才開始比較放心,有些安全感去出櫃。」

目前,在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設有「性別認同診所」,是香港唯一有為跨性別人士提供精神科治療、荷爾蒙治療、實際生活體驗的公立醫院。

求診之後,梁凝婭開始服用荷爾蒙藥物、留長頭髮、以女裝打扮示人,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但目前未有進行性別重置手術。

剛開始的時候,身型偏高她仍然會選擇去男廁,但這為她帶來一些異樣的眼光,令她感到不適,「會被人說我進錯了廁所,然後又被人看著,很煩,不舒服。」

跨女梁凝婭微笑望向鏡頭

KOEY LEE/BBC NEWS CHINESE
跨女梁凝婭表示,剛開始以女性身份過活時,選擇進入男廁會惹來異樣目光。

儘管她並未在男廁受過騷擾及攻擊,但隱約也會有著這樣的擔憂,「會害怕這些情況。」故男廁已經不會再是梁凝婭的選項。

後來她開始使用女廁,但直到今天,進入女廁仍然會為她帶來一種不安的感覺,即使已經有醫生的診斷、服用荷爾蒙藥物,但她仍擔心同一空間裡面的順性別女性會因為她的存在而報警。

使用女廁也不是每一次都那麼順利,有一次,當她準備進入女廁,外面有位中年男子經過,大聲指責她入錯廁所,把她嚇倒,「無緣無故被罵,會覺得不舒服。」

現在,一旦在外面使用廁所,使用殘廁或是女廁,對梁凝婭來說「最主要原則是不要麻煩」。

梁凝婭還表示,除了跨性別女性之外,一些並不符合主流社會對女性形象認知的生理女性,例如較為陽剛打扮的女同志,去女廁的時候都會遭到質疑的情況,「這個對跨性別女性的攻擊,反而會傷害到順性別女性。」她認為,強調符合「女性氣質」才會於去女廁時候不被質疑的情況,反過來也會加深社會上對於女性的性別定型。

跨性別女性周小姐背向鏡頭,背景是地鐵站及廁所的標誌。

KOEY LEE/BBC NEWS CHINESE
現在外出的時候,跨女周小姐通常都會盡量避免使用廁所,若果真的需要使用廁所,她通常都會選擇殘廁。

19歲的跨性別女性周小姐同樣經歷過諸多的內心掙扎。

周小姐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剛開始以女性身份生活的時候,還是不敢使用女廁所。 即使未有換上女裝,但束著一頭長髮,在不得已使用男廁的情況下,「就會有叔叔會回頭看他自己有沒有入錯廁所,去到會有些奇怪的眼光之後,我就選擇不會再去男廁。」

這個階段,歷時大約半年。周小姐說,她曾經聽聞有跨女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使用男廁時被騷擾。她後來穿著女裝外出時已經不敢進入男廁。

現在外出,周小姐通常都會盡量避免使用廁所,若果真的需要使用廁所,她通常都會選擇殘廁,間中也會選擇女廁,「一來是自己害怕被人judge,很多跨女的經歷都是很害怕令到女廁的人感到不舒服。」

然而,尋找可以使用的殘廁,並不如想像中簡單。周小姐試過在地鐵站內尋找殘廁使用,「去了很多個地鐵站,(殘廁)都是鎖住了。」

香港中文大學性小眾研究計劃及跨性別資源中心於2021年公佈一份有關跨性別人士的研究報告,當中有41.4%受訪者表示過去一年內,有人曾告訴或詢問自己是否使用了「錯誤的廁所」,28.7%曾被阻止使用廁所,24.3%曾在使用廁所時面對言語上的騷擾,9.8%曾在使用廁所時面對肢體的暴力,9%曾在使用廁所時,在違反個人意願的情況下,被迫進行性接觸。

當不符合期待的性別形象出現在廁所

跨性別男性馮奕寧使用廁所感到不適的經歷,主要是發生在他仍以女性身份生活的時候。

馮奕寧同樣是小時候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性別認同是男性,在成長的過程中,他的打扮與現在沒有太大差別,主要是以短髮、男裝示人。

大約六年前,他到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的「性別認同診所」求診,並於之後一年開始服用荷爾蒙藥物。

但在他仍然是生理性別女性、未曾求診及進行性別重置手術的時候,每次外出使用廁所之前,都會經歷一番思想上的掙扎。

「可能在出門的那一刻,就會不要喝那麼多水,盡量避免去廁所。或者先尋找殘廁,但殘廁未必會常常開著,有時會鎖上,或者我會找一個朋友陪我上廁所。」他坦言,那時候盡量會避免自己一個人單獨去使用女廁。

使用女廁時候的尷尬情況,在他十多歲的時候已經開始不斷經歷。

「排隊的時候,就會開始有人望著,有時候會排到廁所外面,也會有人望,那一刻已經開始覺得不舒服。」馮奕寧說,以前比較容易遇到的情況,是在排隊的期間,會有小朋友向家長發問,「為什麼有個男生在這裡?」

跨男馮奕寧坐著,微笑面向鏡頭。

KOEY LEE/BBC NEWS CHINESE
在馮奕寧仍然是生理性別女性的時候,每次外出使用廁所之前,都會經歷一番掙扎。

對於他來說,小孩的發問是出於好奇而非惡意,「但大人的反應是……不懂得回答、或自己會覺得尷尬,叫他(小朋友)不要再問這些,又或者說這個是女生來的……這些反而會令到我比較不舒服。」

另一個常見的情況,是在馮奕寧去完廁所之後,旁邊的女性見到他之後,會到門口確認是否女廁,然後一直望著他。「未試過被人罵的,但通常是眼光、或是身體語言會令我感到不適。」

除了使用廁所之外,熱愛運動的他,過往使用更衣室令他感到更加困擾。因為涉及更衣及洗澡,這也令他有了多一重的顧慮。

「很多時候我可能就選擇不洗澡,但在香港這麼炎熱的天氣,其實是不太好的。」他也盡量在有朋友陪同之下才使用更衣室,「小時候我是有濕疹的……所以有麻煩,可能會帶濕紙巾、毛巾外出,盡量清潔一下。」

這樣的困擾持續多年,「可能是令到我的人生比較麻煩一點。」

而他開始嘗試使用男廁的時候,也有過擔心與害怕的情況,「有種感覺好像是我做錯了事,我覺得那個害怕是有點不合理的。」馮奕寧形容,那種害怕與在女廁的害怕並不一樣。

但當逐漸習慣了使用男廁之後,那種害怕的感覺慢慢消散,異樣的眼光開始減少,也沒有了以往的顧慮與擔憂。

這讓馮奕寧意識到,儘管都是跨性別人士,但跨女與跨男在使用公共廁所等空間,會有著不同的遭遇及經歷。

順性別女性與跨女之間的矛盾?

跨性別女性能否使用廁所、更衣室等場所的女性專屬空間,常常會引來順性別女性(性別認同與其在出生之時被指定的性別完全一致)的爭議與憂慮,當中更多是指向公共空間的私隱及安全性。

最常見的爭議點之一,是順性別女性對於跨性別女性使用女廁一事感到不安,也有對於「男扮女裝」進入女廁進行偷拍等行為的恐懼。針對跨女與順女之間的矛盾,亦遠不止於此。

順性別女性王小姐過往一直有關注性別議題,她坦言並不介意與跨性別女性一起共用女廁。

在接受BBC中文訪問的時候,她坦言能夠理解順性別女性的擔憂與恐懼,「我隱隱都會有個擔憂,例如出街去不同地方都會想會否有偷拍,我覺得這些恐懼永遠都存在,或者是晚一點回家時,都會擔心會否有甚麼事發生。因為這些針對女性的性別暴力是常常發生,在這個層面上,我理解到這份恐怖。」

王小姐說,在理解女性的不安與擔憂的同時,她同樣會去思考跨性別人士所面對及承受的傷害、恐懼與不安,「這都是真實的,而我們面對的這些恐懼和不安其實是連結的…他們連去廁所都需要忍,出街都不知去哪,要忍到回家,或者選去哪個廁所時,去哪一個都可能被人罵,去一個無障礙廁所又覺得自己好像很異鄉人的狀態。」

在她的眼中,這些看似對立與矛盾的局面值得去理性探索,並且思考有什麼可以採取的行動,在保障跨性別人士的權益同時,也能保障到女性的權益,「例如積極反偷拍、反性暴力,做多些性別教育、加強執法,這些都是一些積極的措施。」

相對地,跨男使用男廁在社會上則較少掀起爭議。

作為順性別男性的彭先生表示,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男廁的時候較少遇到跨男或跨 女,而他也比較少會留意空間裡面的其他人,「可能看到有長頭髮的人,都會望一望的。」

馮奕寧也在以男性身份生活之後,使用廁所的經驗與過往有著明顯的不同,而他也注意到,相比起跨男,這些爭論主要是圍繞在跨女身上,「我覺得對跨女有很多誤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很多人覺得跨女是男扮女裝、是性暴力的一個原因,」

他認為,這是源於大多時候性暴力都是由男性作出,從而導致對跨女產生誤解,「但如果我的跨性別身份不被承認,對方也只會覺得我是女性,不會立刻聯想到有性暴力的行為。」

馮奕寧說,在他眼中,這些並非只關乎跨性別的問題,更多是涉及性別教育的狀況,他希望能透過更多的公眾教育,有著更多的理解與對話,以消弭一些誤解與迷思。

性別友善廁所的需要

不少人提出應在公共空間增設「性別友善廁所」或「中性廁所」,即不分性別都能使用的廁所。

近年,香港不少大專院校開始陸續增設性別友善廁所,一些商場亦特地設有性別友善廁所,以照顧不同性別認同人士的需要,但數量仍然稀少。

一些歐美國家、台灣等地亦在公共空間或校園裡設有無分性別的廁所。中國大陸近年亦設立了「第三衛生間」,儘管其本身並非因跨性別人士而設立,而是為了方便異性子女/父母照顧而建造。

跨女周小姐記得,自己第一次在香港使用的性別友善廁所,是在支援LGBT+群體的逸東酒店裡面。香港逸東酒店文化總監陳敬元早前接受香港本地媒體《星島日報》訪問時表示,不少跨性別人士會特地前往酒店使用廁所或更衣設施。

對於周小姐來說,那也是難得安心的體驗。

中環街市內,性別友善廁所的標誌。

KOEY LEE/BBC NEWS CHINESE
近年,香港不少大專院校開始陸續增設性別友善廁所,一些商場亦特地設有性別友善廁所。

在高等法院宣佈跨性別人士就司法覆核《公廁規例》勝訴、要求政府於一年內處理之後,BBC中文曾向負責的環境及生態局查詢政府日後會否有增設性別友善廁所或中立廁所的打算,局方回覆著記者參閱早前發出回應司法覆核裁決的新聞稿。

新聞稿說,目前香港約一半的男女分隔公廁附近設有無分性別公廁,包括「暢通易達洗手間」或「通用洗手間」,以供各界人士(包括跨性別人士)使用。另外,政府亦於新聞稿提及正仔細研究判詞和徵詢法律意見,考慮提出上訴。

在判決出來之後,申請人K透過律師行發聲明稱,「這是香港的性別友善再進步的一步,期望未來香港的司法制度上都能夠逐步變得更包容。」。

香港教育大學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副教授郭勤告訴BBC中文,即使跨性別人士使用殘廁,她觀察到有時也會惹來殘疾人士的投訴,「會覺得他們為什麼不用回男廁或女廁,為什麼要用我們的洗手間?」在這些情況之下,設立性別中立或性別友善廁所會較為理想,「也可以避免一些intergroup conflict。」

「如果我們承認跨性別是市民的一員,他們應該享有平等的權利……既然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不可以將洗手間變成inclusive或all people friendly的空間?」郭勤認為,將性別友善廁所的概念帶回到實體的空間裡,也是令所有性別的需要被看見的重要一步,「這意味著你是我們的一分子……不要再被排斥及邊緣化。」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