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再掀法律戰、外交牌與藍綠對立

2024年中華民國國慶一名女子拿著國旗

Getty Images

美國在台協會(AIT)近日批評中國試圖扭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強調二戰相關文件未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這被視為美國罕有對於「台灣地位未定」的明確表態,分析指美方針對中國近期「法律戰」的直接回應,是旨在爭奪台灣主權的國際話語權,同時也為美中談判增加籌碼。

台灣內部對於美方論述反應兩極,綠營表示歡迎,甚至認為這為台獨運動提供了發展空間,藍營則批評美方此舉傷害了中華民國的主權正當性。

這場關於「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論辯,讓戰後歷史文件與當前地緣政治再次緊密交織,BBC中文梳理這場爭議的各方解讀與歷史源流。

美國對中國「法律戰」的回應?

台灣民眾揮動美國國旗

AFP

美國在台協會(AIT)9月12日表示,中國試圖扭曲(intentionally mischaracterizes)《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舊金山和約》的歷史文件,試圖支持其脅迫台灣的行動,北京的敘事是錯誤的,這些文件都沒有決定台灣的最終政治地位。

上述言論是AIT回覆台灣中央社查詢時作出的。中央社詢問第54屆太平洋島國論壇(Pacific Islands Forum, PIF)近日在索羅門群島舉行時,未邀請台灣代表出席,也排除美國、中國等捐助國參與的看法。

美國國務院15日回覆台灣《聯合報》查詢時重申,AIT已準確地傳遞訊息,中國刻意扭曲二戰時期文件來支持其脅迫台灣行動,以征服台灣。

中央社引述美國在台協會前理事主席卜睿哲表示,這是他首次看到AIT如此具體的措辭,但仍符合美國長期政策。台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也告訴BBC中文,美方向來就台灣地位問題採用模糊修辭,這一次是「由模糊轉向清晰」。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對BBC中文說,這次由AIT提出、美國國務院背書的操作,顯示美方意在表達支持台灣,主要是反擊北京的法律戰,也就是「一中原則」。

今年5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俄時在《俄羅斯報》發表署名文章指,「台灣回歸中國是二戰勝利成果和戰後國際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稱《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文件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中國外交部長王毅8月重申類似立場,稱有關二戰文件「要求日本把從中國所竊取的領土包括台灣歸還中國」。

對此,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曾嚴正駁斥,強調戰後的《舊金山和約》已取代相關政治聲明,該和約並未將台灣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未統治台灣。

台灣東吳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陳方隅告訴BBC中文,美國的最新表態挑戰中共的史觀,「從根本上否定了中國對台灣領土主權的宣稱」。

台灣安保協會理事宋承恩則指出,AIT聲明的重心在於反對中國威嚇台灣。「美國將此與中國對台灣的脅迫聯繫起來,因為這種脅迫的規模和強度正在增加。可以說,美國認為有必要採取行動阻止中國這樣做。」

在AIT表態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表示堅決反對,稱美國對台灣屬於中國的歷史和法理事實一清二楚,卻公然翻炒所謂「台灣地位未定」的謬論,抹黑污蔑中國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正當行動,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嚴重錯誤信號。

美中談判前打「台灣牌」?

美國特朗普將與習近平通話

Getty Images

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的時機引發討論。學者黃介正質疑,「現在(美中)兩國領導人(準備)見面是要掃除障礙,怎麼去製造障礙惹毛北京?」

他分析,可能商談兩國領導人會面遭遇某些困難,所以美國對北京「加碼」提出台灣地位未定論「噁心北京」,對北京多打一張牌。他提到另一種解讀是,北京九三閱兵後,美國感覺到北京對台灣的心戰奏效,重提此說以「鼓勵台灣」。

日本國際教養大學中國研究助理教授陳宥樺也分析,美國此時表明立場,主要是不希望關於台灣主權的話語權被中國奪去,否則未來美國介入台灣事務的空間就會變小,「特別在中國大閱兵之後,這在華盛頓眼中是中美競爭的關鍵部分」。

他對BBC中文說,美國歷屆政府對於台灣主權歸屬的立場,「共同性是台灣並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PRC)的一部分」,美方往往選擇不公開這立場以免激怒中國,但自特朗普1.0將中國定位於同級的競爭對手後,對此立場的公開化便變得更加直接。

他指出,時任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2020年曾直接表明「台灣一直都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後來美國前總統拜登公開表示會防衛台灣,到現在AIT的「台灣主權未定」之說法也呼應了這一貫立場。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廖達琪也表示,美國提出「台灣地位未定」通常都有戰略需求跟考量,這次是因應中共當前極力訴求從法理上佔有台灣,尤其是近年在聯合國2758號決議上的攻防。「對美國來講,它先要在法理上至少提出一個籌碼,讓中國大陸跟美國的談判當中更多一些艱澀的考量。」

她提醒,台灣社會應審慎看待美國的訊號,尤其是面對特朗普這樣交易型的領袖,他可能正在創造美中角力的一個談判籌碼,就像當初杜魯門也以此當籌碼。「杜魯門主張台灣地位未定論,希望跟毛澤東打交道,把台灣給毛澤東,來吸引他不要跟蘇聯結盟。」

藍綠陣營對歷史敘事的分歧

一名台灣男子在集會中手持台灣獨立旗幟

AFP

美國公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論,再次在台灣政壇激起藍綠分歧。

民進黨政府第一時間表示歡迎和感謝,外交部長林佳龍強調「台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更無權在國際社會上代表台灣。

多個獨派團體受AIT的說法鼓舞,其中本土社團「台灣國」15日在總統府外召開「美國證實開羅謊言!中華民國還要硬拗?」記者會,形容AIT的聲明如同強心針,呼應「正名制憲、建立台灣國」的主張。

民進黨秘書長徐國勇則公開表示,蔣介石當年僅是代表同盟國接收台灣,「所以沒有什麼台灣光復節」,再度引發關於「光復」意義的爭議。

這背後牽涉藍綠對台灣定位的歧見。1945年10月25日台灣接受日本投降,定為「光復節」,正式脫離日本的統治,但其國家意義歷來爭議不斷,2000年時任總統陳水扁曾取消光復節假日,今年在藍白陣營推動下恢復為國定假日。

陳方隅表示,很多綠營人士認為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與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是不同的國家——在台灣的這個中華民國,經民主化過程成為了一個新的國家。「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在1949年內戰結束的時候,失去了(國際法規定的)所有的國家要素。」

他指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僅是新聞公告,並不是條約。根據國際法,只有條約才可以進行領土主權移轉。國際法也規定,在戰爭時期不能進行領土主權的移轉。

宋承恩說,這關乎「如果不是中國,誰擁有台灣」的根本議題。現在台灣政府認為,自《舊金山和約》以來,台灣的主權應由台灣人民所有,而美國也認為,唯有台灣人透過民主選舉產生的台灣政府,才能代表台灣,「這些因素增強了台灣有能力宣稱擁有獨立國家的論據」。

金門海港的中華民國旗

Getty Images

相較之下,藍營對美方立場明顯不滿。國民黨發表聲明指,在二戰勝利暨台灣光復80週年之際,「台灣主權歸屬中華民國毫無疑義」。

聲明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日本降伏文書》、《舊金山和約》,乃至於1952年的《中日和約》等,均已確認並以法律實踐將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包括釣魚台列嶼)歸還中華民國。

黃介正說,美方的措辭從模糊變為清晰,「反而受害者變成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了」,反問如此一來中華民國是不是擁有台灣也「未定」了。

廖達琪也告訴BBC中文,美方的說法讓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受到忽略。她強調,在亞洲帶領抗戰、簽定《舊金山和約》的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憲法的制定也有台灣代表參與,「AIT說法是會傷害中華民國在這個過程裡,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歷史文件究竟說了什麼?

1943年開羅會議

Getty Images
蔣介石(左)1943年出席開羅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43年底,美國總統羅斯福、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介石和英國首相丘吉爾於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後,發表對日作戰的新聞公報,稱為《開羅宣言》。公報稱:「日本自中國人所竊取的所有領土,比如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應該歸還給中華民國。」

1945年波茨坦會議(Potsdam Conference)期間,由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丘吉爾及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三國領袖聯合發表公告,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並向日本發出最後通牒。公告僅提及《開羅宣言》之條件應予實施,日本主權應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等與其他小島,未提及台灣主權。

1951年,包括日本在內的49個國家的代表在舊金山簽定《對日和平條約》,即《舊金山和約》。和約聲明日本放棄台灣、澎湖等地的所有權利。

這三份文件都未明確台灣的主權歸屬。但中國官方稱,這些具有國際法效力的文件,都清晰確認了中國對台灣的主權。

至於「台灣地位未定」之說,早在1946年已有幾位美國官員和將領陸續提出。

1950年韓戰爆發,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Truman)為防止中共佔領台灣,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實施台海中立化,同時聲明:台灣未來的地位必須等到太平洋地區恢復安全、對日本的和平條約訂立、或經聯合國審議後才能決定。

這被視為「台灣地位未定論」的正式起源,之後在冷戰格局下和冷戰後,美國也曾多次提起有關說法。

例如1955年,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Dulles)與緬甸總理吳努商討亞洲局勢時提到:「……甚至台灣的法律地位都是不確定的。美國對台灣也擁有從日本取得的權益。日本僅僅是放棄台灣主權,而該主權沒有被和平條約處置,也沒有割讓給任何人。因此美國也可以主張擁有一個法定權利,直到台灣被某些方法處置為止。是故,我們無法承認台灣的處置只是一個內政問題。」

中華民國國旗

AFP

著有《借殼上市:蔣介石與中華民國臺灣的形塑》的作家汪浩在臉書發文指, 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了冷戰戰略,刻意維持台灣法律地位的模糊性,不願在條約上確認台灣歸屬,以避免將台灣問題視為中國內政。

他指出,今天美國的表態是這段歷史的延續,凸顯台灣地位未決既是挑戰,也是機會,關鍵在於台灣政府和人民如何將其轉化為「主權在民」的現代論述。

黃介正則強調,中華民國領有台灣,台灣是被光復的,這些是歷史事實,中華民國政府也沒有消失,美國還是要跟台灣往來,所以美國重提台灣地位未定,「實質上對台灣並沒有真正的傷筋動骨的傷害」。

至於美台關係在這波爭議中是否會受影響,翁履中說特朗普重返執政後,其主旋律是希望與習近平進行對話,不論是針對中國的晶片管制、關稅、芬太尼,甚至台灣議題「都是一樣的牌」。

他指出,在中美競爭的主軸下,美國會繼續支持台灣,但不會過於高調,「把台灣當成一個策略來操作,這也是必然的,因為目標不是台灣或兩岸關係,是希望可以跟中國達成協議。」

陳宥樺則認為,美台關係表面看有點緊張,但私底下因為中美競爭,雙方其實比以往任何時刻都要緊密,特別是在安全合作方面。

「台灣常有人擔心美國因對中關稅談判關係,會對台灣議題有所妥協,但只要美中的結構性競爭存在,亦即中國仍想在印太地區挑戰美國霸權,美國對於台灣議題就不可能會有所讓步。」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