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新聞

Yahoo 行動版

睇盡即時本地生活資訊

天氣交通、港股美股匯率、城中熱購,盡在掌握。

中文

台灣首用「晶片制裁」僅兩天後口風反轉 「晶片外交」效果幾何?

晶片

Getty Images

面對北京持續的外交壓力,台北能否運用其重要科技資產半導體晶片(芯片)來增強國際影響力?

台灣國際貿易管理局9月23日將南非列入晶片出口管制名單,原因是南非政府持續要求台灣駐處更名為「台北商務辦事處」,並遷出首都,台灣方面決定限制對南非的半導體、晶片與記憶體等相關產品出口,以示反制。「晶片牌」涉及40多家與半導體生產鏈有關的台灣公司。

外界分析,南非意慾在今年11月主辦二十國集團峰會(G20)前向北京示好,預計習近平將參加峰會。

讓人意外的是,台灣對南非的晶片出口管制在宣佈僅兩天後即被外交部叫停,有分析稱,這顯示台灣在科技外交上的謹慎與面對的挑戰,也可能是忌憚於此類行動將影響到全球半導體供應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Viq5h8ypcE

分析此次台北與南非的短暫交鋒,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授莊嘉穎對BBC分析稱,台北希望向那些在中國政府的要求下施壓台灣的政權發出信號:「許多國家可能會認為這樣的行動是沒有成本的,但半導體(出口)禁令的宣布表明情況可能並非如此。撤回禁令旨在顯示台北願意對話並保持理性,但不希望這一立場被視為理所當然。當然,如果施壓台灣的情況重複出現,台北最終還是將被迫採取行動,否則其施加的威脅將被視為空洞和不可信的。」

彭博社專欄作家卡莉希瑪·瓦斯瓦尼(Karishma Vaswani)則指出,台灣首次對南非實施晶片出口限制,是為了在中國進一步孤立其全球地位前,將技術優勢轉化為外交籌碼。

不過,瓦斯瓦尼表示,即便南非對台灣晶片的需求所佔份額很小,但台灣此舉具有象徵意義。她表示,台積電生產了全球約90%的晶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核心地位不可或缺,至少目前是如此,但這種優勢可能不會持續太久,目前南非的選擇有限,但在台灣採取行動之後,已經出現關於供應鏈多元化的討論,美國、中國、韓國和日本都在考慮之列,短期內這些替代方案面臨規模和技術專長的挑戰,長期來看,台積電可能會失去優勢。

換言之,由於日本等台灣半導體產業鏈重要盟友,在南非或非洲各地也有業務,如果台灣對南非施行禁運措施,有可能也影響到盟友的生產,這是敏感且複雜的外交課題,牽涉的不僅是台北與北京在南非的交鋒,還有全球半導體生態圈的問題。

台灣外交部活動

Taiwan Foreign Ministry
1997年南非與台灣斷交,次年與北京建交。此後台灣與南非仍有許多非官方的交流及往來。

從外交摩擦到晶片制裁

這場爭端源於雙方長期的緊張關係。

南非1997年與台灣斷交,次年與北京建交。2023年,南非舉辦金磚國家峰會(BRICS),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之後台灣面臨南非當局壓力,除了要求台灣辦事處改名,並逼迫將其辦公室從南非首都比勒陀利亞遷至商業城市約翰尼斯堡,此舉被台灣視為進一步降級雙邊關係的動作,並向南非抗議。

隨著2025年G20峰會臨近,南非的壓力加劇。台灣外交部官員曾向台灣官媒透露,南非的行為已損害台灣,這成為台灣採取反制措施的直接導火線。

9月23日,台灣打出第一張晶片牌。台灣國際貿易管理局宣布,對銷往南非的多數晶片實施出口前審批制度。這是台灣首次單方面對特定國家施加半導體出口管制,涵蓋47項產品,包括二極體晶片等關鍵組件。

對此,台灣經濟部表示,此舉是為了「維護主權」,回應南非的「敵對行為」。

這一決定迅速引發國際關注。南非每年從台灣進口價值約3000萬美元的晶片,雖然金額不大,但對其汽車製造業(如豐田南非分公司)仍有潛在影響。

對此,南非外交部發言人克里斯平·菲里稱,雙邊關係屬「非政治性質」,並強調南非作為鉑族金屬(如鈀)供應國的角色,對全球半導體產業至關重要。

僅兩天後的9月25日,台灣經濟部在與外交部討論後,宣布暫緩發布管制公告。台灣外交部證實,此決定與南非提出就代表處遷移問題進行談判有關。

有分析稱,台灣這一快速轉彎顯示台灣內部對策略的猶豫,但同時也暴露了全球半導體供應鏈的脆弱性。

台灣外交部改稱47項出口南非貨品改為「核准制」,「僅是進入預告程序前的資訊揭露,尚未刊登行政院公報中心,因此並未進入正式預告程序。」

中國《澎湃新聞》則引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稱,中國晶片產業快速發展,先進製程晶片不斷突破,「2024年,中國大陸向南非出口晶片,是台灣地區對南非晶片貿易量的三倍。台灣當局有關舉措不會對南非相關產業產生實質影響,只會反噬其身」。

從德國到南非,晶片外交效果幾何?

在這場短暫的「晶片戰」中,台灣首次將半導體產業作為外交武器,針對中國好友南非發起攻勢。但這一策略的有效性仍有質疑聲音。

專家分析指出,台灣此舉意在警示其他國家不要追隨中國孤立台灣的政策。這一事件標誌著台灣從被動防禦轉向主動運用科技優勢的地緣政治轉變,反映出總統賴清德上任後,在兩岸問題上採取更強硬立場的意圖。

路透社引述豐田南非負責人安德魯·柯比表示,影響「很可能很小」,因為汽車業不直接進口晶片。南非作為資源大國,反過來供應全球半導體所需的鉑族金屬,這讓台灣的管制可能適得其反,引發供應鏈反噬。

台積電公司

Reuters
台積電(TSMC)生產全球一半以上的高階晶片。

嚴格說來,台灣試圖利用晶片主導地位在國際上爭取利益,這並非首次。

2021年,新冠肆虐期間,被世衛組織(WHO)排除在外的台灣面臨買不到疫苗的窘境,彼時德國方面因汽車行業不夠晶片出產,而向台北提出購買台灣台積電晶片後,台灣順勢向德國請求協助取得新冠疫苗,在台灣引發一陣熱議。彼時柏林憂心北京反制,對此事採取低調態度並且避而不談。2023年,台灣台積電在德東大城德勒斯登宣布蓋晶圓廠,預計2027年完工。

分析台灣打晶片牌的成效,新加坡學者莊嘉穎告訴BBC說,與其他關鍵產品和市場准入一樣,對半導體的控制可以成為國家政策的一種工具。「但這是否有效將取決於行動的目標。如果目標擁有需要台灣半導體的關鍵產業,並且找不到便宜或容易的替代品,那麼限制晶片銷售是有一定用處的。」

但莊嘉穎也解釋,限制銷售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被制裁的國家)會找到替代品,即使這些替代品不完美。」

瓦斯瓦尼則評論稱,晶片「無法永遠拯救台灣於水火,但就目前而言,晶片是台灣最有力的武器,本次果斷行動表明台灣不會默默承受外交羞辱」。 在台灣邦交國被中國「剃光頭」的危機下,「台灣不應該問自己是否有能力將晶片武器化,相反,台灣應該思考如果不這樣做,後果會如何?」

一場短暫的「晶片戰」能否讓台灣重新思考新的外交工具?除了對南非之外,對更大的經濟體及國家,打晶片牌有效嗎?除了晶片之外,台灣還有其他外交活棋或武器可用嗎?

從德國到南非,未來台灣將如何運用晶片在外交上反制外交孤立,可能還會成為熱點話題。

本網頁內容為BBC所提供, 內容只供參考, 用戶不得複製或轉發本網頁之內容或商標或作其它用途,並且不會獲得本網頁內容或商標的知識產權。

BBC中文

更多內容