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國民黨主席改選,有誰競爭?

一名國民黨支持者在街頭參與遊行。

Getty Images
國民黨黨員總數有45萬人,他們將於10月18日投票選出新的黨主席。圖為一名國民黨支持者在街頭遊行。

台灣第一大在野黨國民黨主席改選將於10月18日舉行,六名參選人本週陸續完成領表登記,其中郝龍斌、鄭麗文、羅智強、張亞中被認為是「四足鼎立」。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在8月23日宣布卸下職務,原屬意交棒給台中市長盧秀燕,卻遭其拒絕,使藍營內部對下任黨主席人選意見分歧,一度形成多達9人表態參選,面臨整合難題。

這場改選不僅是國民黨內部的人事競爭,還攸關國民黨未來整體走向與台灣政治格局變化,下任國民黨主席將主導國民黨 2026地方選舉和2028總統大選的整體戰略與人事安排。

隨著這場黨主席之爭的參選名單底定,這些主要競爭者是誰?他們的背景與政治盤勢有何特點?BBC中文逐一解析。

郝龍斌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競選照片。

Getty Images
前台北市長郝龍斌(右)日前與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整合成功,由其出線參選黨主席一職。

郝龍斌是這場國民黨主席選舉稍晚登記領表的參選人,其經過多日與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協商,確定由其出線,此舉被視為藍營整合的一部分,目標是為2026與2028年選舉布局。

73歲的郝龍斌為國民黨資深政治人物,曾任多項重要公職,包含連兩任台北市長(2006–2014)、兩屆立法委員(1996–2001),他也曾多次擔任國民黨副主席,是這次參選者中,黨內輩分最為資深者,他也被視為國民黨內較「中立」的人選,能在不同派系間取得平衡,具備整合力與穩健形象。

郝龍斌的父親為台灣前行政院長、前國防部長郝柏村,此次黨主席選舉,郝龍斌獲得國民黨內部分「軍系」派系,以及「本土藍」地方派系與正副議長系統支持;加上與「戰鬥藍

」精神領袖趙少康整合,也被視為受「戰鬥藍」全力支持,形成其參選的有利條件。

本土藍指國民黨或泛藍陣營本土派政治人物,多為本省籍,認同台灣本土文化與價值,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前立法院長王金平就為其代表,與其相對者,則為1949年隨國民政府遷台的外省籍菁英派。

戰鬥藍則是趙少康於2021年提出的政治動員標籤,強調國民黨作為在野黨應具備強烈的監督與反擊能力,強調戰鬥性和問政力。

根據藍營9月15日釋出的內部民調,若立即投票,郝龍斌的支持度在黨員中約為20.5%,略低於鄭麗文的22.2%。在年齡層方面,他在75歲以上黨員中支持度最高,顯示其在年長黨員中有一定影響力。

日前郝龍斌接受台灣媒體訪問表示,參選主張為帶領國民黨於2028年重返執政,並承諾未來不會參選總統,促成黨內團結;過去其雖與前民眾黨主席、前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有過衝突,但近期釋出善意,並強調會促成藍白合作監督執政黨。

這也是郝龍斌第三度參選國民黨黨主席,其分別在2017年及2020年敗給吳敦義和江啓臣。

鄭麗文

前立委鄭麗文的立法院網站個人照。

立法院
前立委鄭麗文目前支持度在國民黨內部民調暫居第一。

選戰最後會否形成「郝龍斌和鄭麗文的對決」,國民黨內高度關注。

55歲的鄭麗文為國民黨「中生代」政治人物,是這次國民黨主席領表登記參選者中唯一的女性。根據藍營9月15日釋出的內部民調,若立即投票,鄭麗文的支持度暫居第一,在20至30歲的年輕國民黨員中支持度最高。

鄭麗文參選主打「世代交替」和推「藍白合」溝通平台,她曾任第7屆(2008–2012)、和第十屆(2020–2024)國民黨籍不分區立委,是國民黨在上屆立法院主導攻防的關鍵人物之一,被外界認為「戰鬥形象」鮮明,擅長媒體操作與公共論述;今年6月台灣大罷免選舉前夕,她與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網紅「館長」陳之漢等人宣布成立「黨外在野大聯盟」,試圖整合藍白勢力。

不同於其他參選人,鄭麗文的政治生涯橫跨綠營與藍營。她年輕時曾為1990年野百合學運參與者,積極參與民進黨領導的街頭活動,亦曾支持台灣獨立;2000年初其與民進黨漸行漸遠,2002年因為評論時任民進黨籍衛生署代理署長涂醒哲疑似性騷擾,未經查證發言遭民進黨停權,後主動退黨。

2005年,她在時任國民黨主席連戰的邀請下加入國民黨,曾擔任國民黨發言人、國民黨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等黨職。2012年時在國民黨執政時擔任行政院發言人。

學者曾指出,鄭麗文因為其特殊背景,被認為與國民黨傳統政治人物的連結度較小,能反映國民黨員求新求變的渴望。

另一方面,她也深受傳統國民黨選民支持,其父親曾為陸軍政戰少校,因為家庭背景被視為「復興崗」和「黃復興」的女兒,日前更獲得部分軍系、前黃復興黨部主委季麟連等表態支持。

羅智強

立委羅智強在立法院網站上的個人照。

立法院
台北市大安區立委羅智強為「戰鬥藍」代表之一,吸引深藍與基層黨員支持。

55歲的羅智強為現任台北市大安區立法委員,是國民黨「中生代」政治人物,其參選黨主席的自我定位為「中生代掌舵、新生代領航」,強調「世代交替」與即戰力。

羅智強擅長社群經營,臉書與YouTube影響力大,獲得不少國民黨海外黨員與網路支持者力挺;他主張「捍衛軍公教警消尊嚴」及「國會戰鬥中央」等,為「戰鬥藍」代表之一,吸引深藍與基層黨員支持。

羅智強曾任前總統馬英九總統府副秘書長及發言人,2022年轉戰台北市議員,2024年當選立委。

他亦是今年大罷免行動中被提案罷免的立委之一,投票結果以「全部村里」不同意罷免票都大於同意罷免票保住席位,聲勢大振。他在罷免選戰期間多次支援其他藍委,獲得部分青年黨員與新科立委支持,登記日也在立委徐巧芯的陪同下親自領表。

徐巧芯代表著國民黨內新世代、女性、網路世代的政治人物。她的支持象徵羅智強能夠吸引新世代黨員與選民,打破國民黨過去「老男藍」的形象。

有趣的是,羅智強從政生涯對於參選任何職位都展現積極態度。2018年其當選台北市議員,即宣布四階段參與2020總統選舉,隔年退選轉而支持徵召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2020年他又宣布參選台北市長、2022年宣布參選桃園市長,不過最終都未參選,這次黨主席選舉其是否會堅持到最後,也受到外界關注。

張亞中

2021年張亞中進行黨主席選舉投票。

Getty Images
學者張亞中被視為國民黨內「統派」代表人物,曾於2021年與朱立倫競爭黨主席。

71歲的張亞中是台灣國際政治學者,現為國民黨創設的政治組織「孫文學校」總校長,今年是他第二度競選國民黨黨魁;2021年國民黨主席選舉,其曾以黑馬之姿,第二高票敗給國民黨主席朱立倫。

張亞中被視為國民黨內「統派」代表人物,2004年提出「一中同表」主張,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皆是「整個中國」的一部份,有共同主權。日前他也表示,若當選國民黨主席,將與北京展開對話,談出和平方案。

在國民黨內,張亞中屬非主流派系,擁有部分深藍群體支持。他立場鮮明,論述能力強,但因親中立場多次引發爭議,對國民黨內部也曾多次公開批評,主張改革與制度透明。

和其他參選人相比,張亞中選舉經驗較少,曾參加2020年台灣總統選舉的國民黨初選,但不敵時任高雄市長韓國瑜,沒能獲得黨內提名。他曾為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幕僚,在2005年當選任務型國代,2006年擔任「全民倒扁運動聯盟」總召集人,也曾成立「民主行動聯盟」,推動兩岸互動。

其他參選者

國民黨立委在7月26日罷免選舉當天舉行記者會。

Getty Images
現任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中)在帶領該黨於兩輪「大罷免」取勝後,宣布將卸下黨主席職務。

除了以上較受外界關注的四名參選者外,前彰化縣長卓伯源以及前國大代表蔡志弘也都在日前登記參選國民黨主席選舉。

卓伯源曾擔任彰化縣議員、縣長及彰化縣區域立法委員,這是他第二度參選黨主席,2021年2,他與當時尋求連任的江啟臣、前主席朱立倫等人競爭,僅獲5100餘票,於四名參選人中墊底落選。

這次參選卓伯源提出不少政見,其中一項為當選國民黨主席後,將以主席身分邀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訪問台灣。

前國大代表、國民黨中評委蔡志弘也說,其當選會推動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會面的「蔡習會」,降低兩岸敵意,維持和平。

選舉流程

一名女士正在參與國民黨主席選舉投票。

Getty Images
這次國民黨主席選舉有參選者比過往都多的情況。

國民黨主席任期為四年,自2001年起,黨主席改為由全體黨員直接選舉產生,得票最多者當選,無需過半。

目前國民黨黨員總數有45萬人,他們將於10月18日於各縣市黨部投票,海外黨員則可以「通訊投票」。

選舉結果產生後,國民黨將於11月1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進行新舊黨主席交接。

該黨黨章曾規定在國民黨作為執政黨時「總統兼任黨主席」,2019年刪除有關條文,使黨主席可以維持完整的四年任期,不受總統選舉結果影響。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