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周時間裡,中國連鎖餐飲品牌西貝被指使用預製菜,身陷輿論風波,預製菜再次成為中國社交媒體上的熱點。
這場持續一週還未平息的風波始於9月10日晚,中國企業家羅永浩在微博發文,對近期在西貝品牌門店的用餐體驗表達不滿。他寫到:「好久沒吃西貝了,今天下飛機跟同事吃了一頓,發現幾乎全都是預製菜,還那麼貴,實在是太噁心了。希望國家盡早推動立法,強制飯館註明是否用了預製菜。」
西貝是中國一家西北菜連鎖餐飲公司,對於很多中國消費者來說,這一品牌是他們接觸西北菜系的窗口。截止2025年,西貝在中國擁有將近400家門店,覆蓋62個城市,擁有約17000位員工。
和同行相比,在西貝的廣告裡,新鮮現做一直都是招牌。西貝的官方視頻賬號亦以宣傳本店高級面點師手藝為主要內容:手工,高級,精巧,配得上這個一般開在商場高層、總是以乾淨整潔親民出名的品牌形象——其價格在同品類西北菜系裡算得上「高價」。
以饅頭為例,西貝稱店面售賣的饅頭手工精巧,一個售賣21元人民幣。與之相比,一個饅頭在中國的價格一般不高於2元。
羅永浩的這條帖文快速在中國社交媒體上激起千層浪——不管是預製菜這個關鍵詞,還是西貝這個品牌,都挑動著消費者的神經。短短幾天時間內,羅永浩本人發布近百條直接和西貝相關的微博帖文。
在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裡,官方媒體、自媒體、直播間都在討論西貝和預製菜之間的關系,各路媒體記者甚至追到西貝門店去探究「是否有用預製菜」。
輿論效果立竿見影,西貝創始人賈國龍對中國媒體表示,9月10日和11日,西貝所有門店日營業額各減少100萬元,他把這場輿論危機稱為「最大的外部危機」。11日晚,他本人現身媒體前連用三個「一定」來強調決心,「一定會,我們一定會起訴他,一定一定會起訴他!」
羅永浩隨即在自己的直播間裡回擊質疑,稱西貝「沒有預製菜是100%撒謊」,還提出自費懸賞十萬元要找出真相。
重壓之下,9月12日,西貝即在微博官方賬號上發布聲明一則,沿襲其一貫的社交媒體風格,西貝把所有菜品的製作過程拍成圖片,列表展示門店的製作過程流程繁瑣,甚至「匠心製作」,竭力自證店面從未使用預製菜。
風波並未平息。民眾貼出圖片表示其兒童餐中的牛肉餅和鱈魚條疑似預製菜,並開始呼籲抵制西貝。
9月15日,西貝第二次回應風波,命名為「西貝致歉信」的文檔下,這個品牌表示自己向來遵紀守法,但願意整改, 在堅稱所謂「預製菜」是自家的「中央廚房前置加工工藝」的情況下,表示將調整這些「預製」的步驟到門店現場加工,也就是說,10月1日之後,鹵肉、烤串等菜品都將在門店現場從零開始製作。
劉先生是西貝的忠實顧客,他對BBC中文表示,自從2024年春節帶家人嘗試西貝後,他們家就將每月兩次的聚餐定在西貝,因為它看起來「乾淨、新鮮」。
「我難受的不是它用預製菜,而是它用預製菜但是宣傳自己新鮮現做,賣我新鮮現做的錢,」劉先生說,「我家沒有小孩,我不想去追究這個預製菜到底健不健康,我只在乎為什麼它要騙我賣這麼貴。」
和劉先生持有同樣觀點的民眾並不在少數。在微博、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上,和西貝相關的討論中,出現頻次最高的就是「誠信」。
9月12日,也就是羅永浩點燃西貝征討戰的第二晚,羅永浩在Bilibili、微博、抖音等平台同步開播,其背景板上寫「不反對預製菜,推動與制裁透明化,維護消費者知情權」。
此外,圍繞預製菜爭端展開的還有預製菜的價格——中國民眾普遍認為「現場製作的菜肴值得更高價格,而預製菜本該價格低」——儘管在預製菜逐漸霸佔中國餐桌和輿論漩渦的過去幾年裡,食品工業從業人員一次次向大眾解釋預製並不意味著便宜。
但無庸置疑的是,中國民眾依然固守「預製菜就是便宜」這個想法,這也從根本上導致了西貝這個不算便宜的餐飲品牌在遭到質疑後,其定價成為焦點。
而西貝至今依然堅稱沒有使用預製菜——這也反映出預製菜定義模糊,其詳細操作因此存在可操作空間。
2024年,中國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預製菜的衡量標準包括:一種或多種食用農產品及其製品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調味料等輔料,不添加防腐劑,經工業化預加工(如攪拌、醃製、滾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製成,配以或不配以調味料包,符合產品標簽標明的貯存、運輸及銷售條件,加熱或熟製後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
西貝堅稱自己出售的是中央廚房由自己品牌現做的半成品、通過集中供應體系輸送到各個門店。但網友質疑:這些號稱自產自銷、保質期長達18個月的是預製菜嗎?預製菜的邊界是什麼?
過去幾年裡,中國的預製菜產業蓬勃發展。2024年,中國政府網站引用業內統計稱,中國預製菜加工企業超過7萬家,2023年行業產值已突破5000億人民幣。同年的上海國際餐飲食材展覽會上,過半廠商所展示內容都是包裝精良、價格公道的預製菜。
從出口上看,中國預製菜出口額從2022年的約30億美元增長到2024年的70億美元以上,被廣泛看做前景極廣的「爆發式產業」。
但市場的蓬勃和民眾的反應幾乎成反比,預製菜產業蓬發發展並不代表其在中國受到普遍接納——講究「鍋氣」、包餃子應該從和面開始準備的中國人對預製菜依然半信半疑,在涉及給兒童的食物上,預製菜尤其是紅線話題。
艾媒諮詢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消費者裡僅有22.18%對預製菜選擇非常相信,55.92%消費者選擇比較相信。
消費者抵制預製菜的理由分別有:沒有鍋氣、製作過程不透明、擔心有添加劑、擔心原材料變質過期所以不健康。總結來說,除了「鍋氣」實在無法克服之外,中國消費者最大的擔憂就是不透明的製造過程。
而西貝的這場風波最終擴散成行業應該如何定義預製菜的問題。
中國官方對於這個話題快速回應。13日下午,衛健委主導的《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准草案》有了進展,中國媒體報道稱草案已經通過專家審核,即將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回應公眾的期待,這個草案將更細化規定預製菜的定義邊界,餐飲門店如何使用、如何製作預製菜亦將首次納入強制信息披露部分。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向BBC中文表示,預製菜已存在約四、五十年歷史,早期先在美國開始,其後傳至日本,至最近20年開始引入中國大陸及香港,近年特別盛行,主要因為新冠疫情導致餐飲業出現很大變化,餐廳倒閉,人才流失;現時食肆店鋪未必有完備的廚房設施,甚至未必一定有廚師駐場——預製菜很好地填補了這個問題。
他舉例稱,酒樓未必有師傅製作傳統點心,「預製菜的出現,可以填補這個空位」,甚至套用在不同菜式;又指個別廚師或有機會失準,反而預製菜的製作及選購過程獲監測,食物品質水平標準化。他指出,預製菜亦可以降低營運成本、填補食物供應,長遠協助餐飲業發展,坊間不應該對此抱持負面看法。
被問及餐廳是否需要向消費者交代採用預製菜的情況,黃家和笑稱,「很大部分食肆全部門口都要擺一個:『採用預製菜』」。
黃家和亦向BBC中文確認,把西貝爭端放上輿論風口浪尖的「預製菜界定」問題確實很困難,因為當中可包括醃製肉類或急凍海鮮,待解凍後可簡單烹調為菜式,亦有部分屬於早已煮熟,餐廳工序只需要純粹翻熱,估算目前十道菜當中,可能有一至兩道菜式已包含半製成品或預製菜。
香港理工大學食品科學及營養學系訪問副教授梁嘉聲則指出,食肆採用預製菜,與普通消費者在超級巿場購買預製食品回家加熱的情況雷同,如包裝已消毒,亦經過合適的冷凍運輸程序,食安風險非常低。他認為,餐飲業採用預製菜屬消費者權益問題,而非食安議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18/09/2025 05:00PM
18/09/2025 05:00PM
18/09/2025 05:0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