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大罷免後內閣改組,賴清德換人會換路線嗎?

台灣總統賴清德

Getty Images
大罷免後,台灣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只剩三成

台灣兩輪「大罷免」落幕,總統賴清德施政滿意度只剩三成,他以內閣人事改組作回應。行政院公佈的改組名單,涉及10個政府機構共16人,經濟部、數位發展部和衛生福利部的部長均換上新臉孔。

政治學者對BBC中文分析,這次內閣改組幅度未如外界預期的大,新人事則偏向技術官員,但官員提案仍要過立法院一關,在朝野對立嚴重下,新閣員能否有所發揮成疑。

相比內閣人事異動,分析指賴清德的決策圈人事異動更值得觀察,上周接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徐國勇,預料他與現任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和行政院長卓榮泰,三人分別在黨、府、院遂行和貫徹賴總統的意志。

至於最關鍵的朝野僵局,終究還是要看黨團總召如何協商,或賴清德怎麼釋出善意。學者指,這次內閣改組既沒有邀請在野陣營人士入閣,也沒有閣員為大罷免負政治責任,未來立法院對立局面恐怕難以改變。

內閣「隊形調整」幅度名過其實?

8月28日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率準內閣成員亮相

YouTube/行政院開麥啦
8月28日台灣行政院長卓榮泰率準內閣成員亮相

賴清德在8月23日第二輪大罷免投票結束當晚召開記者會,他表示對於政府施政不足之處,執政團隊會深自檢討,內閣「調整隊形」,讓施政更有感。

四天後台灣行政院公佈改組名單,涉及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經濟部、運動部、衛生福利部、數位發展部、環境部、教育部、原住民族委員會以及僑務委員會,共16位閣員人事異動。

列表:台灣「大罷免」後內閣改組中16閣員異動。這16名官員當中有14人為男性,兩人為女性

BBC

這次改組一半人事變動集中在衛生福利部、數位發展部、經濟部和新設的運動部。

當中,健保署長石崇良升任衛福部長、數發部長由次長林宜敬扶正、行政院秘書長龔明鑫轉任經濟部長,而兩屆奧運羽毛球男子雙打金牌得主李洋擔任新成立的運動部部長,以30歲之齡成為台灣史上最年輕部長。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內閣改組名單部會首長各自在專業領域上有表現,偏向技術性官僚,而非政治性官僚,「新的內閣團隊想要打造的是一個更能做事的團隊,我想這是政府一個很重要的目的」。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賴政府上任一年半,部分官員常常受外界批評,在大罷免結束改組內閣是好時機,是政府再出發的政治宣示,同時透過人事異動加強施政,讓民眾有感。

作為內閣領頭羊的行政院長卓榮泰則繼續留任。總統賴清德在8月23日大罷免結束後召開記者會時,透露卓榮泰在7月26日首輪大罷免失敗後,已經多次請辭,但賴清德表明希望卓「繼續堅守崗位、承擔重任」。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分析,今次內閣「隊形調整」幅度不大,名單中如僑委會、原住民委員會,以往在朝野並非有呼聲要換人,「原來大家也沒有點名說要換,反而就換了這些,表面上看起來有16個人這麼多,事實上他換的幅度並不大。」

而內閣改組名單上,14位男性,2位女性。新女閣員包括數發部次長侯宜秀及僑委會副委員長李妍慧。劉嘉薇指出,行政院性別平等會追蹤行政院部長以下及各委員會的性別比例,單一性別比例以不低於三分之一為目標。但這次新內閣人選幾乎清一色是男性,反映賴政府在內閣人選考慮時,將性別比例目標放在次要考慮。

改組能解決「朝小野大」困局嗎?

7月26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該黨立委擁抱慶祝

AFP
在野國民黨31名立委在兩輪大罷免中全數保住席位,圖為7月26日國民黨主席朱立倫與該黨立委擁抱慶祝。

在野陣營表明不滿內閣改組名單。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批評內閣中主導大罷免的人都沒有事,而非政治性、較專業性的閣員卻被換掉,批評賴清德和卓榮泰沒有檢討之心。民眾黨主席黃國昌批評目前擺出的新內閣,是「鬥爭內閣」要繼續鬥下去。

張峻豪教授認為,即使內閣更換了技術官員,在少數政府下意義不大,現時內閣面對是政治問題。

「專業內閣團隊、技術官員做提案,但提案最後要到立法院,在立法院能不能通過?能不能在朝野對立很嚴重、新仇舊恨的背景之下,讓專業技術官員發揮作用?有相當程度一段路要走。」

他認為要化解朝野衝突,關鍵恐怕不在內閣,而是立法院的總召如何做更多協調,或者賴清德跟在野黨釋出更多善意,才能讓想要做事的內閣動起來。

大罷免後,民進黨立法院黨團也有人事異動,幹事長吳思瑤、書記長陳培瑜、副書記長郭昱晴及林月琴、副幹事長林楚茵均表態辭去黨團幹部職位,黨團副幹事長王義川表示新會期不會續任。

而黨團總召柯建銘面對外界要求下台的壓力,引用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強調大罷免是窮盡一切可能讓國會過半,反問何錯之有。

劉嘉薇教授指,這次大罷免失敗,無論在野黨和執政黨都在「找戰犯」,而大力支持罷免的柯建銘成為目標。她認為民進黨現時在黨團檢討方面「卡到問題」,因為立法院黨團自主,表面上總統不應干涉,但人事檢討再拖延下去,對民進黨不利。

她指出,賴政府在內閣改組沒有邀請在野陣營人士入閣,也沒有閣員為大罷免負上政治責任,內閣未來在立法院面對的困局恐怕難以改變,除了事務性議題有溝通空間,政治性議題如核三重啟和先進核能,在野陣營仍會繼續窮追猛打。

加強政策解說不再「捱打」?

台灣立法院朝小野大

AFP
台灣立法院「朝小野大」

賴清德在宣佈改組內閣的記者會表明,調整行政、立法互動,會堅定守護國家利益,但同時期盼朝野更多對話,不分黨派共同守護台灣。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指,以往黨派之間即使有爭吵,最後仍可以協商,但現時大家都不願協商,在野陣營不見得與賴政府有溝通和交易的意思,國民黨黨團總召傅崐萁去年曾表示要讓民進黨找不到人當部長。

「我覺得不管是換誰,不管柯建銘也好,卓榮泰也好,不管換誰他們都不滿意。」

陳方隅認為,面對在陣野營明顯違憲的提案,賴政府亦沒有退讓的空間,這次內閣改組,賴政府重點不在於換人,而是改變政治上的攻防,加強部會首長向民眾解說政策能力,改變以往不斷「捱打」的局面。

他坦言,民進黨整體領導階層政治判斷力低落、反應慢、傳播方式差,在議題設定方面,國民黨一直拋出議題,例如普發一萬現金,但民進黨卻未有搶回主導權,「你要去把議題搶過來,可以現在是民進黨連要發不發都不知道,所以只能捱打」。

據台灣媒體報導,民進黨新任秘書長徐國勇著手改善宣傳策略,提出「222法則」——在2小時內回應、產出200字內的新聞稿、2句話圖卡,力求以簡潔易懂的方式與社會溝通,讓民進黨能即時回應民意與迅速闢除謠言。

而行政院長卓榮泰8月28日率領多位準內閣成員亮相,他在記者會表明要求所有團隊加速行動、積極任事、有感施政,回應民眾對執政團隊的指教與要求。

黨、院、府同步換人意味什麽?

台灣總統賴清德

AFP

在內閣改組以外,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在黨內亦有人事異動,上周委任前內政部長徐國勇擔任民進黨秘書長。

賴清德以往擔任行政院長時,徐國勇先後擔任過行政院發言人、內政部長,而卓榮泰當時擔任行政院秘書長。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陳菊曾稱讚這三人同心協力,是「薯條三兄弟」。

張峻豪分析,賴清德透過黨內徐國勇、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行政院長卓榮泰,在黨、院、府三方面遂行和貫徹其意志,四人形成的決策圈比內閣改組更值得關注。「他們四個人之間形成的決策圈,未來在牽動行政、立法互動關係上,我覺得更是一個關鍵性作用。」

他認為,賴清德在面對執政上困境時,把決策圈子更加鞏固,把權力抓得更緊,「在中華民國憲政史上都是這樣子,陳水扁時代、馬英九時代,只要是面對到執政上的困境,就會把權力更加鞏固,把權力抓得更緊。」

劉嘉薇教授認為,賴清德將親信放在重要位置,例如內閣改組將總統府副秘書長張惇涵調任為行政院秘書長,掌握更多行政和公共政策,另外由徐國勇主管黨務,「張惇涵跟徐國勇最明顯,一個管政、一個管黨,這樣子他把權力收得更緊,原因就是他越來越沒有安全感。」

據台灣媒體報導,行政院公佈內閣改組名單翌日,《美麗島電子報》公佈賴清德在8月新一份的民意調查結果,僅31%受訪民眾對賴清德執政表現滿意,不滿意則達到60.5%。至於行政院長卓榮泰,民調顯示僅27.7%滿意他的表現,不滿意度則達53.1%。

台灣

AFP

張峻豪認為,未來朝野關係發展,仍要觀察民進黨會否更換立法院黨團總召,賴政府會否召開國是會議,甚或招攬在野陣營人士入閣,組成聯合內閣。

他認為除了國內壓力,賴政府未來面對最大的壓力來自國外,包括美國對台灣預算和軍購上的要求。

「如果賴清德必須要去跟朝野做更多協商,那他勢必要做出一些調整。我覺得這樣的壓力會不會讓他做改變,這個是後續最值得觀察的點。」

劉嘉薇認為,若賴政府與美國談判關稅、軍購表現不佳,「抗中保台」牌就會越來越失效,影響民進黨施政滿意度,若無法獲民意支持,屆時或要進一步改組內閣。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