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河北女子疑遭家暴致死,家暴在中國仍頻繁發生

街頭上一幅印有「拒絕家庭暴力」的海報,三名途人經過。

FREDERIC J. BROWN/AFP via Getty Images

近日,中國河北省滄州孟村縣25歲劉姓女子疑遭丈夫家暴、毆打致死的事件,引發中國大陸社會上的廣泛關注。

根據8月24日的當地警方通報指,8月22日接獲報警,經法醫檢驗後劉姓女子因鈍性外力作用致顱腦損傷死亡,未懷有身孕。其丈夫金某及其母親張某涉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通報稱,公安機關正在會同婦女權益保護部門,對劉姓女子被家暴相關情況深入開展調查。

中國官媒《人民網》亦在事件發生之後,發表評論直指「對嚴重家暴犯罪絕不姑息」。

死者家屬:結婚不久即遭家暴

8月24日的當地警方通報指,8月22日接獲報警,經法醫檢驗後劉姓女子因鈍性外力作用致顱腦損傷死亡,未懷有身孕。其丈夫金某及其母親張某涉嫌幫助毀滅、偽造證據,已被警方刑事拘留。

Mengcun Hui Autonomous County Public Security Bureau

據《南方都市報》報導,死者的弟弟表示死者與其丈夫於2021年結婚,但在結婚不久之後即遭遇家暴。

死者弟弟稱男方有暴力傾向,而家屬手中亦掌握其中一次家暴的錄音,惟目前無法披露。而死者亦曾於今年7月向家人提到婚姻裡面出現第三者。

據報導,孟村縣婦聯工作人員稱死者從來沒有向他們求助。

根據中國媒體《封面新聞》報導,孟村縣人民檢察院工作人員確認,犯罪嫌疑人金某為當地檢察院勞務派遣人員,工作崗位為第三檢察部普通工作人員。

事件公佈後,引起大量網民的憤怒,微博上出現廣泛討論及關注,亦湧現多個標籤「#孟村金X殺妻#」、「#河北省孟村金某將妻子毆打致死#」、「#孟村金X殺妻就是故意殺害#」的帖文,多個媒體亦相應作出跟進報導。中國知名演員姚晨亦有在微博上轉載評論事件。

網民批評「那不是家庭糾紛,而是殘忍的犯罪!」、「如果法律不能保護婚姻中的女人,結婚只能敬而遠之」、「這是故意殺害!」也有網民認為這些事件會嚇退女性結婚的念頭,與政府提倡的結婚生育方向背道而馳。

也有網民質疑事件的熱度被壓,「熱度一減再減,為可憐的女孩發聲,嚴懲兇手!」、「壓熱搜有什麼用? 不想著完善婚姻內各種問題引發更高效率的法制法規,結婚率只會越來越低!」、「兩分鐘撤到沒影,牛的」。

長期致力於婦女及兒童權益的律師萬淼焱,過去也代理過與家庭暴力相關的案件,萬淼焱告訴BBC中文,根據中國多家媒體報導,死者與其丈夫均曾就讀於政法職業院校,雙方曾學習法律,按理說不缺乏家暴相關法律知識,但這次的罪案仍然發生。

萬淼焱指,「為什麼仍會發生」的根源在於懂法律並不能與「不施暴」或「能自救」劃上等號。

萬淼焱說:「親密關係中的暴力更像『支配與佔有』的極端化——吃醋、佔有、經濟控制、羞辱、隔離社交,到肢體暴力,往往呈現不斷升級的鏈條。」她表示,懂法的人也可能選擇以暴力維持控制,並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擺平後果,「法律知識並不會自動修正價值觀與衝動。即便雙方具備法律背景或身在系統,羞恥、名譽、工作、關係等現實阻力,仍可能讓受害一方不敢或來不及求助,施暴一方也可能知法犯法。」

萬淼焱又指,根據中國現行關於家暴的法律體系,長期的家庭暴力往往會根據虐待罪來追究刑責,「但倘若其中一、兩次家暴即具有釀成致人死亡或重傷的嚴重後果的話,則這一、兩次暴力應單獨認定為故意殺人或者故意傷害,與虐待罪一併追究。」

「家暴不是家務事」

長期以來,家庭暴力在中國都被視為是「家務事」。

經過中國民間社會長期推動之下,中國於2015年頒佈第一部《反家庭暴力法》,並於2016年3月實施,在法律層面正式對家庭暴力作出明確的界定。

在此之前,中國於1992年開始實施《婦女權益保障法》,而2001年在《婚姻法》修正案首次納入「反家暴」,「家暴不是家務事」這個概念才遂漸被人廣泛認知。

法律界定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绑、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

據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於2011年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有24.7%的家庭存在家庭暴力,而其中90%以上受害者為女性。

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第一檢察廳副廳長周惠永的介紹,近年從檢察機關起訴的家庭暴力犯罪情況,當中以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虐待等罪名為主,約佔八成。

來自「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持續發佈的民間監測報告指,有基層法院統計,自《反家庭暴力法》施行以來,涉家庭暴力類案件約佔婚姻家庭糾紛案的21%。

然而,即使有了專門的法例,但十年過去,發生在中國的家暴情況仍然屢屢發生。

自該法例從2016年實施至2019年底,根據「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統計,在這三年多的時間裡,和家暴相關的命案高達942宗。

近年有多宗被中國社會高度關注的案件,其中一宗是2020年的時候,30歲的藏族女子拉姆在直播期間,遭到前夫潑灑汽油後燒成重傷,並於16日之後去世。

當時案件亦在網絡上引起中國網民對女性面臨家暴處境的高度關注,其前夫最終於2021年被中國法院因其犯故意殺人罪而判處死刑。

每當發生嚴重家暴犯罪事件,社會上都會出現眾多反家暴的討論及聲音。

為何家暴犯罪仍屢屢發生

一幅示威的標語,圖畫中的女子被雙手掩著嘴巴,印有「Tell Someone」的字眼。

Andrei Pungovschi/Getty Images

有了《反家暴法》,在落實的過程中,儘管有所進展,但是仍然面對著諸多的挑戰與困難。

在不少人的觀念中,家暴仍然是一種私事或家務事。

一直關注中國家庭暴力狀況、從事婦女權益工作的曾小姐(化名)告訴BBC中文,法律出台之後,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的重視,「這個案件出來之後,婦聯說沒有接到過當事人的求助,朋友說剛結婚不到十天就被家暴,告訴過家人、讓對方寫過保證…但後來女方很少跟家人說,夏天穿長衣長褲,這些都讓我們看到家庭暴力不是簡單說一旦立法就萬事大吉。」

曾小姐說,所有處理家庭暴力的相關單位都需要去真正了解家暴的特點、履行自己的職責,例如警察在事主第一次報警便需要認真對待,「也包括家人、社會上方方面面的人怎樣做好積極的旁觀者,怎樣做有效的支持者。」

據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統計的數字,2024年,中國檢察機關就家暴犯罪事件逮捕490餘人、依法起訴410餘人;而2024年1月至10月,全國法院共核發人身安全保護令5199 份,截至2024年10月底,各級人民法院作出近2.6萬份人身安全保護令,在過去九年整體呈上升趨勢。

中國各級婦聯是家暴受害者的求助組織,家暴受害人可以尋找離居住地最近的婦聯組織進行投訴及求助。

然而,北京為平婦女權益機構的報告指出,至今仍有很多人把家暴視為私事,經歷過一次調解和求助後,很多人不會再次嘗試。

報告亦指,婦聯工作中有很多人忽略甚至刻意省略家暴行為中的暴力成分,並將其等同於家庭糾紛來處理,導致受害者無法第一時間得到司法協助,令到證據缺失、傷害反覆發生。另外,調解結果多為諒解,在調解結束後,缺乏對事件的回訪工作。

北京市東城區源眾家庭與社區發展服務中心曾發表《家暴受害人困境研究報告》,裡面指出在受害者在對外求助過程中,普遍面臨「不被理解」、「回應的及時性不足」、「家暴嚴重性的認知程度不足」等問題。而公安機關是受害人最普遍的首次求助對象。

家暴的犯罪案件屢屢發生,亦多次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曾小姐說,除了執法之外,更重要的是預防及教育的工作,「法律有規定,從幼兒園到各級教育機構都要進行反家暴的教育、進行家庭美德的教育,但是快十年過去了……我們的教育部門有沒有落實出台相應的指引?比如一年開多少節課,針對不同年齡、專業的學生又有哪樣的課才能夠防止家暴?」

曾小姐表示,家庭暴力背後的核心是源自不平等的性別關係,「不是簡單說防止家暴就可以,還要去教育性別平等的觀念、打破性別的成規定型、不平等的性別關係,這些都要做到。」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