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是中國官方設定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屆時將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紀念大會和閱兵式。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登上天安門城樓,這是他上任後第三次天安門閱兵。近期劇烈變動的中外關係、台海局勢,中國內部的軍隊改革、武器研發,都可借此次閱兵一窺端倪。
習近平上任不到三年(2015 年),即打破此前30年僅在國慶舉行大閱兵的慣例,於2015年首次設立「9·3閱兵」,此次時隔十年再次進行「9·3閱兵」也意味成為新慣例。2019年國慶70週年時,習近平繼續沿襲「十年一大慶」的國慶閱兵傳統。此外,他還在南海、朱日和基地進行過非首都閱兵。這使習近平成為改革開放以來閱兵次數最多的中國領導人。
相比之下,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分別在任內進行過一次天安門大閱兵,分別是中共建政35週年、50周、60週年,40週年時剛剛發生1989年天安門「六四事件」故沒有舉行閱兵;而毛澤東在中共建政最初十年幾乎年年在天安門進行國慶閱兵,因此他依然是中共建政以來閱兵次數最多的領導人。
過去十年,中國軍隊經歷了大規模改革,解放軍架構調整和反腐行動同時進行,人員變動劇烈;武器裝備更新和國防工業也快速發展。國防預算持續增長,即便在新冠疫情期間也保持增幅,持續高於經濟增速。這使外界觀察中國閱兵時格外注重兩個方面:政治信號和新式武器。
過去十年,中國外部環境同樣劇烈變動,與美國關係急轉直下,多輪貿易戰後,形成對峙局面。另一方面,台灣海峽愈發緊張,民進黨連續三屆執政,再加上佩洛西訪台、香港國安法等事件,使得解放軍圍台軍演幾乎常態化。今年閱兵前,不復十年前兩岸其樂融融,台北出台禁令,並爭奪歷史話語權。
這些新的變化背後,哪些可能通過閱兵獲得更多信息,BBC中文在北京「9·3閱兵」前梳理看點,以幫助讀者更深入地觀察這場政治與軍事的大戲。
2015年,第一次「9·3閱兵」的創新之處在於,分列式上,每個方陣前有兩位將軍領銜,共56名將軍領隊,直接接受習近平的檢閱。當時分析人士告訴BBC中文,這種形式的重要作用在於軍隊將領直接向習近平本人表達忠誠。
彼時,習近平上台不到三年,已開展大規模反腐,軍隊之中力度更大,尤其是徐才厚、郭伯雄兩位軍委副主席的大案,牽扯甚廣,官方稱其為「塌方式腐敗」。閱兵之時,已被立案調查的徐才厚剛因病去世;郭伯雄案甚至還未審結。這場慣例之外的閱兵,被認為用於展現習近平對軍隊的控制力。
2025 年,相似的是,近期中國軍隊高層再次出現人事巨震;不同的是,此次受到整肅的多為習近平在「二十大」後親自提拔的將領。
比如中央軍委副主席何衛東,習近平在福建任職時就已相識,中共「二十大」後破格提拔,但近期卻在官方公開活動和報道中消失,官方也遲遲沒有宣佈他「落馬」;再比如負責軍隊政治工作的苗華上將,去年因嚴重違紀行為接受調查;還有,同時兼任國務委員的國防部長李尚福也被調查。這使得中央軍委的七個席位中,空缺達到 3 人。
這種針對「自己人」的調整引發外界對於習近平權力穩固性的新一輪猜測。詹姆斯敦基金會(The Jamestown Foundation)統計,自2023年以來,已有超過20名解放軍高級軍官和軍工高管被調查。
在即將到來的慶典中,閱兵的形式會有哪些創新,誰擔任閱兵總指揮,誰能登上天安門城樓,特別是軍委成員的出席情況,將成為觀察軍隊高層權力結構的重要信號。
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的高級研究愛麗絲·L·米勒(Alice L. Miller )在其論文中表示,中共高層領導人在重大節慶、重要黨會和國家紀念活動中的「露面與缺席」往往反映其在權力核心的位置,是衡量其權力狀態和政治角色的關鍵指標。
她進一步稱,重要政治活動中出席人員的名單、站位順序、致辭先後及是否同框出鏡,均非簡單禮儀,而是一種傳遞權威等級、議程優先及內部團結的無聲信號。
與此同時,黨內老同志的出席情況同樣值得關注。十年前,在天安門城樓上,習近平一邊站的是外國元首,另一邊站的是兩位建在的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和胡錦濤。而今年,江澤民已經去世,胡錦濤則在中共二十大上的意外離場也成為政治觀察的焦點,再有溫家寶、朱鎔基等前任總理,老同志是否以及以何種形式出現在慶典現場,也將為外界解讀當前政治氛圍提供重要參考。
米勒特別提醒,「在場」代表「在崗在位、角色可用、需要被看見」,而「缺席」不一定意味著權力喪失,可能因健康、日程衝突或短期策略需要。但當缺席呈現連續性,則更被解讀為政治邊緣化的信號,分析這類政治儀式的關鍵是觀察「持續性模式」,而非孤立事件。
在閱兵前,中國官方介紹,本次閱兵歷時70分鐘,解放軍新一代武器將集中亮相,包括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首次亮相的新型裝備佔比很大」。發言人透露,部分陸海空基戰略重器、高超精打、無人和反無人裝備將第一次對外展示。
中國官方還介紹,此次受閱裝備以新型四代裝備為主體,涵蓋新型坦克、艦載機、殲擊機等,同時也納入陸上、海上、空中系列無人智能和反無人裝備,以及網電作戰等新型力量,包括新型無人機、定向能武器、電子干擾系統等。
另外,閱兵也會集中亮相一批高超聲速、防空反導、戰略導彈等先進裝備。這次受閱的武器裝備信息化、智能化程度都比較高,「充分體現我軍適應科技發展和戰爭形態演變、打贏未來戰爭的強大能力」。
與此同時,在閱兵彩排等階段,民眾拍攝的圖片顯示,中國第五代隱形戰機殲-35、未曾披露過的至少兩款新式無人潛航器等可能出現在閱兵場。
戰略打擊能力,也就是核武器的投放能力,依然是此次閱兵的焦點。
2019 年的閱兵中東風-41導彈的亮相,引發廣泛關注。而近年來,中國擴充核武庫的觀測經常見諸西方智庫的報告之中,勢必會加深這種關注。
芝加哥的期刊《原子科學家公報》的資料,中國目前擴張與現代化其武器庫的速度超過其他擁有核武的國家,已累積約600枚核彈頭。而在閱兵前夕,路透社報道,美國國防部在其年度《中國軍事與安全發展報告》中指出,中國核力量「快速擴張與多樣化」,著力發展中長程至洲際打擊能力、包括高超音速方向的突進,預計2030年將超過1000枚作戰部署核彈頭。
中國在2023年國家防務政策中重申了其長期承諾: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且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或威脅使用核武器。
五角大樓則在上述中國軍力報告中稱,儘管中國在公開場合持上述立場,但其戰略很可能包括:在常規打擊威脅到其核力量、指揮控制的存續性,或造成接近核打擊效應時,可能首先使用核武器。報告還稱,若在台灣問題上的常規軍事失敗「嚴重威脅」中共政權的生存,北京也很可能考慮首先使用核武器。
中國國防部表示,反對「任何借炒作所謂『中國核威脅』以抹黑詆毀中國、故意誤導國際社會的企圖」。
具體到本次閱兵,長期以來外界猜測,下一代可用於遠距離投放核武器的隱身戰略轟炸機轟-20、東風-51洲際導彈,是否會出現在閱兵隊列中。不過官方稱,本次參閱裝備「都是從國產現役主戰裝備中遴選」,因此兩個還未被正式公佈的武器可能不會出現。
此外,無人機與反無人機武器,也成為最具現實意義的新裝備。俄烏戰場三年的經驗,把無人系統從戰術補充推至戰場中樞:前沿偵察、火力引導、自殺式打擊與電子壓制形成閉環,持續主導前線消耗與後方補給。
同時,美國智庫CSIS報告也顯示,中國正在追求面向「智能化戰爭」的技術,在軍用AI與「智能化戰爭」上目標雄心勃勃,從黨政頂層規劃到國防白皮書均將AI、遠程精確、隱身、無人化列為重點。
十年前「9·3閱兵」被習近平作為重要主場外交。當時蘇丹總統巴希爾因達爾富爾相關罪行遭國際刑事法院(ICC)發出逮捕令,卻應北京邀請參加閱兵觀禮,受到西方政府和輿論批評。
十年之後,另一位被國際刑事法院發出逮捕令的領導人也將站上天安門城樓——俄羅斯總統普京,雖然他十年前也和習近平肩並肩而戰,但現在他在入侵烏克蘭後收到國際刑事法院的逮捕令。
然而,國際輿論卻很難像十年前一樣對北京招待這樣一位國際罪犯而批評,因為僅僅在半個月前,普京訪問阿拉斯加,與美國總統特朗普舉行峰會,地點是冷戰期間用於防禦蘇聯的一個美軍基地,而美國大兵為普京鋪好紅地毯,高規格迎接。
在阿拉斯加峰會後,外界普遍認為俄烏戰爭的和談進程有望加快,但在普京赴華之際,俄羅斯依然在俄烏前線加碼進攻,在北京與習近平一同閱兵期間,雙方是否會就和談問題形成某種共識,成為一大懸念。
一個月前,甚至有消息稱特朗普也可能赴北京參加閱兵,但之後沒有進一步消息,讓中美俄三國元首站上天安門城樓的歷史性景象化為泡影。
另一個化為泡影的訪問是韓國總統李在明。8月20日前後,韓國方面確認李在明將不會來北京出席9月3日的閱兵,韓方將由國會議長禹元植率領議員團代表出席相關紀念活動,李在明同期將出訪日本與美國,側面印證特朗普也不會訪華。而十年前,韓國總統樸槿惠參與北京閱兵引起了極大關注,她是美國在該地區的盟友,除她之外,西方陣營僅有捷克總統澤曼赴華參閱。
隨著過去十年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目前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的元首表示將赴中國參與閱兵。
與十年前相比,另一個顯著變化是東南亞國家有意加深與中國的關係,本次閱兵派出的領導人級別也更高,如印度尼西亞總統普拉博沃、馬來西亞首相安華、越南國家主席梁強、柬埔寨、老撾和緬甸領導人。
過去十年,有兩大重要趨勢改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一是自2018年起,中美貿易戰持續爆發,特朗普發起的第一輪以及今年以來的第二輪,對東南亞外貿體系造成了衝擊;二是在「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東南亞等國家進行了大規模基建投資,例如印尼的雅萬高鐵、中南半島的多條鐵路和港口項目,進一步加深了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和地緣聯繫。由此,東盟在過去十年替代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
值得一提的是,印度總理莫迪已確定出席9月1日的上合組織峰會,但尚未確認是否參加「9·3 閱兵」。但在8月18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赴印度參加第24輪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談,但並未確認莫迪是否會參加兩天後的閱兵,僅僅在幾年前,中印在邊境爆發衝突,互有死傷死傷,死者被認定為烈士。
台灣則是另一大關注點——十年前的「9.3 閱兵」,正值兩岸關係的蜜月期,甚至在當年 11 月習近平與馬英九在新加坡會面,成為1949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正式會晤,被視為兩岸關係重大突破。
當年「9.3 閱兵」,馬英九雖未至,但前國民黨主席連戰、夫人連方瑀登上天安門城樓,他們的座位在第一排,鄰近外國元首區。此外,新黨主席郁慕明、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無黨團結聯盟主席林炳坤等七名台籍人士也受到中共邀請,出席閱兵。
但過去十年,台灣經歷蔡英文執政的八年以及賴清德執政的近兩年,同時,隨著中國中央政府對香港社會運動的打壓,及國安法的出台,台灣民眾對「一國兩制」方案的抵制情緒進一步加劇。在此背景下,台灣發佈禁令,禁止公職人員赴北京參加閱兵。
2015 年在分列式中,中方還邀請了國民黨老兵參與閱兵,他們當時乘坐閱兵車,接受檢閱,強調對「國民黨軍隊的抗戰功勞不可不記」。
但在本次閱兵前,台灣方面則抨擊,中共在扭曲歷史,稱抗擊日本侵略的是中華民國,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還未成立,批評中共「根本沒有與日軍正面交戰」,卻企圖「攫取紀念抗戰勝利的舞台」,同時繼續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互不隸屬的提法。
兩岸開戰的話題也甚囂塵上,西方輿論認為中國將在2027年進攻台灣。如果按照這一時間表,這將是進攻台灣前的最後一次閱兵,因為下一次閱兵將在2029年中共建政八十週年之際舉行。
這次閱兵所展現出的軍隊過去十年的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其收復台灣、進攻台灣的能力和相關信息。台灣當局也表示將對閱兵過程中傳達的信息進行收集。受到關注的比如,具有快速突破防禦體系的高超聲速導彈,側身漆上了「AJX002」的無人潛艇等。
對於對台作戰的武器裝備同時也是關注焦點。美國空軍大學中國航天研究所(CASI)2025分析:評估解放軍「穩步但不均衡」地逼近2027目標:在力量結構、兩棲與渡海支援(機動浮橋、兩棲突擊技術)、新型地面部隊現代化、導彈族譜擴展、電子戰等方面顯著進步;但在戰備與訓練等方面提升相對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5/08/2025 05:00PM
25/08/2025 05:00PM
25/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