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歐洲「戰後最大規模圖書盜竊案」,「奪寶奇兵」瞄向俄語珍籍?

製作圖片,用紙幣充當書籍的內頁。

BBC

2022年4月,有兩個人走進愛沙尼亞塔爾圖大學(University of Tartu)圖書館,要求查閱八本19世紀藝術家的著作——俄國詩人兼劇作家亞歷山大·普希金(Alexander Pushkin),以及有烏克蘭血統的著名俄國作家尼古拉·果戈里(Nikolai Gogol)。

這兩人講俄語,並向圖書館職員解釋,其中較年輕的那位正在做研究,準備赴美深造。

三個月後,館方發現其中兩本書被掉包成仿品。圖書館記錄顯示,這些書最後一次正是由這兩人在4月借走。

館員急忙檢查剩下的六本俄國經典作品。經仔細檢查後發現,全部都是技術高超的仿製品,因為它們帶有圖書館印章和編號,看起來非常逼真。

塔爾圖圖書館並非唯一受害者。數週後,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大學(Tallinn University)圖書館也有十本珍稀書籍失竊。

在18個月內,從波羅的海地區、芬蘭到瑞士、法國,歐洲十多家圖書館的俄語古籍和其他珍稀出版物接連失竊。

有些地方,原書被仿品替代;有些地方,書籍被借出後再未歸還。

歐洲刑警組織(Europol)隨即展開名為「普希金行動」(Operation Pushkin)的調查。

超過100名警察在多個國家的多處地點展開搜查行動。

目前已有九名嫌疑人被追查並逮捕,全部為格魯吉亞公民。

被定罪的圖書竊賊貝加·齊列基澤(右)和尼古拉·果戈里的合成影像並列

BBC
被定罪的圖書竊賊貝加·齊列基澤(右)告訴BBC,他自己感覺像是「書籍魔法師」。

「書籍魔法師」

首位被捕的是48歲的貝加·齊列基澤(Beqa Tsirekidze)。他在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同時因三項罪名受審和被定罪,其中包括塔爾圖和塔林圖書館的盜竊案。

齊列基澤目前在愛沙尼亞服刑三年零三個月,當地允許囚犯接受媒體採訪。

在監獄裡,他向BBC表示,自己在2008年開始涉足古籍買賣、修復和轉售,是為了養家糊口。當被問及是否接受過正式修復訓練時,他說一切都是靠實踐學來的。

「我就像書籍魔法師。我一拿起書就能判斷它的價值,以及拍賣時可能賣多少錢。」他說。

他首次以身試法是在2016年,因竊取第比利斯歷史博物館(The Tbilisi History Museum)的古籍而在格魯吉亞被定罪,當時他認罪並獲得緩刑。

拼貼畫描繪了一名警察的背影,背景是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

BBC
古老珍貴的書籍常常在大學圖書館中失蹤,因為竊賊認為這些書幾個月內都不會被發現。

「二戰以來最大的盜竊案」

2023年10月,一對年輕夫婦坐在華沙大學圖書館的閱覽室:男子戴著黑色棒球帽,女子則是紅髮。

他們翻閱古籍,男子還親吻了女子的臉頰。

這一切都被圖書館的監控錄像拍下。

男子是齊列基澤的兒子馬特(Mate),女子是馬特的妻子安娜·果戈拉澤(Ana Gogoladze)。他們後來因盜竊價值近10萬美元的書籍而被捕和定罪。

華沙大學藏書豐富,涵蓋蘇聯統治時期前後的出版物。這些書籍奇蹟般地在1944年華沙起義中倖存下來,哪怕圖書館建築本身被焚毀。

「我們這一代人非常清楚,有人曾為我們保存了這些書,」華沙大學的赫羅尼姆·格拉拉教授(Prof Hieronim Grala)向BBC說。

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共有73本珍稀書籍失竊,總價值接近60萬美元。部分嫌犯至今仍未落網。

「這是自二戰以來最大規模的盜竊案,」格拉拉教授如此形容這起案件的嚴重性,「就像從王冠上摘下寶石。」

拼貼畫呈現一對年輕情侶坐在圖書館的桌前,背景中可見警車與華沙大學圖書館建

BBC
馬特·齊列基澤與安娜·果戈拉澤以華沙大學圖書館為目標。

圖書館職員起初未察覺掉包。「書的編號對了,尺寸也對,書架上也沒有空位,」格拉拉教授說。

「毫無疑問,最初的那批竊賊是有備而來的。他們顯然製作了高品質的仿品。」他補充道。

他還指出,圖書館近期的改革可能助長了盜竊行為,尤其是放寬了珍稀書籍的使用規定。

放寬的原意是為了讓讀者更容易接觸這些書。

「一枚小印章」

全球圖書館傳統上都會在書籍上蓋章。印章大小因國家和圖書館而異。稀有書籍收藏家彼得·德魯任寧(Pyotr Druzhnin)指出,俄羅斯的一大特徵就是「印章有特色」。

理論上,專家可以根據印章判斷書籍是否被盜。但是,實際情況並非總是如此。圖書館有時會因空間不足而出售重複書籍,這種情況在蘇聯時期較常見。

又或者,圖書館被解散,這是改革時期許多部門圖書館的命運。

德魯任寧指出,若印章來自19世紀甚至更早,書籍的來源就難以追溯。「如果印章來自18或19世紀,我們無法知道書的去向。是的,它來自那裡,但怎麼離開的,沒人知道。」

印章也可以用化學方式去除,或用舊紙張印刷的新頁替換原頁。這些操作通常只有收藏家或專家能察覺。

少數情況是,古籍沒有印章,因為它們在蓋章制度建立之前就已被收藏。

拼貼畫描繪一本書被藏在外套胸前,背景是莫斯科國立大學圖書館大樓

BBC
有時竊賊會將書籍從圖書館取走,然後乾脆不歸還。

價值數萬美元

「半公斤黃金價值6萬美元,由22名武裝人員守衛。兩本價值6萬美元的書卻只由一位年邁女士看管,而且常常連監控都沒有。」齊列基澤在愛沙尼亞監獄中向BBC表示。

那麼,是什麼推動了這些書籍的高價?尤其是19世紀俄羅斯經典作品的價格近年來穩步上升。

德魯任寧指出,2022至2024年間,稀有俄語書籍市場出現高峰,那正是歐洲盜竊案最猖獗的時期。

他認為專家應該意識到「這不是私人收藏在出售」。

他還指出,昂貴書籍的買家群體可能將購買視為一種愛國行為。「這是歷史性地將重要書籍帶回祖國的時刻。」他說。

以另一位格魯吉亞公民米哈伊爾·贊塔拉澤(Mikhail Zamtaradze)為例,他在2024年6月因竊取並販售立陶宛維爾紐斯大學圖書館(The Vilnius University Library)的珍稀書籍而被定罪。

贊塔拉澤使用偽造文件註冊圖書館帳戶,借閱了17本珍稀書籍——其中大多有印章。他用仿品替換了12本,另外5本則直接借出後未歸還。

失竊書籍總價值估計接近70萬美元。

他在法庭上表示,這些書是受莫斯科委託而偷的,並用巴士運送至白俄羅斯,獲得3萬美元加密貨幣報酬。

他還聲稱,仿品和偽造文件也是從莫斯科寄來的。

贊塔拉澤表示,委託人是莫斯科某拍賣行的高層。

拼貼畫描繪了一本被偷書籍上的樣本印章,背景是維爾紐斯的一家圖書館

BBC
專家表示,僅僅因為一本書上有舊印章,並不一定代表它是從圖書館被偷來的。

這不是這些拍賣行第一次遭到質疑。

根據格拉拉教授的說法,華沙大學圖書館的至少有四本出版物在2022年底和2023年於莫斯科的文獻基金拍賣行(LitFund)出售。

BBC有格拉拉教授提供的拍賣網站截圖,顯示疑似來自圖書館的書籍。

其中一本是普希金的《別爾金小說集》(The Tales of Ivan Belkin),照片中清晰可見19世紀印章。

另一批拍品是《普希金詩集》四卷本,拍賣網站圖片中也可見華沙大學印章。該網站現已下架。

文獻基金拍賣行負責人謝爾蓋·布爾米斯特羅夫(Sergei Burmistrov)表示,拍賣行遵守俄羅斯聯邦法律,不接受帶有現役國家圖書館印章的書籍。

他補充說,書籍擁有者需與拍賣行簽署合約,確認書籍來源合法。每本書都由拍賣行專家仔細檢查,確保無現役圖書館印章或標記。

舊印章並不總是會引起懷疑。「革命過後的時間裡,大量帝王俄國時代的圖書流入世界各地,進入許多國家和私人收藏,因此這些書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布爾米斯特羅夫對BBC說。

格拉拉教授表示,舊印章問題非常複雜。

「如果書上有華沙大學的歷史印章和編碼,那本身就是文物。沒人會再蓋新印章或編碼。它們和這些印章共存了200年,出於尊重不會更改。」他說。

與此同時,「普希金行動」仍遠未結束。至少一名嫌犯在法國等待審判,罪名是涉嫌盜竊當地圖書館書籍。

當局相信,仍有多名罪犯和歐洲一些最珍貴的書籍一樣,至今不知所蹤。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