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性的白宮會談之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表示,烏克蘭及其盟友「已開始著手制定安全保障的具體內容」。
英國首相施紀賢(Keir Starmer)爵士主持了一場綫上會議,與那些準備在和平協議後協助確保烏克蘭安全的國家進行討論——這個組織被稱為所謂的「志願聯盟」(Coalition of the Willing)。
英國也派遣國防參謀長托尼·拉達金(Tony Radakin)上將前往華盛頓,與美方商討如何提供協助。各方明顯已開始行動。
但「安全保障」在實際操作中究竟意味著什麼?
這個概念涵蓋範圍廣泛,從被過度使用的「地面部隊」到對俄羅斯石油出口施加毀滅性經濟制裁的威脅。
先談談烏克蘭希望獲得但短期內不可能實現的目標——那就是加入北約。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川普)已明確排除這一可能,其他一些北約成員國也默默反對,例如斯洛伐克,主要理由是擔心這會大幅提高這個跨大西洋聯盟被捲入與俄羅斯戰爭的風險。
顯然,在達成和平協議後,烏克蘭將需要強而有力的安全保障,以防俄羅斯再次發動攻擊。
這也是施紀賢爵士與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共同推動「自願聯盟」的原因,目的是在和平協議簽署後,為烏克蘭提供國際上的安全承諾。
監控烏克蘭領空是其中一個可能的選項。這可以透過在鄰近的波蘭或羅馬尼亞現有空軍基地部署飛機來實現,美方亦會參與其中。
但若要超越象徵性意義,仍需明確且堅定的交戰規則。
換句話說,飛行員必須知道,如果俄羅斯違反和平協議,例如向烏克蘭城市發射巡弋飛彈,他們是否可以還擊。
黑海也是西方安全保障可能發揮作用的區域,可協助遏制俄羅斯艦隊,並確保如敖德薩等港口的商船自由航行。
在陸地上,情況則更為棘手。烏克蘭幅員遼闊,前線目前綿延超過600英里(約1000公里)。
即使俄羅斯總統普京同意(儘管他不會),「自願聯盟」也不可能集結足夠兵力來守護這條接觸線。
克里姆林宮已重申,無論以何種名義,絕不接受任何北約部隊駐紮烏克蘭。因此,軍事支援更可能集中在訓練、情報與後勤支援方面,協助烏克蘭重建受創的軍隊,並持續提供武器與彈藥。
然而,俄羅斯願意接受哪些安全保障仍是一個很大的問號。許多在網上的評論認為,莫斯科根本不應有任何發言權。
但「自願聯盟」中的國家都不願派兵進入烏克蘭。沒有人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
曾任英國駐莫斯科軍事武官、長期關注此衝突的約翰·福爾曼(John Foreman)告訴我:「俄羅斯可能會接受美國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作為交換條件,要求正式承認其佔領區,實質上是長期分割烏克蘭,並且不允許北約(軍隊)進入烏克蘭,也不允許烏克蘭加入北約……無論如何,自願聯盟都無法取代美國的力量。」
許多軍事專家表示,未來由「自願聯盟」提供的任何保障力量,都必須有美國的參與。而在上週阿拉斯加峰會之前,特朗普一直拒絕承諾參與。
他現在表示美國將會參與,但不會派遣地面部隊進入烏克蘭。
在理想情況下,烏克蘭及其盟友希望華盛頓不僅支持這支未來的軍事力量,更重要的是,一旦俄羅斯違反和平協議並有重啟攻勢的跡象,美國能夠提供軍事支援——尤其是空中力量——以支援歐洲盟友。
特朗普曾暗示美國將以某種形式提供空中支援,但考慮到他過去多次改變對戰爭結束方式的立場,這樣的承諾令人難以放心。
曾任美國陸軍歐洲司令的退役中將本·霍奇斯(Ben Hodges)表示,他對「美國是否真正認真看待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並提供超越口頭承諾的實質支援」持懷疑態度。
他補充說:「歐洲人不信任普京,他們也清楚誰才是這場戰爭的侵略者。他們擔心特朗普無法或不願承認俄羅斯是侵略者。除非被迫,普京不會遵守任何協議。」
這也揭示了安全保障的根本矛盾:如何讓保障措施足夠強大,足以嚇阻俄羅斯再次攻擊烏克蘭,但又不至於強硬到讓俄羅斯反對並威脅攻擊西方,若這些措施在未經莫斯科同意的情況下實施。
前英國國防大臣華勒斯(Ben Wallace)認為,西方整體上對抗普京的態度不夠堅定。
他說:「大家似乎都不願面對或採取行動的現實是,普京沒有任何停止殺戮的跡象。」
「除非特朗普或歐洲,或兩者都準備採取行動,讓普京有改變的動機,否則不會有太多進展。」
英國智庫「皇家聯合軍事研究所」(RUSI)歐洲安全研究員艾德·阿諾德(Ed Arnold) 認為,「自願聯盟」「成功地提供了一種靈活的形式,既可以與特朗普進行建設性接觸,又可以支持烏克蘭。」
但他也警告:「這仍然是一個政治願景,而非強化的軍事架構。接下來的幾個月將真正考驗其決心與政治風險的承受力。」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1/08/2025 05:00PM
21/08/2025 11:00AM
21/08/2025 08: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