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開放「一孩家庭」請外傭?台灣政府提議為何引發分歧

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日建議放寬外傭政策,讓「一孩家庭」也可申請外籍幫傭。

Getty Images

台灣總統賴清德近日建議放寬外傭政策,讓「一孩家庭」也可申請外籍幫傭,隨即掀起社會兩極反應。

支持者認為,有關政策能紓解雙薪家庭的育兒壓力,幫助女性重返職場,提高生育意願,反對者則擔心外傭缺乏專業托育訓練,以及加劇社會階級差距等,衝擊「國家一起養」的理念。

事實上,台灣現行外傭申請門檻極高,不少家庭早已利用灰色地帶聘雇外籍勞工,凸顯市場的巨大需求。參考鄰近的香港與新加坡,外傭制度確實顯著提升女性勞動參與率,讓台灣各界關注有關政策是否能借鏡國際。

BBC中文採訪多個家庭,了解他們的期待與擔憂,民間團體和學者則從多方面解析外傭政策對台灣的影響。

雙職媽媽:期待有人「解放雙手」

家住台北、在銀行任職的劉小姐,四個月前誕下第一胎,剛剛復工回歸職場。身為深藍選民的她,聽到總統賴清德有意放寬外傭政策,直言:「這是我難得支持他(賴清德)的政策」。

她目前依賴母親及婆婆幫忙照顧小孩,她說在台灣請到府保母,一個月、每天八小時約要花費五六萬台幣,相比之下,請外傭便宜很多,也可以幫忙處理家務。「看到香港的好朋友有兩個小孩、請了兩個外傭,我超羨慕上班真的很辛苦了,回家如果要單獨顧小孩真的會憂鬱。」

劉小姐的意見,源於台灣現行外籍家庭幫傭的限制,要符合其中兩個條件才可以申請:一)家有三名6歲以下子女;二)家有四名以上12歲以下子女、其中兩名6歲以下。

賴清德9月8日接受《自由時報》專訪時提出,為了釋出婦女勞動力,放寬讓家有一名12歲以下的小孩也可申請。這是十多年來朝野政黨多次要求鬆綁規定後,賴清德做出的回應,也被視為蔡英文時期社會福利措施的延續。

消息傳出後,大多數民眾的反應趨向認同,許多人表示這對雙薪家庭是大好消息,更是提升中產階級生育率的方法。還有網友表示,托嬰中心和保母名額有限,加上不時有虐童案,如果有雇用外傭的選擇,會讓家庭生活品質更好。

劉小姐就是大表支持的其中一人。她對BBC中文強調,「並不是只有上流社會才可以請外傭」,因為對於職業女性,為了育兒而留職停薪只能領取是勞保的八成,最高每月三萬多、只能領六個月,維持雙薪明顯是更划算的選項,因此聘僱外傭有實際需要。

對於有反對聲音質疑外傭是否有足夠資歷照顧小孩,劉小姐笑稱作為新手媽媽「我也沒有資歷」,並說只要有人幫忙「解放雙手」就很好,希望社會「不要為了反對而反對」,讓家長多一個選擇,她也會更願意生第二胎。

香港與新加坡的經驗

圖為菲律賓外傭在中環海濱跳舞。

Getty Images
香港有30萬外傭,主要來自菲律賓和印尼。圖為外傭在中環海濱跳舞。

對於放寬政策的建議,許多有香港生活經驗的台灣女性大表贊同,紛紛在網路上分享經驗說:「很划算。」

育有兩名小孩的朱憶柔是居港台灣人,她說在聘僱外傭之前,忙著照顧新生兒,整天泡在尿布堆與做不完的家務裡,少有照顧大女兒的時間,自從請了「工人姐姐」處理家務,她感覺輕鬆不少,且可以專心陪伴孩子。

「這些都不是提早下班可以做得到的,工人姐姐可以做的瑣事,讓我每天省去好幾個小時做雜事的時間。」

與台灣相比,香港與新加坡有數十年的外傭聘僱文化。港英政府自1973年推出輸入外傭政策,外傭人數近年一直維持在30萬人以上,佔所有勞動人口的8.8%,香港立法會文件形容他們是「本港社會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加坡也是自1978年引進外傭制度,如今外傭人數超過28萬之多,平均每五個家庭就有一戶聘僱外傭。

在香港和新加坡,只要是當地合法公民,且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便可以申請外傭。外傭必須和雇主同住,在工作上也只限從事務及照護工作。新加坡與香港政府針對休假有明確規定,也規範雇主替外傭提供保險的責任,新加坡雇主還必須替外傭繳交稅金。

對香港人來說,外傭不僅是育兒,即使小孩長大了,仍然會持續協助家務,不少外傭甚至選擇在香港工作到退休才回國。

台灣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教授蘇偉業在香港出身,他對BBC中文說自己在香港的親人都有聘僱外傭,這已經是根植多年的社會文化了。「香港現在的外傭,替代了過去傳統社會中的『馬姐』,這種主僕關係是長久的。」

與台灣太太結婚後定居台北的香港人陳先生也指出,觀察到港人對於「外判」家事沒有太多包袱,台灣人的育兒觀念則較傳統,普遍有「親力親為」的想法或是來自長輩的壓力。「包括我們身邊不少女性朋友都被(道德)綁架,生小孩後明明身心已經無法負荷,還是堅持自己帶。」

外傭能釋放多少女性勞動力?

台北街景

Getty Images

參考香港和新加坡的經驗,外傭政策直接的效果,就是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升。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字,已婚並育有年幼子女的婦女中,若未聘用外傭,其勞動市場參與率僅45.6%,如若聘僱外傭則倍增到82.3%。在新加坡,25歲至64歲女性勞動參與率達81%,比十年前的73%大幅提高。

相形之下,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明顯受到育兒影響。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3年的「人力資源調查」,未婚女性的勞動參與率有66.7%,遠高於有配偶或同居的為49.3%。衛生福利部調查也顯示,女性因生第一胎而離職,近九成是為了「準備生育(懷孕)」以及「照顧未滿12歲兒童」,生第二胎而離職者,則有七成是為了「照顧未滿12歲兒童」。

台灣勞動部部長洪申翰曾指出,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在30歲前高於日韓等國家達89%,但30歲後女性勞工因家庭照顧需求離職比例高,影響整體勞動力供給。

國立師範大學企業管理系教授徐美對BBC中文表示,台灣女性的教育程度逐年提升,大學畢業生有一半是女性,很多人卻因為育兒而無法兼顧職涯,「這不僅是社會人力資源的閑置和錯置,也損害國家經濟成長」。

她解釋,育兒的負擔也會影響整體生育率,一個家庭是否願意生育第二胎,往往取決於初始的幼兒照顧成本,「生第一胎時,母親的薪資可能還足夠支付保母費用。但第二胎的幼兒照顧費用至少會曾增成1.5倍或兩倍,可能就是一個母親的所有薪水。」

徐美也指出,隨著台灣生活成本、擁屋成本攀升,女性辭職育兒等同於家庭減少一份薪水,是對於女性成為母親的「工資懲罰」,進一步減低家庭生第二胎的動力。「在人口結構老化、少子化速度都快的今天,這是國家安全和社會安全穩定問題,應該列為經濟人口發展中首要進行討論的重要議題。」

她認為,台灣目前的育兒津貼和保母照護幼兒政策,已較過往完整,也培養出許多優質保母,但市場上幼兒照護需求還是大於供給。她說在保障本國保母就業機會的基礎上,若能提升母親的就業率,放寬外籍家庭幫傭的政策值得進一步研究。

然而,對於賴清德在訪談中拋出的想法,勞動部並無積極回應,僅表示尚在研議。

不是每個家庭都買賬

台灣家長

Getty Images

對於開放外傭政策的構想,並非所有職業婦女都支持。

育有一對4歲雙胞胎的王苓質疑,保母有專業證照,外籍幫傭並沒有,「開放的用意,有沒有考量幼兒照顧專業性與證照制度?」

她在金門創業、開店,與經營民宿的丈夫共同育兒和處理家務,兩人工作安排比較彈性,而孩子滿兩歲就將他們送交幼兒園,一直以來連保母都沒有請,「一來是經濟考量,二來是兩相評估下,工作沒有重要到,讓我把小孩交給別人照顧。」

育有兩個兒子的張詩芸在孩子兩歲前,將孩子送給保母照顧,家務則自行處理。她認為,有學齡前幼兒的家庭會比較認真考慮這個提議,身為新聞媒體編輯的她,曾考慮過請家事人員到家協助家務,但因為聽說需要排隊,也就沒有積極處理。

對於放寬家務外傭制度,張詩芸表示擔憂預算和家裡空間,指一般家庭沒給外傭居住的房間,「根本是奢談」。她也強調,外傭的溝通和專業程度是不容易跨越的門檻,「不如針對台灣現有的「月嫂」制度好好管理,或將托育補貼和監管範圍納入月嫂制度。」

官安妮與丈夫共同照顧兩名學齡前的孩子,她說儘管忙得焦頭爛額,時常感到崩潰,但不會考慮聘僱外傭,除了經濟因素,也無法理解:「為什麼一個孩子就可以請外傭呢?沒有其他照顧方案了嗎?」

她在非政府組織工作,經濟上並不算充裕,育兒多依靠政府補助,她認為這些金錢補助提供了她不少支持,但相關資源得靠家長自行搜尋拼湊,耗費不少時間精力。她直言,「0-6歲國家一起養」的政策討論始終停留在補助金額,卻無視家長在職場上比如是彈性工時的需要,「整體降低工時、重新讓社會練習家庭分工,才是比較治本的方法。」

巨大需求下的「外傭黑市」

印尼移工參與在新北市雙十國慶活動

Getty Images
印尼移工參與在新北市雙十國慶活動

台灣政府於1992年開放「外籍社福勞工」,主要以照顧長者的家庭照護工為主。家庭幫傭數量儘管逐年增多,但直到今年也不過2000人,與近84萬的移工總數,乃至於21萬本地家庭看護工數量相比,比例甚小,僅占0.2%。

社福移工除了人數少,雇主要聘用他們的門檻也非常高。民眾要申請外籍看護工(幫傭),須根據視照顧者的年歲、人數等條件來記點,申請人若家中成員達到一定點數(通常是累計16點),才可具備申請外籍幫傭的資格。

過去多年,台灣政府曾下修門檻。最近一次修正外籍家庭幫傭申請資格,是長期關切外籍申請問題的前民進黨立委陳瑩,她帶同一名陳情人到立法院質詢說:就算這位媽媽生了6個小孩,點數還是不足以申請外籍幫傭。

台灣外傭明顯供不應求,市場上因此有不少家庭利用灰色地帶聘請外傭。

35歲的陳先生與太太育有兩名小孩,分別為2歲和10個月,他們兩個月前利用家中患病老人的名額,請了一位菲律賓外傭。「本身也掙扎了很久,因為不想有外人住在家裡,但生了第二胎真的忙不過來。」

他們經營家族生意,工作時間比較彈性,生第一胎後一直親力親為照顧大兒子,但小女兒出生後「每天都好像在打仗」,即使請鐘點家事服務員每週來兩天也無法接應。「換不完的尿布、洗不完的衣服,每天吃完晚餐我們一打一,幫他們洗澡、收拾書包、哄睡覺,弄完已經筋疲力盡,沒有時間認真計劃家庭發展,也難以兼顧公司發展,兩邊都做不好。」

陳先生說,目前外傭主要負責家務,他和太太有更多心力陪伴和教育小孩,整體幸福感提高很多。「家庭時間的品質好多了,現在會有心思計劃週末帶小孩去哪裡玩、認識什麼朋友,我覺得小孩也更快樂和更有安全感。」

在蔡英文執政時期,國民黨立委已多次向行政院提出質詢,要求政府正視外籍家庭幫傭的需求。

去年7月,國民黨立委黃健豪在立法院表示,即使政府推出許多育兒措施,但仍有很多就業中的女性,希望在家戶之內得到幫助。他指出,有些人透過聘用家庭看護工的方式,讓移工從事家庭成員起居照料,把家庭看護工跟家庭幫傭的工作弄混,雖然依照就業服務法有懲罰機制,但這凸顯許多家庭確實有家庭幫傭的需求。

陳先生透露,身邊的名媛和「上流社會」朋友,幾乎全部都有聘請外傭,有的甚至一個家庭請兩個,且不少是「完全非法」的,可見外傭需求殷切。

「既然市場上早就有非法的,為什麼政府不放寬給大家有合法的選擇?這樣對雇主和勞工都有保障,例如確保外傭有健保、休假等。我尊重反對者的意見,不認同的人可以不請外傭,但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狀況和需求,政府不應該限制民眾的選項。」

是否違背「國家一起養」?

台灣家長在公園育兒

Getty Images

多年來面對在野黨立委的質詢,台灣政府相關部會只說會再研議,在社會輿論上沒有形成氣候。賴清德近期拋出的建議,是以國家領導人身份向行政院提議,激起廣泛爭論。

包含婦女新知基金會、台灣勞動陣線聯盟等民間團體,對賴的建議表達強烈反對與憂慮,他們關注外籍幫傭目前薪資低於基本工資、未受《勞基法》保障、僅有最低限度休假等勞動權益問題。

這些團體也強調,聘僱外籍幫傭須支付就業安定費與住宿,對一般勞工家庭是沉重負擔,最終恐怕只讓有能力支付的富裕家庭受益,加劇貧富差距與階級對立。

台灣勞動陣線指出,育兒的確影響女性勞參率,但主張應持續強化本地公共托育服務,而不是以放寬外傭政策作為解方,否則是與現行公共托育政策背道而馳,也將惡化缺乏勞動保障的家庭僱傭模式,甚至使公共托育服務「倒退回家庭化、過度市場化」。

除了社運團體,有女性政治人物也提出質疑。育有四名小孩的時代力量主席王婉諭認為,賴清德將「釋出勞動力」鎖定在「女性」,鞏固了女性應負擔育兒責任的性別刻板印象,排除了其他家庭成員可能參與照顧的角色,違背「釋放女性勞動力」的初衷。

她指出,根據現行規定,外籍家庭幫傭只需八小時講習,內容以聘僱管理、勞動權益、衛生防疫為主,並沒有托育專業訓練。「政府一方面修《兒童托育法》限縮托育人員資格,另一方面卻鼓勵家庭以幫傭承擔托育,根本就是在替不夠專業的托育人員開大門。」

王婉諭進一步說,家庭幫傭不是公共化資源,政府不會依條件提供補助,也無從要求與檢核照顧品質,意味著政府在支出上幫不上忙、在品質上也無法把關,與「國家一起養」的精神完全背道而馳。

同樣作為第三勢力,台聯黨主席周倪安則贊同賴清德的建議,她認為家庭有需求即可聘請家事外傭,是「天經地義之事」。

但她提醒,目前許多80歲以上長者家庭仍在排隊等候家護移工,若開放「一孩家庭」即可申請,恐將排擠真正急需協助的家庭,導致婦女為照顧長者而失去就業機會。她建議台灣政府參考新加坡,將申請條件放寬至「家中有一名65歲以上長者或12歲以下孩童」即可申請,以平衡不同家庭的需求。

托育專家怎麼看?

對於托育與照護的研究者來說,則有不同的切入角度。

「許多台灣人聘僱外籍幫傭,無非是想將家務外包,讓自己輕鬆一點。但我們不禁要問:有必要一天24小時、一週七天,甚至以留宿(live-in)的形式在雇主家工作嗎?」托育政策催生聯盟發言人王兆慶說。

他表示,鐘點式家事服務就可以應付家長的需求,無須將一個人力綁定在一個家庭裡,不僅沒有勞動人權,也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他認為,由政府整合現有的家事服務體系,並對民間家事服務給予補貼,才能真正幫助需要協助的家庭。

王兆慶也指出,台灣家庭空間有限,能讓外傭同住的通常是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加上台灣學齡前兒童送托率高達六成,顯示家長對幼托系統有高度信心,而這套系統是多年來政府投入與優化的成果。因此,強化公共托育體系,並協調、整合家事服務,才是政府應聚焦的方向。

對於王兆慶的意見,蘇偉業教授笑說:「香港人家裡的空間更小。」

在他看來,台灣在外傭聘僱上態度較香港保守,反映了兩地文化差異:香港曾被英國殖民,英文普及,聘僱的也多是菲律賓籍外傭,語言溝通較無障礙;台灣外傭多用於照顧老人,溝通需求較低,但若照顧對象轉為幼兒,語言與互動需求隨之增加,因此本地保母更受青睞。

針對這波輿論,蘇偉業認為賴清德在專訪中提出建議,看起來沒有經過政策分析,只是個「試探性」意見,若真要落實有關政策,當局仍需考量外傭供需、管理與配套等諸多細節。

經濟學家徐美也指出,語言溝通、衛生習慣建立的訓練與配套,都是在放寬外傭聘僱前應該考慮的環節。「現在還在政策形成的過程,政府有責任徵詢社會大眾意見,才能減少社會資源錯置,同時促進國家永續經濟成長的雙贏局面。」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