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在交談中如何提問,才是建立親密關係的捷徑?

一張拼圖,裡面有兩名女子,以及握著的兩隻手。

Serenity Strull/ Getty Images

提出正確的問題能夠幫助我們與陌生人建立連結,也能促進父母與孩子之間更緊密的關係。

2024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的一組心理學家測試了一個看似簡單的想法:父母向孩子提出14個經過特別設計的問題,是否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的愛?

這項實驗基於一些有力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感受到父母的愛對孩子的健康與幸福至關重要。因此,若能找到方法培養這種感受,可能會為家庭帶來多方面的益處。

過去其他研究人員針對成人進行的實驗顯示,提出合適的問題能讓人們感到彼此更加親近。這種方法被稱為「成為摯友流程」(fast-friends procedure),幾年前一位記者在約會中測試這些問題後,這項研究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

在經典版本中,這個流程讓兩位成人互相提出深刻、引人深思的個人問題,例如:「如果水晶球能告訴你關於自己、人生、未來或其他任何事的真相,你最想知道什麼?」這類問題鼓勵參與者揭露內心深處的感受,進而建立連結。這項流程已在多種情境中成功複製。但它是否也適用於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阿姆斯特丹大學的發展與社會心理學家埃迪·布魯梅爾曼(Eddie Brummelman)與同事將這些問題改編,使其適合8至13歲的兒童與其父母使用。然後,他們讓父母與孩子進行對話,父母會問孩子像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可以去世界上任何地方旅行,你最想去哪個國家?為什麼?

你經歷過最奇怪的事情是什麼?

上一次你感到孤單是什麼時候?是什麼讓你有這種感覺?

孩子們隨後回答問卷,評估自己感受到愛與支持的程度在對話前後有什麼變化。整段對話僅持續九分鐘,但孩子們在實驗結束後的評分都有顯著提高——顯示這個流程確實能增強他們被愛的感受。這種改變並非僅僅因為有機會聊天:像是詢問孩子最喜歡的冰淇淋或電影等閒聊,比較不容易產生同樣的效果。

布魯梅爾曼表示,有些互動讓他非常感動。「我真的起雞皮疙瘩了,」他說,「這些對話非常、非常有意義。」他發現許多家庭從未探討過這些話題。「我們觸及了人們平常不會主動談論的內容。」

圖中有兩名女子,正在手握水杯。

Getty Images
研究發現,我們在親密對話中提供的資訊往往能鼓勵對方敞開心扉。

他指出,人們——尤其是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往往會迴避負面或痛苦的話題。然而,這些問題促使家庭成員展現自己的恐懼與脆弱。「父母與孩子不再只是談論休閒或工作,而是開始談論像死亡這樣的話題,」他說,「這鼓勵他們談論真正有意義的話題。」

這項研究結果與過去心理學研究中關於「自我揭露」(self-disclosure)影響的發現相呼應——即在對話中,一個人向另一人透露個人或私密信息。數十年來的研究顯示,自我揭露能在陌生人、學生與同事之間建立親密感。

建立親密關係的捷徑?

如果這聽起來有些熟悉,那可能是因為《紐約時報》曾刊登一篇爆紅的文章,探討在約會中透過36個特定問題進行自我揭露。該名記者認為,這些問題能幫助人們墜入愛河。但布魯梅爾曼指出,這項原則其實可以應用在任何對話中,甚至不需要參考原始問題清單:「這更像是一種心態的轉變,而不是一份問題清單。」

該項名為「人際親密感產生試驗」的研究發表於1990年代末期,當時並未測量參與者的浪漫情感。從一開始,「成為摯友流程」的設計目的在於促進一般社交連結,正如我在《連結性法則》一書中所解釋的那樣。

這項實驗由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教授亞瑟·阿倫(Arthur Aron)主導。他與同事推測,在任何一次對話中,人們的親密感取決於自我揭露的程度。為了驗證這項假設,他們準備了兩組不同的討論題目:一組是一般性問題以鼓勵閒聊;另一組則聚焦於深層、個人且具轉化性的時刻或想法。

參與者被分成配對,並在接下來的45分鐘內討論一系列問題。其中一半的配對收到的是鼓勵閒聊的問題,例如:

你去年怎麼慶祝萬聖節?

你在哪裡上高中?

你認為左撇子比右撇子更有創造力嗎?

你最近看過的演唱會是什麼?你擁有這個樂團幾張專輯?之前看過他們的演出嗎?在哪裡?

這些問題都很合理,但並不一定能深入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

另一半的參與者則收到更具探究性的提示,例如:

對你而言,怎樣的一天才算完美?

你是否有預感自己會怎麼死?

有什麼事情是你認為太嚴肅,不能拿來開玩笑的?

你的房子失火了,裡面有你所有的財物。在救出摯愛與寵物後,你還有時間衝進去救出一樣物品。你會選擇什麼?為什麼?

這是高度自我揭露的情境,旨在鼓勵更個人化的思想、感受與經驗的交流。

45分鐘後,參與者需回答一系列問題,評估自己對對方的親密感,分數從1到7不等,最後取平均值。

在這個量表上,進行高度自我揭露的參與者平均親密感約為4分,而進行閒聊的參與者則約為3分。這項發現尤其值得注意:與他們現有的社交圈相比,當天評估的許多關係達到了多年認識後才達到的親密程度。

「參加者對與實驗夥伴不到一小時的關係評價,與他們生活中平均的關係程度相當。」阿倫與同事在研究中總結道。非正式的後續追蹤顯示,七週之後,仍有許多參與者保持聯繫。

在原本的論文中,阿倫與同事提醒,這項流程應該謹慎使用,人們不應假設只要照著問題回答就能建立持久的友誼。

「成為摯友流程」誕生後,其對社交連結的影響已在許多研究中被重複驗證。例如,伊利諾伊州立大學的蘇珊·斯普雷徹(Susan Sprecher)最近對超過100對學生進行測試,其中部分人面對面交談,其他人則在線上交流。「無論是透過視訊還是面對面,人們在使用這些問題時都感覺更親近。」她說。

類阿片效應

這種效應也能在人體中觀察到。當我們與他人建立連結時所感受到的溫暖愉悅感,來自我們大腦的類阿片(opioid)系統。這是大腦中對嗎啡等藥物產生反應的區域,但大腦本身也會分泌一種名為「內啡肽」的化學物質,能與這些受體結合。

當類阿片系統被激活時,會讓人產生愉悅的感受,例如欣快感,以及社交連結與情感依附的感覺。針對非人類動物的研究顯示,像是玩耍與理毛等社交活動能促使這些神經傳導物質釋放,形成一種情感依附的正向循環。

而自我揭露似乎也能產生相同的效果。

圖中有四名女子,正在排隊走路

Getty Images
當阿片類藥物系統被激活時,它會產生愉悅的感覺,例如欣快感,並有助於建立社會聯繫。

為了探索人體內天然類阿片、自我揭露與社交連結之間的潛在關係,多倫多大學的克里斯蒂娜·查洛娃(Kristina Tchalova)與麥吉爾大學的傑夫·麥克唐納(Geoff MacDonald)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們讓一組參與者服用納曲酮(naltrexone),這種藥物會阻止大腦天然類阿片物質與受體結合;另一組則服用安慰劑。

兩組人員隨後被分成配對,進行「要好的朋友流程」,互相提問清單上的問題。

結果顯示,類阿片受體被阻斷的那一組在建立親密感方面效果較差。與服用安慰劑的人相比,服用納曲酮的參與者在對話中更難分享內心感受,也不太享受這些對話。

這些生理機制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深入且有意義的對話會讓人感覺良好,並隨時間增進彼此的情感連結。

修補分裂

近年來,有少數研究探討「成為摯友流程」是否能促進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連結——甚至在物理上分隔的情況下也能奏效。

例如,德國遠程教學大學哈根大學(University of Hagen)的一組研究人員,研究這項流程是否能幫助學生堅持完成課程——因為遠程教育常面臨高退學率的挑戰。他們將這項任務的線上版本提供給855名修讀心理學學士課程的學生。

如研究人員所預期,「成為摯友流程」不僅提升了虛擬同學之間的社交連結感,也讓更多學生堅持到期末考試,而非中途退學。這種更強的親密感在學生之間普遍存在,無論他們在年齡或移民背景等人口統計因素上是否有所差異。

圖中有兩名女子及一名男子,男子正在拿取食物。

Getty Images
在日常交往中,我們可能需要更多地進行自我揭露,尤其是在我們熟悉的人之間。

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科學家也發現,「成為摯友流程」有助於促進不同性傾向者之間的社交連結。在與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參與者進行36個自我揭露問題的對話後,異性戀者在問卷中表現出較少的偏見態度,並對對方產生更強的親密感。

這項流程的一個重要啟示可能是:我們其實可以比自己想像的更勇敢一點。

例如,芝加哥大學的尼可拉斯·艾普利(Nicholas Epley)及其同事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人們普遍對自我揭露感到猶豫,因為他們認為對方不會對自己的分享感興趣。但這種擔憂大多是沒有根據的。

製造對話

在她的線上課堂中,斯普雷徹(Sprecher)經常鼓勵學生將這項流程應用在自己生活中——「像是他們的母親、室友、現任男友」——然後請他們報告結果。「這些非正式的證據也顯示,人們真的很享受這個過程。」她說。對某些人來說,這甚至可能為愛情帶來更多的好運。「我有一位朋友的女兒在第一次約會時用了這些問題,現在他們已經結婚了。」斯普雷徹說。

研究人員指出,在日常互動中,我們不一定要拘泥於特定的問題清單——而是可以更廣泛地應用「自我揭露」的原則。

「請記住,這不只是父母提問,也要讓孩子有機會發問,並且你要誠實回答,」布魯梅爾曼說,「採取平等與信任的立場,不要害怕觸及可能引發負面情緒的話題。」

對於那些不確定如何在分享與過度分享之間取得平衡的人,布魯梅爾曼與阿倫仍在研究中的問題或許能提供一個能夠協助的起點——甚至可能引導出生命中更好的對話與更深刻的情感連結。

大衛·羅伯森(David Robson)是一位獲獎的科學作家。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