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下一任國民黨主席將面對的四大難題

國民黨支持者參與集會

AFP
國民黨黨員總數有45萬人,他們將在10月18日投票選出新一任主席。圖為該黨支持者參與集會。

國民黨主席改選進入倒數階段,9月15至19日參選人陸續領表登記,10月18日由全體黨員投票選出新一任主席。

自「大罷免」後,原被視為熱門人選的台中市長盧秀燕已明確拒絕接棒,黨內一度有九人表示有意角逐,創下歷年新高。

經整合後,目前確定參選的包括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前立委鄭麗文、立委羅智強、孫文學校總校長張亞中等人。

無論誰當選,下一任主席都將帶領國民黨迎戰明年的「九合一」地方選舉,並為2028年總統大選布局,同時面對兩岸路線調整與黨內財政困局等重大挑戰。BBC中文採訪多位學者,分析新主席將面臨的四大難題。

1. 「九二共識」路線

2023年7月23日,國民黨第十三屆全國代表大會在新北市舉行,黨主席朱立倫在寫有「九二共識」的標語牌前發表講話。

AFP
2023年7月23日,國民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黨主席朱立倫發表講話。

國民黨的兩岸政策一直是民進黨攻擊的主軸。在剛結束的「大罷免」潮,綠營以「罷免投同意,反共更有力」為口號,指責國民黨立委「毀憲亂政、親中投共、弱化國安」。

根據台灣陸委會最新民調,近八成民眾贊成「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國民黨內對於是否繼續堅持「九二共識」路線,各派系存在分歧。

「九二共識」是指1992年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的「一個中國」原則,強調「一個中國,各自表述」(一中各表)。台灣的「一中」是指中華民國,北京則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 對國民黨而言,「九二共識」用以維繫兩岸溝通,但在台灣社會成為了「親中」象徵。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分析,儘管國民黨是國會多數並在大罷免取得勝利,若想在2028年大選突破,必須處理國家認同與親中標籤等核心議題,以至如何處理與美國關係,「這些國策問題接下來會愈來愈發酵,是選舉會決勝的重中之重」。

但他指出,未來的黨主席若修正對中路線,「把這個國民黨非常重要的神主牌拿掉」,必然面對黨內保守派或者深藍的反彈,2020年江啟臣擔任黨主席被認為是調整「九二共識」路線的最大希望, 也就因為黨內保守派深藍勢力而無法完成。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表示,國民黨內似乎還找不到比「中華民國」更大的公約數,但「中華民國」的含義,仍然在黨內有相當大的解釋空間,新主席將要建立共識,但如何取得現在還未明確。

國立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左正東強調,許多選民在大罷免中反感民進黨以「反共」為名操作,「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支持國民黨的兩岸路線,這是兩件事」,新一任黨主席必須提出能讓民眾信任的兩岸交流主張。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對BBC中文說,反共已是台灣社會趨勢,也是國際趨勢,國民黨新主席應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大陸」分開論述。

「與中國大陸社會的和平相處,以及文化、經濟交流,仍然是國民黨的強項,但對於中共政應該另外看待,以符合台灣社會和國際趨勢。這當然會面對黨內壓力,但也考驗新主席的魄力,需要以廣大民意說服黨內大老和黨員。」

2. 部署2028大選:為盧秀燕「抬轎」?

台中市長盧秀燕

AFP
台中市長盧秀燕

2028年總統大選,無疑是下一任國民黨主席的重要任務。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劉必榮指出,目前的共識是盧秀燕最可能選總統,因此無論誰當選黨主席,都是要「抬轎子」,「黨主席第一個目的就是怎樣發動黨內支持,把盧秀燕送進總統府並幫她擋子彈」。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也提出,目前枱面上的黨主席候選人都不可能是2028總統候選人,在野陣營中最佳候選人「只有盧秀燕」,因此新一任國民黨主席「只能扮演造王者」,是輔佐者的角色,不能太強勢。

盧秀燕連續兩屆任台中市長,長期以「媽媽市長」自居,其務實親民的作風獲不少選民支持。新國會智庫8月的最新民調顯示,其施政表現滿意度高達65.8%,僅27.5%不滿意。相比起來,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只有39.3%。

此外,民調指民眾對盧秀燕參選國民黨主席的支持度約25.8%,居於眾候選人之首。

在8月23日第二輪大罷免投票後,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公開點名希望交棒給盧,但遭盧秀燕回絕,她強調「媽媽會留在家」、會堅守崗位,並稱國民黨是民主的大黨,黨主席職位不宜欽定參選,應該由有意願的人來公平競選。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非常駐研究員宋文笛向BBC中文表示,現在距離2028年總統大選還有兩年半,國民黨新主席是否「為盧秀燕輔選」,還是言之尚早。

他認為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國民黨內目前人氣最高的直轄市長們如盧秀燕和蔣萬安等人都不參選黨主席的情況下,實力派地方諸侯和黨中央若是意見不合拍時,基層將很難決定應該聽誰的,「畢竟聽黨中央號令是義理,聽父母官和人氣王的話是實利」。

他指出,新一任國民黨主席最重要的任務,將是建構制度,有效將地方諸侯意見納入黨中央決策諮詢體系,「確保中央和地方保持統一陣線」。

3. 藍白合

2023年11月23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獨立總統候選人及鴻海創始人郭台銘、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於台北舉行整合方案的新聞發布會。

Getty Images
2024總統大選,藍白拉鋸數月仍未能決定正副總統提名是「侯柯配」還是「柯侯配」。左起為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獨立總統候選人及鴻海創始人郭台銘、前總統馬英九、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

過去一年,國民黨與民眾黨在立法院及「大罷免」投票中多次聯手,展現出合作的成效。但回顧2024年總統大選,藍白拉鋸數月仍未能決定正副總統提名是「侯柯配」還是「柯侯配」,最終協商破局而無法整合。

隨著2026年地方選舉開始部署,雙方如何協調提名與資源分配再次成為焦點。彰化縣議長謝典林最近就提出,藍白應以對比式的全民調方式,共同推出縣市長候選人。

民眾黨主席黃國昌也宣布將參選新北市市長,並對國民黨說「不排斥共推最強候選人」。張峻豪分析,民眾黨的策略是向國民黨提出政治籌碼,「這個交換一定不會只在新北市,也有可能在新竹等,這是未來黨主席處理藍白合很麻煩的事情」。

學者宋文笛指出,面臨選戰的提名階段時,維持藍營與白營之間的合作關係會是重大考驗。縣市議員選舉比起區域立委選舉,當選所需的得票率門檻更低,「要說服藍白兩邊的潛在候選人們互相禮讓,也就更加不容易」。

劉必榮教授則認為藍白合作仍有空間,他指過去合作難以推進,部分原因是雙方勢力複雜,「一下子就談到說總統誰正誰副,但這是需要時間鋪墊的」。他說,國民黨新任主席的任務,將是協調雙方在地方選舉的人選布局、共同推候選人,從地方開始逐步累積互信。

莊嘉穎表示,明年地方選舉藍白是否會分裂,仍是未知數,對新一任國民黨主席而言,最重要將是黨內協調,整合和分配資源,這樣才曉得如何與民眾黨合作,「這對選舉,尤其大選相當重要」。

劉嘉薇教授指出,國民黨新主席和民眾黨的關係將非常關鍵,2024年敗在雙方因民調數據及統計誤差出現分歧,原來科學的民意調查被政治語言解讀,所以破局,未能成功整合藍白候選人。

「2028如果要成功,必須將民意調查整合的方式訂得更加清楚、可操作,沒有政治語言的解釋空間,才可能整合成功。」

4. 國民黨的財政壓力

國民黨曾被形容為「最有錢的政黨」,近年卻面臨財政壓力。

「下任黨主席如何在有限的經費下,支應中央和地方黨部黨工的薪水、輔選以及補助候選人,都是很大的挑戰。」劉嘉薇教授說。

根據台灣內政部的公開資料,截至去年國民黨申報的資產總額超過237億新台幣(7.35億美元;53.5億人民幣),但該黨申報因受行政院「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黨產會)處分,有97.6%資產被凍結,實際可用的非限制資產只有約5.6億元(1867萬美元;1.3億人民幣)。

台灣立法院在2016年通過《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針對國民黨從二戰後接收台灣以來的資產進行清查及追討,「黨產會」負責調查、返還、追徵不當黨產等事務。該條例被時任國民黨主席洪秀柱稱為是台灣民主蒙羞向下沈淪,時任總統蔡英文則形容為轉型正義的初步落實。

以政治獻金來看,國民黨去年收入近9000萬(300萬美元;2135萬人民幣),少於民進黨的1.1億元(366萬美元;2608萬人民幣)。由於每次選舉都需要消耗大量經費,未來黨主席將要絞盡腦汁籌備經費。

專門研究黨派政治的中華亞太菁英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智盛說,黨主席要能說服黨內不同派系也願意捐款,「朱立倫之所以屹立不搖,很大原因是募款能力上獲得全面支持」。那麼新任黨主席的路線能否符合不同派別的期待,便是另一挑戰。

劉必榮認為,現在不同表態要參選黨主席的人都有不同人脈募款,「如果你找一個非常學院派的,他沒有地方人脈,肯定募不到,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翁履中舉例,民進黨「三隻小豬運動」以小額捐款激起社會支持,是在野黨資源不足時突破困境的經驗。

該運動始於2011年10月,時任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競選總統時,在台南造勢晚會收到三胞胎小孩送的三個小豬撲滿,但因沒有選舉權的未成年人不能政治獻金,引來監察院關切,綠營支持者批評監察院的做法不中立,是凸顯了民進黨小額捐款與國民黨「家大業大」的不對稱。

蔡英文團隊當時順勢發起「三隻小豬運動」,呼籲支持者將捐款放入小豬撲滿,激起全台各地民眾響應,最終募集到14萬隻小豬、金額達2億新台幣(667萬美元;4745萬人民幣)。2012落選後,蔡英文在2016年再發起「小豬再起」,號召民眾小額捐款。

翁履中說,以蔡英文「三隻小豬」訴諸感性募款的例子,國民黨未來要贏得支持,須思考如何「讓人民感動」,而不止是「養活黨機器」。「你只要論述對了,兩岸路線對了,現在台灣政治的大環境,其實對在野陣營不管是募款或各方面都是有利的。」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