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5歲阿強單身近十年,他有透過交友軟件嘗試結識異性,也參加過商業性質的快速配對約會(speed dating)活動,至今依然没有找到理想的伴侶。
針對最近有香港民眾討論希望政府介入、官方主導舉辦相親活動一事,阿強表示自己抱持觀望的態度,也要視乎是以怎樣的方式舉辦。
他認為,若果政府資助一些專業的配對約會公司舉辦,會提高想參加的意欲,「但也不太樂觀。」
早前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出席《施政報告》的諮詢會中,有鑑於低結婚率及生育率的情況,有市民建議政府可推出幫助青年結識異性的政策,例如可以透過官方或非政府組織在地區舉辦相親或交友活動,協助基層市民尋找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當時李家超回應指非常關注本港的生育率,過往政府並無大力推動,但現在政府已推出多項鼓勵生育的政策。
事實上,由官方主導,意在協助適婚年齡的青年「脫單」的相親或聯誼活動,在東亞國家並非新鮮事。有輿論認為,香港當局可以借鑒,但也有香港網民留言,認為政府沒有這樣的義務。
從事建築行業的阿強在接受BBC中文的訪問時解釋,在早期的時候,比較容易在交友軟件上認識到異性。儘管未能發展成為情侶,但也是擴闊社交圈子的渠道,讓他認識到一些新的朋友。
然而,隨著近年交友軟件上的詐騙及銷售情況愈來愈普遍、愈來愈難以結識到新的異性,阿強認為在過程中亦加深了對自我的懷疑。
最終,近一、兩年他決定放棄使用交友軟件,「去到後來,會覺得很toxic。」
除了交友軟件外,他幾年之前曾經以陪同朋友的心態,參加過快速配對約會活動,「那是保齡球的活動,但整體感覺是很尷尬」。
阿強表示,當天的活動大約有10人參加,男性的參加者比較內向,而在破冰及互動的過程裡面,也感覺不太順利,對他來說,那次經驗讓他對於再參與同類型的活動有點猶豫。
他表示對於自己將來的戀愛狀態處於順其自然、隨緣的心態,抱持著觀望的態度。目前也不急於結婚生子。
在香港,像阿強一樣單身未婚的人口正在逐漸上升。
過去十年,根據香港政府數據,香港的結婚數字呈現下降的趨勢,儘管近兩年有因為疫情結束而上升,但對比起2014年的結婚數目有約5.6萬宗,2024年的結婚數目約4.4萬宗,下跌21.7%。
初婚年齡中位數亦不斷延後,2024年男性為32.6歲,女性則為31歲。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早前公佈的數據,2024年被視為適婚年齡的25至64歲組別中,從未結婚人數有126.4萬人,女性佔65.5萬人、男性則為60.8萬人。而十年前的2014年,該年齡組別從未結婚的人數為112.7萬,上升約12%。
隨著單身的時間愈久,阿強有一種感覺,覺得單身的日子過得頗為自在,特別是過了30歲之後,對於尋找另一半的欲望也開始減低,「也有自我反思,慢慢心態上也開始有所轉變。」但他並不排除將來結婚的可能性。
從事航空業的黎小姐今年29歲,屬於「母胎單身」的一員,一直以來,她都沒有太大想要戀愛的欲望。最近兩、三年,在其他朋友的鼓勵下,她有嘗試使用交友軟件,「但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又覺得不太適合自己。」
黎小姐說,「使用交友軟件的方式就好像購物網站那樣,每一個就是一個profile,然後你就在screen哪一些要、哪一些不要。」對她來說,這種方式難以去真正認識到一個人,即使有相約出來見面的人,也大多是無疾而終。
單身多年的她對於戀愛、結婚生子並沒有強烈渴求,加上身邊的家人、朋輩並沒有在這方面讓她感到太大的壓力,黎小姐直言自己並沒有太大的單身焦慮,「即使(之後)談戀愛,那也只是令到我的整個人生更加豐富,但不會是沒有了就不行。」
今年27歲、從事社福界的K(化名),自18歲起開始使用交友平台,最初的時候,她只是希望能夠擴闊自己的社交圈子,認識多點不同的人。
同樣也是「母胎單身」的她,偶然也希望身邊會有一個能夠分享日常的對象,建立一段親密關係。這些年間,她有斷斷續續在使用交友軟件,「我想大約跟20人左右見過面。」
K告訴BBC中文,儘管她本身只是希望認識更多新朋友,但當遇到有感覺的對象時,她還是會思考會否可以有進一步的發展,但至今還未遇上適合發展成情侶關係的人。
對於K來說,雖然有著想要戀愛的想法,但她並沒有結婚生子的念頭。
談到若由官方舉辦相親活動,K顯得有所猶豫,她坦言政見是她所關注的其中一個條件,「可能參加的人政治傾向是傾向支持政府?所以又可能未必適合。但我也會好奇會是什麼樣的形式(舉辦)。」
而對於黎小姐來說,與其為單身人士舉辦相親活動,她反而覺得不應該將單身視為一個問題,「然後政府要想政策去解決。」對於她來說,一個共融的社會應該尊重不同人的選擇,「不要把單一的價值觀放在所有人身上,或者為難選擇單身的人。」
有婚姻介紹及相親約會公司認為,市場上仍然存在婚戀需求,建議政府可嘗試牽頭推廣社會上的相親文化,或與私營的配對約會公司合辦活動,以提升單身人士的結婚意願。
婚姻介紹及相親約會公司「香港婚活」創辦人黃嘉如(Yubi)告訴BBC中文,政府可嘗試牽頭改變社會大眾對於相親聯誼的負面印象,「透過舉辦社區不同的相親活動提升大家的意識,只要政府願意走這一步,我相信業界是絕對能夠配合。」
她說,政府可與她們這樣的私營的配對約會公司合辦一些活動,令單身人士可以互相結識,「除了地區舉辦之外,其實也可以有一些大型的宣傳活動…提升相親的意識,讓大家可以用正面健康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
另一間香港配對顧問公司MatchDB於今年2月創辦,主要是為單身人士提供網上配對服務、線下的多人聯誼活動、面談諮詢配對服務,創辦人是三名90後的女性黃晞辰(Heisan)、文諾言 (Felice)、陳雯莊 (Winnie)。
在接受BBC中文訪問的時候,其中一名創辦人文諾言表示,當初創辦的原因,主要是源於過往使用交友軟件的經驗不佳,同時也察覺到市場上對配對服務的需求依然存在。
另一名創辦人黃晞辰說,自今年4月開始為第一對單身人士進行配對服務,4個月內已進行了約100個配對約會,「有一個周末是有11對…明顯會見到是有需求的,大家有需要、也會願意參加。」
「我們接觸的個案裡面,有一位女士在交友軟件裡面浮沉了十年…那位女士是從29歲尋找到39歲,接近40歲才發覺不行,然後過來找我們。」「香港婚活」的黃嘉如告訴BBC中文。
近年,愈來愈多線下的交友配對公司出現,為單身顧客提供配對服務,一般是提供單對單的配對服務或多人的快速配對約會。
黃嘉如表示,過去十年因工作環境及模式的轉變、工時增加,令到單身人士更難以認識另一半,「需求是存在的…會見到結婚對一般單身或有伴的人士來說都是必需的。」
然而,過往社會對於相親約會的印象較為負面,黃嘉如指,剛開始的時候,顧客比較不願意或害怕讓別人知道他們有參加這些活動或服務,但現在隨著風氣的改變,社會上的心態也有所轉變,變得較為開放及接收。
MatchDB其中一名創辦人黃晞辰認為,透過政府資助私營的配對公司是較為可行的方式,也能更緊貼這一個世代對尋找另一半的需求,「我們本身已經在做(配對服務),如果有資助,會再提高參加者動機及成功率。」
目前MatchDB的會員比例女性為54%、男性為46%,而在年齡的分佈上,有6成人為30至39歲、27.3%為20至29歲、10.6%為40至49歲,「都真的是適婚的年齡…可能社會上也有expectation,所以這兩個(年齡)組別比較有需要。」
她表示,相較於接近40歲的年齡群,較為年輕、20多歲的年輕人比較不介意讓別人知道他們參與這些活動或服務。
另一名創辦人陳雯莊觀察到,自疫情之後,近年出現一種由線上交友軟件轉為參與線下聯誼活動的趨勢,「因為大家想要多點情緒價值、人的溫度…更多是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BBC中文曾向香港民政及青年事務局查詢會否考慮參考其他東亞國家,計劃在將來舉辦由官方有份參與或組織的相親活動。
局方回覆指一直支援家庭議會的工作,向市民大眾宣揚關愛家庭的文化。當中包括去年10月推出為期五年的「家庭教育推廣計劃」,每年撥款800萬元,資助民間推行非牟利的家庭教育項目。另外,局方稱非政府機構可因應社會的需要,申請推行與家庭建設、新手父母及婚姻有關的項目。
由官方舉辦或協辦的相親活動,在世界各地,特別是東亞並不罕見。
這些年間,隨著東亞社會的結婚率及生育率低下,包括韓國、日本、台灣、中國大陸、新加坡各地的政府開始介入婚戀市場,擔任起「媒人」的角色,舉辦各類型由官方主導的相親或聯誼活動,協助適婚年齡的青年「脫單」。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家庭及社會發展部下設的組織「社會發展網絡」(SDN),專門服務單身群體,每年和不同的交友平台合作舉行「相親節」,設立各類型的相親活動,令不同單身男女有機會認識,當中的約會費用可以向政府報銷。
中國近年同樣面對結婚率、出生率雙低的情況,一些地方政府會設立一些由政府管理的「相親角」,設置官方登記處,免費為市民提供相親服務。
這種政府介入婚戀市場的方式,外界的評價不一,有人認為未必能夠保證成效、也有人認為是政府干預私人關係;去年,日本政府擬考慮為居住在東京的年輕女性提供補助金,以鼓勵她們移居鄉村地區結婚,計劃曝光後遭到諸多批評及爭議,相關計劃後來亦已被擱置。
在台灣,地方政府亦會定期舉辦一些單身聯誼活動,開放給予市民參與。
單身近四年、今年32歲的台灣人張小姐今年曾經參加過由台中市政府所舉辦的聯誼活動。張小姐在接受BBC中文訪問時表示,儘管自己沒有趕著想要脫單,但在家人的推薦之下,還是嘗試了參加政府舉辦的聯誼活動。
「剛開始的時候有點抗拒,覺得不是自然而然。」張小姐說。
然而,一天的活動過後,她的印象有所改觀,認為也是一個能夠擴闊圈子的場所。她憶述,當天的聯誼,政府會安排一些團體活動、也會設計一些問題讓不同人互動認識了解的,以及安排單獨聊天的環節。
「我覺得是蠻適合像我這樣的人參加,」張小姐說,自己是比較外向的人,而活動裡面,也有一些較為內向、害羞的單身人士,會有多一些挑戰。
在活動結束之後,她曾經跟一些參加活動的異性保持聯絡,但目前只剩下一個仍有繼續聯絡、聊天,以朋友的關係相處。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6/09/2025 11:00AM
16/09/2025 11:00AM
16/09/2025 11:00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