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京華城案」被羈押近一年後,台灣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獲准交保,旋即以高調言論重返政壇。他首次公開露面便猛烈批評總統賴清德讓台灣「四分五裂」,被視為是攪動台灣政壇的預告。
外界關注柯文哲回歸,民眾黨內會否出現「兩個太陽」的權力競爭。有學者向BBC中文分析,柯在黨內仍是「主帥」,現任黨主席黃國昌則是「大將」,雙方目前維持互補關係。
而隨著明年地方選舉逼近,柯文哲的回歸也預料將強化民眾黨在「藍白合」中的談判話語權,黃國昌或以更強硬姿態爭取更多席次。
柯文哲從被起訴涉貪受賄,到堅持案件是「政治逼害、司法不公」,長期羈押轉化為鞏固支持者獨有的「悲情牌」,分析指無論案件如何發展,柯仍會維持「被逼害」立場,延續其政治生命。
民眾黨前主席、前台北市長柯文哲週一(9月8日)下午步出台北地方法院,在鎂光燈、傳媒和支持者的包圍下,重返訣別一年的政治舞台。
他身穿印有「KP」字樣的白色T恤,發言時首先感謝支持者,又指父親病危時,是羈押期間最難捱的時候。
他強調案件是「冤案」,聲言檢察官查了一年甚麼都沒有查到,「民進黨做夢都沒有想到,民眾黨怎麼會這麼乾淨」,批評檢察官摧毀中華民國的司法社會信任度。他兩度點名批評總統賴清德讓台灣「四分五裂」。
柯文哲在發言後未有接受記者提問便離開,上車前他對支持者喊話「絕不投降、絕不屈服」。他下午在妻子陪同下回到新竹老家,依循習俗跨火而過、踩破瓦片,象徵打破厄運、瓦解霉氣。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日前發文形容這是「遲來的交保裁定」,質疑延宕數月的羈押充滿爭議,凸顯過去司法程序中可能存在的瑕疵。他又批評當在野黨的主席面對漫長且不符比例原則的羈押,傷害台灣民主制衡精神。
民眾黨在社交媒體號召支持者到台北地檢署外,「一起接柯P回家」,柯文哲官方Youtube頻道的直播,高峰期有近十萬網民觀看。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表示,希望北檢在柯文哲獲保釋後,不要再搞抗告這種事情,又認為若非羈押禁見,希望法官不要限制柯文哲的言論自由。
台北地檢署同日發聲明,批評柯文哲指摘檢控官的言論是「企圖誤導輿論、混淆視聽」,強調三冊共894頁的起訴書已詳列京華城案被告的犯罪事實與涉案證據,呼籲外界尊重法院獨立判斷,切勿透過媒體放話帶風向,並表明將「儘速依法提起抗告」。
民進黨發言人吳崢表示「尊重司法程序,不評論個案」。
總統府發言人郭雅慧也重申尊重司法程序,不會評論司法偵辦中的個案,但也「不接受並非事實的抹黑」,強調任何人不分黨派、不問身分,只要涉犯違法,都盼檢調依法究辦。
柯文哲作為民眾黨創黨主席,一直是黨內靈魂人物。他捲入京華城案後,去年12月辭任黨主席,其後民眾黨在今年2月補選,由立委黃國昌當選黨主席,任期到2026年12月31日為止。
柯文哲獲保釋後,外界關注柯文哲與黃國昌在黨內的角色和定位有否變化,會否出現「兩個太陽」,即柯文哲成為精神領袖,而黃國昌則是實質領袖。
黃國昌日前被記者問到會否交還黨主席職位,他批評有關問題是挑撥離間,「針對台灣民眾黨的發展,我跟柯主席彼此之間的互信跟默契不是你們可以想像的」。他指,對於民眾黨現況和未來發展,他在柯文哲出來後會好好坐下來談。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說,柯文哲交保將提振民眾黨的士氣,因為該黨仍是以柯為核心的政黨,其個人魅力與政治資產是民眾黨發展的關鍵動力。
他指出,儘管黃國昌是具強烈個人風格與論述能力的政治人物,但與柯文哲的分工始終清晰,「柯是『主帥』,黃是『大將』,民眾黨可以有『兩個明星』,但不會是『兩個太陽』。這樣的定位有助於黨內的穩定與分工合作,短期內不會造成權力競逐的緊張局面。」
他說,黃國昌未來的角色,反而因為柯文哲交保後逐漸回到政治舞台,有更多空間專注在政策論述與地方組織建設,尤其是對2026年地方選舉的戰略布局,將扮演關鍵角色。媒體論述方面,黃的風格更具攻防性,可補柯文哲的不足,形成一種「內外兼修的分進合擊」。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向BBC中文表示,現時柯文哲和黃國昌是互相依賴關係。柯文哲過去因為被羈柙,消失在公眾視野,在交保後需要借助黃國昌的力量重回政治舞台。黃國昌也需要柯文哲的案件打「悲情牌」,鞏固民眾黨核心的支持者。
他認為柯文哲在民眾黨內仍是「神主牌」地位,黃國昌不可以與柯撕破臉。但當觸及黨內人事任命時,雙方仍會有矛盾,「他們有沒有辦法用一些其他利益交換,或因為彼此利益需要,讓這個矛盾不要枱面化,這要看他們內部的安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YoiDlpbPSc
從去年8月底至今年9月初,柯文哲因「京華城案」及政治獻金案,已累計被羈押約一年,期間控辯雙方在法院展開多輪法律攻防戰。
案發之初,柯文哲因拒絕夜間偵訊、試圖自行離開偵查庭,遭當庭逮捕。雖曾兩度短暫獲准交保,但都因檢方抗告成功而再度羈押,法院認為他有逃亡、滅證、勾串之虞。
台北地方法院今年三次延長柯文哲的羈押期限,最近一次延長羈押期限在今年10月1日期滿,法官需在期滿前決定是否再延長。
最終法院在9月5日裁定,柯文哲可聲請具保停止羈押,但要交出保證金7000萬元新台幣(230萬美元;1638萬元人民幣)。此外,柯文哲也要限制住居、出境、出海八個月,並施以電子監控,另不得與同案被告、證人接觸、騷擾、恐嚇或探詢案情。
根據法院的裁決理由,法官指案中重要證人已經盤問完畢,涉及罪行的事證已獲相當程度保全,而柯文哲為滅證、串供之可行性與可能性已大幅降低,認為具保金額足以對其形成足夠的心理壓力及拘束力,可以作為羈押的替代手段。
法院裁決可交保後,柯文哲起初表示需再行深思,到週一柯文哲同意由其妻陳佩琪負責辦理交保程序。
柯文哲獲准保釋後,其妻子陳佩琪透露柯文哲有意安排全國巡迴,感謝民眾黨選民的支持。
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向BBC中文表示,此舉除了凝聚民眾黨支持者,亦連帶凝聚對司法不滿的中間選民。
「柯文哲的影響力在於持續穩固民眾黨關鍵少數的力量,以及凝聚『討厭民進黨』的力量,而後者就包括中間選民,也就是民眾黨將擴大它的政治版圖。」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形容,牢獄的經歷讓柯文哲在民眾黨支持者眼中多出一層「殉道者」的光環。日後柯文哲或因為案件未完結,選擇坐鎮中央,而有意競逐新北市長的黃國昌則會在地方縣市四處輔選。
學者陳方隅表示,無論日後判決結果如何,估計民眾黨都會堅持事件是「政治迫害」,以鞏固核心支持者,「他必須建立這種政治受害者,被逼害的形象,才能夠繼續走下去。」
他直言,若柯文哲選擇認罪,等於其政治生命結束,故柯堅持不認罪之餘,更不惜在審訊時罵法官和檢察官,「他必須要極大化悲情的成份,這樣才能夠鞏固他的支持者。」
翁履中教授則指,柯的回歸對中間選民未必有吸引力,因為中間選民一向不是只看政黨標籤,而是觀察政治人物的具體表現,尤其是民眾黨新進的立委在國會的問政表現與具體貢獻,才是真正能否吸引中間選票的關鍵。
他認為,柯文哲與黃國昌的組合是個起點,若要擴大支持者基礎,還需要培養更多具備專業、論述與地方實力的政治人物,否則原有的8至12%選民支持度固然可守,但要擴展至更廣泛的中間選民將相當艱難。
「民眾黨在各項議題上都很難在兩大黨中找出第三條路,除了目前有司法正義的核心議題,在其他議題尤其兩岸和外交,很難有新路線。這也導致中間選民很難在民眾黨的主張中,看見不同於兩黨的部分。」
台灣明年迎接地方首長選舉,「藍白合」左右選戰的形勢。柯文哲保釋後,外界關注會否影響在陣野營合作。
黃國昌接受傳媒訪問時強調,柯文哲關押前後,藍白均有在國會合作,強調方向不會有任何變化。至於2026年選舉比較複雜,民眾黨會靜待國民黨選出新任黨主席。
翁履中教授表示,藍白合的前景仍須觀察,特別是國民黨內部的變化,包括黨主席選舉及領導人選尚未明朗。然而,大方向上,國民黨已意識到若不與民眾黨合作,未來恐難有勝算。因此,無論柯文哲的司法程序如何發展,國民黨對柯的態度仍將保持一定的尊重與空間。
他分析,柯文哲在交保後應更清楚,若要真正重返政治核心,參與並影響執政聯盟的形成,是一條可行的路徑,雖然兩黨的歧見必然存在,但合作可能已是沒有選擇的選擇。
而2026到2028年是一段關鍵的過渡期,如果雙方能在地方選舉中展現協調能力,2028總統大選就有機會形成合作。反之,一旦在地方層面出現激烈競爭與內耗,將不利未來總統大選建構政治聯盟。
劉嘉薇教授認為,柯文哲的回歸對藍白合有正面幫助,朱立倫、黃國昌都走藍白合作路線,反對大罷免因為白幫助藍而成功,明年國民黨可能會有部分縣市「禮讓」給民眾黨。
學者陳方隅也認同,藍白在地區選舉有合作空間,但一些核心利益未必會退讓,例如國民黨不會輕易在新北市長選舉讓位給民眾黨。
而柯文哲作為民眾黨的「神主牌」,在未來選舉仍有很大話語權,「他一個人還是可以帶走5到10%(選民)的支持者,力量還是蠻高的」。他估計當選舉日期越接近,越能看出藍白之間、黃國昌和柯文哲之間隱藏的矛盾。
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鈕則勳分析,柯文哲交保後,民眾黨有更多和藍軍博弈的籌碼,而黃國昌為了凸顯自己對柯的效忠與為民眾黨開疆闢土的決心,在2026年地方選舉「藍白合」的談判立場更堅定,可能會要求藍軍禮讓更多或更關鍵的席次。
在野陣營將柯文哲被羈押一事,指向總統賴清德有決定性角色。
上月大罷免落幕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曾要求總統賴清德「釋放柯文哲」,當時賴清德回應司法獨立性必須尊重。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周日接受媒體訪問時,亦兩次提到「柯主席被賴清德關押」,把柯文哲被羈押歸咎於賴清德。
法庭批准柯文哲交保翌日,賴清德出席律師公會活動時。他表示希望與律師公會合作,深化法律教育,讓民眾了解不管是檢察官偵辦案件或法官判案,都本於專業獨立自主,強調行政干預司法的時代已經過去。
學者陳方隅指出,一方面法院交代柯文哲被起訴、羈押和交保的原因,另一方面民眾黨大力批評事件是「司法逼害、司法不公」。對於沒有關注政治或厭惡執政黨的民眾,容易造成資訊落差,用政治濾鏡去看柯文哲被起訴是受執政黨影響。
「理論上司法怎樣判,跟行政權一點關係都沒有,可是會有很多民粹主義的操作,去怪罪在行政權身上,重點還是在於媒體識讀和一般大眾對於法律的了解。」他指,無論京華城案後續發展如何,民進黨都會被在陣野營批評,只能冷處理應對。
翁履中教授指出,若柯文哲持續被羈押,可能讓外界對司法公正產生更多質疑,對執政黨形象更不利,因此柯交保對民進黨是一種「政治停損」。
「執政黨也藉此釋放訊息:政治不應介入司法,司法要回到制度運作的正軌。這是對內部支持者的穩定劑,避免出現信任斷裂。但在野陣營是否買單,是另一回事——政治信任的重建,不是一個交保可以解決的。」
現時柯文哲涉及的案件仍未審訊完畢,檢方在三宗案件共求處28年6個月有期徒刑。
當中「京華城案」涉圖利、職務收賄罪,柯文哲涉嫌在台北市長任內,將市中心精華地段商場「京華城」的土地容積率,從560%提高為840%,過程疑涉及護航業者,讓威京集團獲得超過121億元的不法利益。而柯文哲涉嫌收受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共1710萬元賄款。
在政治獻金案中,柯文哲被指涉嫌侵占民眾黨政治獻金及競選總統政治獻金。另外在挪用眾望基金會款項案,柯文哲涉將民眾對基金會捐款,挪用來支付總統選舉及後續黨務活動的員工薪資。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09/09/2025 05:00PM
09/09/2025 05:00PM
09/09/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