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科學家警告,應保護北極免受「危險」氣候工程干預

深藍色的海洋中漂浮著大塊明亮的白色冰塊,上方則是淡藍色的天空

Getty Images

數十位極地科學家警告,透過操縱北極與南極環境來應對氣候變化的計劃,既危險又不大可能奏效,還可能分散人類放棄化石燃料的注意力。

這些所謂的極地「氣候工程」(geoengineering)技術,嘗試以非常規手段為地球降溫,例如人工加厚海冰,或向大氣中釋放反射陽光的微粒。

近年來,它們與減少碳排放一起,被認為是未來對抗全球暖化的潛在工具。

然而,超過40名研究人員指出,這些做法可能造成「嚴重環境破壞」,並呼籲各國專注實現「淨零」(Net Zero)排放——這是目前唯一被證實可有效限制全球暖化的方法。

氣候工程——即刻意干預地球氣候系統以抵消全球暖化影響,是最具爭議的氣候研究領域之一。部分技術已獲廣泛接受,例如透過植樹或機械手段移除二氧化碳,被認為是「淨零」努力的一部分。

所謂「淨零」,是指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與從大氣中移除的量達到平衡。

但其他更激進的想法,如反射陽光,被領銜作者、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地球科學教授馬丁·西格特(Martin Siegert)批評「只是在處理氣候變化的症狀,而非根源」。

支持者認為,在氣溫急速上升並已對全球人類與生態造成衝擊時,值得探索相關技術。反對者則強調,這些方法的風險過高,特別是對脆弱、認知有限的極地地區。

一份刊登於《科學前沿》(Frontiers in Science)期刊的新評估,檢視了五項最常被討論的極地氣候工程方案,結論是它們均不符合基本可行性與環境安全標準。

例如,有建議透過向高空釋放微小反射粒子,即氣溶膠來冷卻地球。這一想法常被陰謀論者錯誤聯繫到飛機排放的凝結尾跡,但科學界的合理憂慮在於,它可能擾亂全球天氣模式。

由於這些潛在的連鎖反應,也引出一個問題:誰來決定使用這種技術?——尤其在治理結構複雜的極地地區。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資深科學家瓦萊麗·馬松-德爾莫特(Valérie Masson-Delmotte)指出,如果有國家單方面行動,可能「加劇極地的地緣政治緊張」。

另有憂慮在於,即便某些方案在理論上可行,龐大的成本與推廣時間意味著幾乎不可能真正產生影響。

思韋茨冰河前方的景色呈現為白色的冰崖,前方是深藍色的海洋,後方的冰延伸到遠方。

BBC/Jemma Cox
拯救思韋茨冰川(南極洲最脆弱的冰川之一)的一個建議是安裝一個巨大的「海幕」,以阻止暖水更快地融化它。

BBC新聞最近研究的一個方案,是在冬季將海水抽至北極海冰表面,以加厚冰層,從而更好地抵禦夏季的侵蝕。但一項估計表明,要覆蓋北極的10%,估計需約1,000萬台海水抽水機。

更根本的問題是,這些計劃可能製造一種假象,讓人誤以為可以替代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如果推廣這些方法……那麼它們就會分散注意力,因為對某些人來說,它們會成為一種無需真正減碳就能解決氣候危機的解決方案,」西格特教授說,「這當然不是真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認為它們可能造成破壞。」

即便支持研究的人士也普遍同意,氣候工程至多只能作為「淨零」的補充,而非替代品。

劍橋大學氣候修復中心主任肖恩·菲茨杰拉德(Shaun Fitzgerald)博士說:「減排的必要性是第一位的……沒有減排,我們所做的幾乎一切都是徒勞的。」該中心曾參與部分相關研究。

他認為,這項新評估提出了「非常合理的憂慮」,值得重視,但必須與「氣候危機的險惡現狀」進行權衡。他與其他地球工程研究支持者一樣,並不贊成立即大規模部署研究,甚至承認進一步研究後,或許會發現這些想法「非常荒謬」。

但他認為,更多的研究將使社會能夠做出「更明智的決定」,判斷這些想法是否有助於或阻礙應對氣候變遷。

受英國政府支持的一個機構近期宣布將投入近6,000萬英鎊資助相關研究,但政府表示目前無意部署計劃。

然而,這份新評估的作者認為,這些項目不切實際,資源應更好地用於減碳和極地研究。

「有些基本事實其實無須大量研究就能得出結論,那就是這些技術根本不可行。」西格特教授說。

一名英國政府發言人回應稱:「我們的首要任務是減少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並適應氣候變化無可避免的影響。」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