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深偽技術激增,寶萊塢明星爭取保障人格權

女演員艾西瓦婭·雷·巴克罕(Aishwarya Rai Bachchan)

Getty Images
女演員艾西瓦婭·雷·巴克罕(Aishwarya Rai Bachchan)對自己的照片被用於AI生成內容感到擔憂

生成一張與寶萊塢(Bollywood)明星自拍的人工智慧(AI)照會惹上麻煩嗎?答案是:有可能。

在過去幾週裡,一些寶萊塢最知名的名人試圖在法律上保護他們的「人格權」。這些人包括導演卡蘭·喬哈(Karan Johar)、女演員艾西瓦婭·雷·巴克罕(Aishwarya Rai Bachchan),以及她的丈夫、演員阿比謝克·巴克罕(Abhishek Bachchan)。

人格權(也稱為公開權)指的是個人無論是商業上還是其他方面,有權從其身份或人格中獲益。這包括一個人的姓名、形象、聲音、舉止,甚至是他們獨特的口頭禪或手勢。

這些權利也保護一個人的身份不被濫用或商業剝削,並且不會超越個人本身。

因此,名人可以透過收取費用代言產品來從名聲中獲利,但除非經過同意,他們的形象不能被其他人用來推銷產品。

印度沒有專門保護人格權的法律,因此法官依靠普通法——即法官透過適用法律原則發展出來的法律——來裁定案件。這與美國一些州,如好萊塢(Hollywood)所在地的加州不同,那裡的人格權受到成文法保護。

在印度,人格權經常被侵犯,小企業和商店隨意使用寶萊塢明星的照片做宣傳的情況十分普遍。

在向德里高等法院提出申訴時,寶萊塢名人們對其身份被濫用提出了擔憂,包括未經授權的商品、創建虛假帳號和網站,以及製作猥褻的AI生成內容等。

法院對他們的人格權表示支持,指示被告和相關平台移除非法內容。

歌手達勒·曼迪(Daler Mehndi)

Getty Images
歌手達勒·曼迪(Daler Mehndi)被公認將旁遮普音樂推廣至世界。

這並不是名人首次就此問題訴諸法院。

2023年,寶萊塢演員阿尼爾·卡普爾(Anil Kapoor)起訴多個網站和平台商業性地利用他的姓名、形象、聲音以及他在電影中使用的口頭禪「jhakaas」(馬拉地語裡「棒極了」的意思)。

去年,德里高等法院也肯定了演員賈基·史洛夫(Jackie Shroff)的人格權,禁止在未經他允許的情況下使用其姓名、形象甚至綽號。

律師事務所K Law的高級合夥人尼希爾·克里希納穆提(Nikhil Krishnamurthy)告訴BBC,印度名人首次主張人格權可以追溯到2002年,當時被公認將旁遮普音樂推廣至世界的歌手達勒·曼迪(Daler Mehndi),因有人未經他授權製造其肖像娃娃向法院提起訴訟。

作為曼迪的律師,克里希納穆提回憶說,這些娃娃在當地市場廣泛銷售。就像這位歌手一樣,它們戴著彩色頭巾和長袍,電池供電的版本甚至還會唱他的熱門歌曲。

德里高等法院的里程碑式裁決禁止了這些未經授權的生產和銷售,為後來的案件樹立了先例。根據克里希納穆提的說法,自2023年以來同類案件有所增加。

但儘管有法律勝利,他說與西方相比,印度在保護人格權方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律師德魯夫·阿南德(Dhruv Anand)解釋,其一是缺乏成文法意味著這類案件只能在普通法下得到承認,而普通法是透過「司法先例」建立。

拉克希米庫馬蘭和斯里達蘭(Lakshmikumaran & Sridharan)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文蒂亞·S·馬尼(Vindhya S Mani)則表示,印度法院還會援引其他與人格權有關的成文法——如版權法、商標法和知識產權法,以及印度憲法所載的基本權利——來處理此類案件。

這與德國、日本和美國等國不同,那裡的人格權是成文法的一部分。

今年6月,丹麥提議修改版權法,使每個公民擁有自己臉部、聲音和身體的權利。

「在美國的許多州,人格權被視為一項獨立的財產權,」阿南德說。「即使在個人去世後,其家人仍可繼續從中受益或保護其人格權。」

例如,在田納西州,人格權被視為「可繼承的權利」。在歌手「貓王」埃爾維斯·普雷斯利(Elvis Presley)去世後,對其姓名和形象的控制權轉移給了他的遺產管理機構。

但在印度,人格權或公開權與憲法第21條下的隱私權相關。法院的觀點是,由於隱私隨著個人死亡而消失,人格權也一併消失。

導演卡蘭·喬哈(Karan Johar)

Getty Images
導演卡蘭·喬哈(Karan Johar)尋求德里高等法院幫助,對其人格權進行保護。

2021年,當演員蘇尚特·辛格·拉吉普特(Sushant Singh Rajput)的父親試圖阻止一部根據其已故兒子生平改編的電影上映時,德里高等法院拒絕叫停上映。法院稱拉吉普特的隱私權、公開權和人格權不可繼承。

拉吉普特在2020年死亡,消息震驚粉絲,並成為爭議的焦點。自那以來,已有多部影片、視頻和報導推測他的死因。

阿南德認為,將人格權納入印度法律框架將有助於類似案件,因為繼承性可以寫入法律條款。他說,這將有助於更清晰地界定權利,從而減少執行上的不一致。

克里希納穆提也表示,法律中可以規定賠償和損害賠償,能夠起到威懾作用。

「目前,法院只能阻止相關材料的流通或使用,但名人在金錢或名譽上的損失已經造成,」克里希納穆提說。「誰來補償他們失去的東西?」

然而,馬尼則表示,人格權尚未被成文法明確規範,反而有助於法院在判例中擴大解釋空間,從而更有利於受害方。

但在當今科技已滲透我們生活方方面面,並對生計和身份構成最大威脅的時代,這種觀點是否仍然站得住腳?

2024年,數百名好萊塢編劇罷工,以抗議生成式AI奪走他們的工作。同年,女演員史嘉蕾·喬韓森(Scarlett Johansson)指控OpenAI在其AI模型GPT-4o中使用了她的聲音,該公司否認這一指控。

更嚴格的法律能否保護個人身份免於被科技剝削?

馬尼表示,無論法律的製定多麼嚴謹,其發展速度總是落後於科技。

「更重要的是,要直觀地解讀現有法律,考慮到現代社會的複雜性,」她說。

她補充說:「此外,了解自身權利並有主動維權的意願,是能否真正受益於現有法律架構(尤其是憲法)所提供保障的關鍵。」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