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府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8月22日發布報告指,越南今年以來在南海南沙群島積極進行填海造島,涉及至少8個未曾填海的島礁,規模預計將超越中國,引發國際關注及北京反彈。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8月25日回應此事稱,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中方堅決反對有關國家在非法侵佔的島礁上開展建設活動,將採取必要措施維護自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CSIS報告顯示,截至2025年3月,越南在南沙群島的填海面積已相當於中國此前填海面積的70%。若加上8個新島礁的擴建工程,越南的造島規模可望追平甚至超越中國。報告指出,越南實際控制的南沙群島約21個岩礁和低潮高地,均已擴建成人工島嶼。
衛星圖像顯示,越南在其聲稱擁有主權的島礁上進行的疏浚工程已接近尾聲,部分島礁開始出現彈藥庫等軍事基礎設施。外界因此關注,正值中國與菲律賓的南海爭端持續升溫之際,越南此舉的戰略意圖是什麼?與北京關係相對平穩的河內究竟有何考量?中國會如何反制?這是否將影響南海的區域政治?
這份報告的負責人(CSIS)旗下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sia Maritime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AMTI)副主任普雷塔(Harrison Prétat)向BBC說,中國對越南的島嶼建設未公開強硬回應,這與其對菲律賓的激烈對峙形成對比。原因之一是中國與越南關係相對良好,兩國間有黨際聯繫及一定善意,這在中國與其他鄰國間並不常見。近年來,區域內多國聯合對抗中國,形成小型安全合作團體,中國因此重視與越南的友好關係,這對其具戰略價值。
他又說,另一原因是中南海評估阻止越南建島的風險過高,因為越南過去展現出為保衛島嶼及油氣資源不惜一戰的決心。若中國試圖阻止越南是缺乏簡單有效的選項。因此,北京選擇避免公開批評,轉而私下與越南溝通,以免無謂損害關係,試圖低調解決問題。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所主任夏曼(Christopher Sharman)向BBC中文分析,越南的行動正悄然重塑區域平衡。他表示,越南不僅是在守衛島礁,更是在構建前線據點。「這些前哨站過去多為象徵性存在,如今正迅速轉為戰略要地,旨在對抗中國在南中國海的主導地位。」
夏曼強調,雖然越軍在數量與火力上不及中國,但其填海造島及可能的軍事化行動傳達明確訊息:「越南認真捍衛其聲索。這為越南提供了具體方式,以抵禦中國的海上脅迫。」
然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資深研究員許瑞士(Collin Koh)則認為,即使越南的造島規模匹敵或超越中國,權力平衡未必向越南傾斜。許瑞麟向BBC指出,許多中國分析師及解放軍官員曾承認,遠離大陸領土的人工島在軍事衝突中易受攻擊,可能是負擔而非資產,開戰初期恐被摧毀。「越南應也意識到這一點。因此,對中越兩國而言,人工島的價值更多在於和平時期國力「存在」的投射,而非戰時的戰略資產」。
許教授又說:「中國在軍事與海岸警衛能力上仍具壓倒性優勢。中越在南海的現狀應從整體存在投射能力,而非僅人工島來考量。」
不過,夏曼進一步分析,河內並未選擇與北京直接對抗,而是透過持續填海造島及南沙21個前哨站的發展,強化主權與自主權。他認為,北京正密切關注越南動向,但目前可能避免公開強硬反制。鑑於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衝突正受國際矚目,北京或許不願被視為對另一東南亞鄰國的壓迫者。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R9-xKwF22U
根據CSIS智庫下的「亞洲海事透明倡議」(AMTI)報告,越南自2025年初加速南沙群島的填海造島,新增工程涵蓋六門礁、鬼喊礁、東礁、瓊礁、舶蘭礁等自2021年起開始疏浚的島礁。此外,越南在安波沙洲、染青沙洲及西礁等三處已進行中等規模造島的島礁上,展開新一輪擴建。
分析稱,南沙群島是中國、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台灣及汶萊的爭議領土。中國在2010年代於此建造7座人工島,至少3座配備導彈系統與空軍設施,區域緊張局勢開始升溫。近年來,越南的擴建行動則引發各界對群島進一步軍事化及對珊瑚礁與漁業資源長期損害之關注。
據此,印尼區域安全學者莫拉亞(Mahbi Maulaya)向BBC分析,越南希望強化南沙群島的聲索,以對中國、菲律賓及馬來西亞等擁有實質據點的國家施壓。「特別是針對中國,河內以中國自己的論述反制北京:『我們在南海擁有島嶼』。」他認為,越南認清中國的造島策略有效,增強了區域存在感,並為未來主張《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的200海里權利奠基。越南的造島行動旨在爭取類似地位。
莫拉亞補充,越南早期受限於施工能力,採用「人工運石」造島,後來購入荷蘭挖泥船,轉以吹填造陸為主。日本與美國的技術援助也為其行動提供支持。近年來,越南積極擴建島礁面積,修建了5條1,500至3,200公尺的飛機跑道,以及港口與倉儲設施。
對此,越南戰略學者阮式方(Phương Nguyễn Thế)向BBC中文解釋,事實上,越南是在其佔領多年的前哨站上進行建造和擴展,但這些前哨站不僅是軍事據點,甚至是為軍民兩用而設計的。她說,特別是那些已經具備基礎設施並將配備機場和碼頭的前哨站,未來可能成為海上旅遊的潛在地點,或作為越南漁民(以及其他國家漁民)的後勤樞紐。
「說到底,這種雙重用途的設計與中國前哨站的規劃有相似之處。」她說。
南海專家許瑞麟則向BBC表示,事實上,自中國在南海開始大規模填海、島建並軍事化這片海域以來,越南一直警惕並觀察。北京在南海的項目公開後不久,河內便開始小規模改善其南沙據點,「行動較為低調,避免過度引發關注,確保全球焦點集中在中國」。
許教授說,自2014年「海洋石油981」鑽井平台事件和2019年萬安灘事件後,中越戰略關係有所改善,雙方同意「妥善管理」南海爭端,避免公開指責對方。他認為這是一種「和平共存」,或者說「各行其是」,亦即兩國按照自己認為對的事情去工作:「越南的總體目標似在改善其在南海的相對地位及存在感,但主要當然還是針對中國,而非其他東協國家。」
許教授向記者分析,近年來國際焦點多集中在中菲的爭端,這就為越南提供了相對不受關注的「戰略窗口」,得以推進早在2016年仲裁前就已形成的加速蓋島計劃。
也有專家表示,即便都在南海擴張實力,越南與中國的意圖仍有差異。阮式方告訴BBC稱,就河內立場來看,河內旨在利用前哨站強化南沙群島的防禦能力,這些據點將更好保護越南士兵,改善其在偏遠地區的生活條件,並為越南海軍提供反擊能力,以應對中國可能的海上進攻或在封鎖期間堅持更久。更重要的是,這些前哨站將協助越南海上力量更快速高效且大規模部署部隊,提升衝突應對能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越南的威懾能力,縮小與中國解放軍在南海的實力差距。」
無論如何,越南的行動不可能引發中國及相關輿論的關注。
譬如,中國軍事評論人徐吉軍在「漢唐智庫」微信公眾號撰文指出,越南造島常以民用設施為掩護,隨後跟進軍事設施,包括醫院、學校、彈藥庫及衛星通信設施。他認為所謂「民用」只是軍事外衣,越南在南沙水域擴建面積已超8.5平方公里,新增跑道、港口、倉儲與防禦設施,「屬於越南的南海不沉航母群正在形成。」他批評河內的行動是「精心謀劃的戰略擴張」,隱藏資源掠奪、軍事部署及地緣政治意圖,呼籲北京積極回應以捍衛國家安全。
另一中國外交評論賬號「貓哥工作室」也表示,北京應升級南海島礁基礎設施,建造更多戰略機場與港口,鞏固解放軍優勢,同時透過東盟對話傳遞和平訊號,避免越南行動引發其他國家效仿,並加強國際溝通,「揭露越南的非法占島行為,爭取更多支持。」
然而,外界對北京是否強硬反制越南仍存疑。
譬如,莫拉亞分析,中國可能以兩種方式回應:一是加大造島力度,使人工島符合《海洋法公約》的「島嶼」定義,如遷入公民並興建醫院、學校等;二是透過非致命嚇阻行動,如水炮、雷射及增派軍事人員與武器,減緩越南造島速度。他強調:「中國通常採取軟性恐嚇策略,考慮到將面對越南人工島上的軍事力量。」
阮式方則認為,北京可能不願破壞與越南的友好關係,特別是在當前充滿敵意的安全環境(不友好的鄰國、特朗普的貿易戰等)下,中國專注於菲律賓與南海東部,不希望製造更多衝突熱點。「北京明白,越南在爭議問題上未採取像菲律賓的公開強硬立場,且從軍事角度看,中國作為軍事超級大國,有能力隨時點燃緊張局勢。」
許多專家也同意類似觀點,指出中國整體實力占優,無需過分擔憂越南行動,且目前注意力集中在菲律賓,傾向與其他東南亞國家保持穩定關係。許瑞麟教授辯稱,近期越南與菲律賓在海上安全合作的靠近,如海岸警衛隊交流與聯合演習,提醒北京河內握有「馬尼拉牌」。他表示:「為維持與越南的良好關係,中國(會)選擇不對河內的南海項目過度反應。」
無論如何,南海的爭奪在當下似乎沒有平息的可能,不管是高調對抗中國的菲律賓或是「低調」超車的越南,在該地區持續的行動都將受到中國的監視或程度不一的反制。北京大學海洋戰略研究中心主任胡波教授便在今年一份報告指出,在中菲摩擦、美國介入、南海仲裁等背景下,南海矛盾將持續發酵,特朗普第二任期期間更增添不確定性。「但總體上,南海仍有望維持鬥而不破、熱而不爆的局面。」
BBC越南語組Thuong Le協助本文部分訪問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28/08/2025 05:00PM
28/08/2025 05:00PM
28/08/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